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费城爆发

l 这幕故事发生在飞出,但实际是在苏格兰拍的,那些欧式广场和建筑都是真家伙。剧组在现场绑了很多美国风格路牌、后期在远景加入费城风格的大厦,来营造费城的感觉。

l 整个街区原定用6天,最终封闭了18天,这是英国首次封闭此处那么久。

l 主角的车(包括第一辆自家的灰色车、和第二辆咖啡色房车)都是用了真车在现场真撞击,剧组在车内设置了大量的摄像机拍摄真实的车内视觉的撞车画面用于背景,演员通过后期绿幕演出用于前景,两者结合拍出了令人亲临其境的画面。

l 大垃圾车撞了40辆不同的车,整体用了150多辆车,最后撞毁了超过80%。这当中一半的车都是从美国运过来的、不能在当地合法行驶,因此只能靠大货车运输把它们拉去现场。

l 国名警卫军、SWAT、警察 都出现 在了这一幕,也聘请了美军军事顾问指导兼出演,为了模拟军方为了控制人群而做出的真实反应。这名顾问于《间谍游戏(2001)》就与皮特合作过。

l 现场道具安排了M16、M4、Shotgun、MP5、Glock等武器,但由于任务是疏散,所以剧情安排是一枪未开。但为了调动群演的情绪和积极性,拍摄时片场现场还是开了很多枪。

l 在拍摄特写时就动用了200名群演,而到了广场航拍镜头,则用了700名群演之多。但对于航拍镜头来说还是太少,通过后期特效追加了大约5倍的“混乱人口”。

l 片中不少“被扑倒后变丧尸”的群演都是真实出演,用威亚拉倒他们来营造“被扑倒感”(痛)。部分丧尸是群演出演,但因配合困难,且有“丧尸”会对被扑倒演员造成额外伤害,所以多数勇猛的丧尸都是后期。

第二幕:天台逃生

l 天台逃上直升机的一幕,剧组在大型绿幕里面搭建了整个天台实景和一量固定的直升机壳子。这样像主角站在楼边读秒、丧尸跳楼等危险的画面就可以安全拍摄了。

l 那座居民楼的布局、天台的布局、整个街区的航拍镜头,都是某处的实景。

l 主角所降落的小型航母,事实上是英军的退役观光用航母。整个拍摄没有真正出海,而是在码头边拍摄,剧组在航母边缘布置了绿幕,用以后期加入海洋。

l 舰上临时指挥部的拍摄,也是在该搜航母的真实空间内完成。

l (据其它网友而非官方花絮:)C-130运输机能在航母上起飞仅仅是理论层面可行,现实中从未真实发生过,但电影还是把它YY了出来。

第三幕:韩国基地

l 整部飞机是放在了室内片场内拍摄,因此人工雨和人造灯光可以按照导演要求来布置,营造了飞机孤独停在停机坪上的感觉。

l 骑自行车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导演“听起来很荒唐、但实际上很有效”的要求。

l 由于雨水的干扰比较难做后期,因此雨夜里的所有丧尸都是真人出演。

第四幕:耶路撒冷

l 导演选择这场戏发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原因:1、为了展现“世界大战”命题要选择文化和特点迥异于美国的地点; 2、这里不论城市整体景观还是军方的颜色等,都很适合调成暖色调,以区分前面几幕,营造温暖、安全、生活如常的感觉,让观众代入和羡慕;3、是圣经里耶路撒冷是人类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作为镜像,它的陷落就预示了了人类文明的末日。

l 这一幕实际的拍摄地是马耳他(位于南欧洲、地中海里的一个岛国),由于这里的建筑物和以色列非常相似、且拍摄方便程度也更高。

l 剧组在这里拍摄了3周时间,每天的人员规模(包括各类工作人员和群演)都超过1400人 。

l 群演中很多中东服饰是又伦敦负责提供,因伦敦当地有很多伊斯兰团体,所以戏服准备能比较高效。而以色列风格的装束(平民、官员、军人等)则是直接从以色列进口。

l 这幕还特别安排了以色列人(深绿纯色军装)和巴勒斯坦人(蓝色迷彩军装)并肩作战,从而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放下前嫌团结一致”等的美好愿景。

l 在这里招待主角并和他聊天的高官Ludi,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专业演员。他是导演的老相识,自身也是电影导演和制片,曾当过战地记者。原本他在剧组的工作中是作为剧组在以色列里的向导,由于在当地选角不畅,导演又觉得他的形象很合适,就给他拍了试镜,后来剧组一致同意由他来出演这一角色。

