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欲望,无人舍得回避的欲望。我始终是这样认为,关于这部电影。或者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男人永远忘不了他的第一个女人。
Does any woman ever stay long enough to find out what the hell goes on in your head?
电影的开头,这个只出现一次的陌生女人这样问Michael。他在打开的窗前站定,列车缓缓开过,过往扑面而来。他关上了窗,多年前的那场雨,似乎还在缠绵。关掉窗,却关不了记忆的闸门。
十五岁的男孩,生病,在冷雨天孤立无援的时候,恐慌被三十六岁的女人安抚。或者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彼此还会有交集。两个月后,他拎着鲜花,上门致谢。拎这个词儿,实在是很贴切的描述。十五岁的男孩,站在一个女人的屋子里,看她熨烫衣服,手足无措。门外那片刻的窥视,女人穿丝袜的动作挑动了男孩子的情欲神经。被发现后,他落荒而逃。
后来,他们在一起。见面。上床。
男孩贪恋女人带来的性爱欢愉,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女人。对她的身体和肌肤,他充满了喜爱。女人或者只是,寂寞而已。单身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女人,为生计奔波,枯萎的心被这鲜活的青春点缀了绿色。从一开始,这段感情,这两个人的关系,都是欲望的纠缠,充斥着肉体的交叠,性的结合。
始乱。
第三次,他们交换了彼此的名字。Michael,Hanna. 朗读的主题开始出现。是两个人在床上之外唯一的交流,是某种特别,贯穿于性爱前后。我认为,这是他们之间产生爱情的线索,赤裸相对的性爱,并不足以使他们彼此相爱。性之外的朗读,使得他们在欲望纠缠之后衍生了爱情。也或者,这是不是爱情我都不能明白。只是粗略地把它称作爱情。至少在我的观念里,该是先有爱的。电影描述的爱对我来说是全然陌生和不能理解的。所以只是姑且把它称作爱情罢了。而这爱情里,掺杂的欲望太多。
我特别注意到的是影片中Michael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如一再强调的《奥德赛》的主题是旅程。“西方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可以说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之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或卑劣或高尚,以致人们决定守口如瓶。”这句话被我视作Michael的行为写照。从《The Lady with a Little Dog》开始,Michael迫不及待轻快的脚步,变作犹疑的迟到,以及脱口而出的迟到理由。通常情况,我把这理由看作谎言。Sophie的出现为Hanna的离开写了最好的注脚。一个是琐碎的生活,一个是闪耀的青春。年轻的男孩,心在不知不觉变化。也或者,这也只不过是Michael的成长,从倾向母性的爱转向同龄的爱。当然,对于Sophie,他的感情还称不上是爱,只是青春期的好感。两性最初的诱惑,是Michael看到Hanna的性感动作,而现在,Sophie的年轻胴体,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又是别样诱惑。只是这诱惑,与爱关系不大,与欲望也没太多交集,只是孩子人际交往的正常产物。也或者,这也可以发展成为一段朦胧的爱,正如大多数人的初恋一样。Hanna是Michael未公开的秘密。这得以宣泄的青春欲望,也是未公开的部分。
我相信,Hanna不告而别后,Michael的伤心难过是真。父亲的语言倒是很有哲理的。接着是Michael顺理成章的长大、升学、成家立业,如果没有出现Hanna被审判的事的话。女人和男孩,也不过是水中两尾鱼,相濡以沫何如相忘于江湖,遗忘是必然规律。与Hanna的一段情,男孩比同龄人要显得成熟一些了,长大的他,也不再容易被肉体的欲望所吸引,所以他对女同学的拒绝并不是说明,Hanna这个女人对他影响有多深刻。关于Hanna的审判,道德与法律,对与错,并不能轻易下定论。无知虽然不能被恕罪,却足够让道德显得摇摇欲坠。
Michael在审判前未见Hanna,也没提供证据。虽然被很多人引为批判他情感背离、性格懦弱的筹码,但于我而言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容许人犯错,要能接受人性的弱点。其次,我们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这也是另外一种体贴,即使不被法律和道德所接受。灰色地带的确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有明确的是非对错,即使有,也不是在每个人面前适用。大多数人认可的,不一定是真理,是道德的可能性更多。道德常常是很霸道和虚伪的。
Hanna在狱中收到Michael的录音带。在片子后半段,这算是温情脉脉的一些影像。是赎罪也好,是对旧情的残念也罢,自从他们在一起之后,Hanna养成的爱好在这里得到了圆满。并且,她试图学习,试图摆脱让她背上自卑情绪的沉重包袱。这是很好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分开,重逢,结果也许也就是如此,仅仅是保留了的某个习惯。所有逝去的爱情,离开的人,都让我们潜移默化有了一些不自觉的改变,这改变,常常以某种习惯的形式存在。不管你们的爱是否深刻,却足以让你在被触动的某刻,泪如雨下。残留的记忆作祟。我也开始习惯半夜不睡。这是爱的习惯。无关爱情,只是爱情的残骸。
Michael终于见了Hanna,在分别若干年后。一切已沧海桑田,眼前的人,看似熟悉,早已陌生,是远隔天涯的心,以残留的念想搭桥相见罢了。她垂垂老矣,他年富力强,这是亿万光年的距离。即使没有这距离,他们也不会在一起。Michael对Hanna的安排以及Hanna的自杀,也许会让部分人感慨Michael的凉薄。其实不然。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段情,不过是少年懵懂的一场欲望,他凭什么为她的余生负责?就凭借一段已是陈年黄花的旧事?就凭她给了他念念不忘的性爱启蒙?这些理由统统可笑至极。即使是,她爱他。凭什么,Michael要为Hanna的爱买单?爱是单向行驶的,是不对等的。
同样,我也不认为,Hanna的自杀是因为Michael的无爱。当年她能勇敢离开他,那这欲望之后的爱也已千疮百孔不值得留恋。她的死,是学习了一些知识后的愧疚,是余生死寂的绝望。是的,他给了她希望,可这希望仅仅是她孤立无援时的一点安慰,如此而已。这是某种依赖,并不是爱情消失的绝望。他的念念不忘,也多是因为这段爱的蹊跷和隐秘。当他把这一切和盘托出,一切已终结。
这在一场欲望中缠绵而来的情,是否也能称作是爱情呢?
“I'm not frightened. I'm not frightened of anything. The more I suffer,the more I love.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It will sharpen it. It will give it spice. 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 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 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受伤越深,我的爱也越炽烈。危险只会增添这份爱,让它更清晰,更丰富。我会是你唯一的天使。你生命的结局会比开端更加美丽。连对你敞开怀抱的天堂也会说,只有一样东西能让一个灵魂如此完整,那就是爱情。】
可惜了这么好的诗,也只不过是爱在冲昏头时的伪善承诺。誓言唯一的作用是以供日后违背的。
终弃。
后记:
感谢某些给我灵感的人。记忆链接关键词:相濡以沫;欲望衍生的爱;伪善。或许,你们中的谁是可以明白的,我说的这三个词指代的是你。
The ending. 2:41

朗读者The Reader(2008)

又名:为爱朗读(台) / 读爱(港) / 生死朗读

上映日期:2008-12-10(纽约首映) / 2009-01-30(美国) / 2009-02-26(德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 大卫·克劳斯 拉尔夫·费因斯 詹妮特·海因 苏珊娜·洛塔尔 Alissa Wilms 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 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马蒂亚斯·哈比希 Frieder Venus Marie-Anne Fliegel Hendrik Arnst Rainer Sellien 托尔斯滕·米凯利斯 Moritz Grove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 编剧:戴维·黑尔 David Hare/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朗读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