作为一个资质较差的普通电影观众,通常来说,我并不太能确定一部电影所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对于这部电影,我至少可以确定其中的两个:What should you've done?和What've you learnt?

它们以上面出现的顺序在电影中出现,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顺序是非常狡猾的,甚至可以说是过于狡猾了。因为我们可以完美的回答第二个问题,却只能对第一问题只能哑口无言——正如那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反问Hanan的首席法官、当时出席审判的所有人。实际上,我相信,无论在宇宙洪荒的那个角落里面,无论怎样进化完美的智慧生物或者物体,都只能和他们、和跨越40年在银幕前的我们一样,陷入瞬间的喑哑万物的寂静。

是的。
脱离语境来看,“忠于职守”的词性,怎么样都是赞誉溢美的褒义。偏巧,偏巧,在这里,万分之一的难得,它变成了一个人人憎恶恶心的贬义词。(其实不是人人,至少HANAN当时并没有这样觉得——Hanan的理所当然,也是这部电影所唯一解决的问题。)这是矛盾的发生之处。如片中的那位教授所说,“社会是在法律,而不是道德的,基础上运行的。”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必然以一个被当时大多数公众所认可的法律系统(惩罚系统)公众为基地。然而,被“当时”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法律就一定至少是不违反“自然法”的法律么?就一定至少不是“恶”法的法律么?就一定至少可以被“后世”的人所理解的法律么?
答案?大家都知道:不是,从来不是。

那么,如果碰巧遇到了这样的法律,我们怎么办?你会怎么做?

在这里,先问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意识到这样的一个法律存在?毕竟,如果人没有意识到那样的法律是不正常不合理的,那么自然什么都不会有,什么都不会去做。但可惜的是,我不知道答案;更可悲的是,我知道这部电影本身所暗示的阅读也同样不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因为法律是被当时那个社会团体的大部分所认同的,所以假设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些法律是恶法,是非常合乎逻辑的。是不是没有意识到的人都不能识字断文?显然不是。所以,至少,阅读不是保证。

即使我们万幸地认识到了呢?
那么再问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说服自己,这样的判定不是我迫害妄想爆发而只是基于客观事实经正确(符合良识的)的逻辑演绎得到的结论?看上去可笑?也许。但其实它的原理和“喝醉的人都坚信‘我没醉’”一样,不幸的是,它的难度也和在自己醉了的时候知道自己“醉了”一样。
不经反复思虑的判断是没有价值的。
不经反复思虑的坚持,或者是偏执,更有可能是祸端。

假设我们再万幸中的万幸地确定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现行的法律是“恶”,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反人性的,然后呢?
What would yo do?
充满正义热血的积极抗争么?
值得赞赏。
但是如何做呢?
一个国家机器的暴力是任何个体所不能阻挡的。
挡路者死。
甚至如果只是死也没有关系,只是如果死无其所呢?
事实上,古往今来任何多数人的暴政都不是被少数人所推倒的。
要么时间的洪流冲破了曾经是坚不可摧的“大多数人的正义”——例如,奴隶制;要么空间的交融颠倒了“大多数”和“少部分”——例如,纳粹。
虽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要制止肆意奔腾的历史激流,一点一点的辛苦筑堤是必要而且无法避免的。
但是,如果我穿越回1800年的美国,大喊“不准使用奴隶!”,或许还有些微的作用,但穿越回1600年的美国,谁理我?
事实上,我们看的到的失败的努力,已经都是在适当的时机开始之后的努力了。
先知是最恶毒的诅咒。

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问:“谁有资格审判谁?”
谁给了The reader那场审判中的法官以资格判断别人有罪与否呢?
在片中,一个法学院学生,当他听到“我们都有罪。”这个被很多二战后很多人确信的观点,被他的一个同学尖锐的提出来的时候,他不堪重负的逃离了教室。很多人也会。因为我们都有罪。
那么,有罪的“我”拿什么审判别人呢?

我一直在想少年男主的那句话: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我在想,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一个人做他/她被指定要做的事——比如放掉被囚禁的犹太犯人,他们会不会收到生命威胁——比如以叛国罪被秘密处死?
如果是的话,也就是说,那些声势浩大的审判实际上是强迫一个人自愿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自杀——去做“对”的事情,不是么?
为了“正确的事情”牺牲自己是件崇高的事情,如果谁做得到,他们值得赞叹、值得歌颂、值得敬仰,甚至值得崇拜。可是,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他们应该被批判、应该被责骂、应该被鄙夷,甚至应该被唾弃。但是他们应该被判刑么?
范跑跑为了自己的生命放弃了那么多学生的生命放弃了他教师的职责放弃了他的良心良识,但最终我们也只能在道德经济层面上惩罚他,而不能在法律层面上惩罚。
这是法律的界限。



这部电影是非常好的片子,也早已被成千上万用各种语言语言书写的影评从各个角度切入赏析分析过了。只是我一直想问:如果颠倒这两个问题的顺序,我们会得到什么?

识字就可以不盲从么?读书就能不残忍么?断文就能不犯错么?书写就能改变一切么?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文盲很少是他们的问题。可是面对巴勒斯坦人,也很少见到他们宽容理解。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是常态。诚心衷心深入骨髓的期望对方灭族的也不是少数。

至于爱?那是笑话。
再深的爱,也抵不过一件皮囊。

最终,也只能脚踏书本,面对磁带,投入死亡。

朗读者The Reader(2008)

又名:为爱朗读(台) / 读爱(港) / 生死朗读

上映日期:2008-12-10(纽约首映) / 2009-01-30(美国) / 2009-02-26(德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 大卫·克劳斯 拉尔夫·费因斯 詹妮特·海因 苏珊娜·洛塔尔 Alissa Wilms 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 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马蒂亚斯·哈比希 Frieder Venus Marie-Anne Fliegel Hendrik Arnst Rainer Sellien 托尔斯滕·米凯利斯 Moritz Grove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 编剧:戴维·黑尔 David Hare/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朗读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