l 由于这幕“潮水般”的丧尸只能靠后期,因此士兵群演们多数是对着空气胡乱射击,剧组只安排了很少的丧尸模型用吊机砸下来,以示意群演开枪。

l 窄巷里逃亡一幕,士兵被扯上上方和被扑倒等都是通过威亚拉扯演员的实拍。

l 斜坡上的光头孩子“潮水绕过石头”一幕,由于奔跑速度太快,真人很难“绕过但保持平衡”且互相不相撞而产生意外伤害,所以只用了1个穿白衣的特技演员,整波“潮水”都是后期特效。

l 围墙外的叠罗汉、掀翻巴士的尸潮、箱子里波浪型潮水等画面,由于场景恢弘、个体数量太多、特效团队花了一整年来制作。

第五幕:民航机上

l 很多人记忆中是飞机厕所里比较bug地藏了一只丧尸,但实际上剧组进行了很细致的设计:是飞机货仓里藏了一只丧尸(登机完毕及关门后货仓可能还在作业)、狗叫把它最终引入了货仓(狗叫是经典预示出事的元素)、然后空姐按下了货仓电梯的按钮,把丧尸运了上来客舱。

l 把飞机炸开缺口的一幕是通过现场特技来实拍:威亚扯开道具飞机的各个块、并辅以火光等小型爆炸、外面是绿幕场地。“炸开”后,还补拍了多个群演丧尸被威亚扯出的画面,最终合成在一起。

第六幕:世卫组织

l 这幕的设计,主旨是“给丧尸和你的英雄之间,一个充满悬念的时刻”。

l 最终把主角困在保存库内的那只丧尸,是完全通过特效化妆来真实演出,演员是一个戏剧(舞台剧)演员,有大量默剧演出经验,擅长于夸张的面部表演。为了表达它的生前,剧组为它戴上了结婚戒指,且有部分敲窗是用了戒指敲击,以此来强化“丧失人性”的悲剧感。

l 之所以把相对“文戏”的一幕安排在最后,是为了颠覆其他丧尸题材作品“末世”的主题,传递积极的理念、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创新。

其他

l 导演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坦言这是他执导的最大规模的拍摄工作(此前他曾执导007量子危机),他很感谢高度工业化的好莱坞电影体系,各个环节的大量专业人士都给了他很多支持。

l 片头新闻片段对狂犬病等的引用,是基于60%的人类疾病是来源于动物。

l 项目的起源:是制片人在2006年阅读到了还没发行的同名原著小说手稿,觉得其想法很新颖——包括丧尸的设定更加符合当代现实、有一些全球规模的设想、展示了全球的反应而不是单单美国本土。

l 原作是以WWZ结束的10年后,美军对WWZ爆发原因的调查报告为切入点,还“采访”了各行各业经历这场世界大战的人们。

l 导演的叙事手法、尤其是第一幕的设计,是要呈现“随时随地发生在任何一个人”,他认为现代人都有某种恐惧 —— 世界会突然改变,像911、像SARS、像FB等新型社交媒体的流行 —— 你吃着火锅唱着歌,一个新东西就会从天而降,并且扩散得非常快,并且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l 12秒变异的“快”,和“潮水”丧尸的快,这种设计并非源于“要使影片更刺激”,而是源于对SARS等近代疫情当中,“原来能爆发得那么快“以及”爆发后人类才后知后觉”的思考。

l 本作丧尸设定的生物学顾问,是一个研究丧尸蚁(Zombie Ant)的进化生物学家 —— 这种真实存在的寄生生物,只感染“工蚁“,感染后能控制蚁的行为。被感染体会离开蚁群的巢穴、寻找适宜寄生体生长和繁殖的环境。这是人类迄今发现自然界中”寄生体控制宿主“的最复杂的案例。

l 群体行动(尸潮)的特征参考了鸟群、蚁群,尤其是爬墙一段,是完全参照了蚁群的合作行动模式来制作,蚁只之间虽然不能沟通、但却能有效合作、组成蚁群。此外,考虑到寄生体和病毒最大的需求是“传染和复制”,而被感染体的病毒在突变之前在基因上是完全相同的、类似于克隆体,因此为了大规模传播,他们将会具备合作的能力。

l 电影所基于的同名原著小说(据说电影剧情和小说几乎完全不同),出自作者马克斯·布鲁克斯(Max Brooks),他同时也是那本正儿八经教你如何应对丧尸危机的书的作者:《僵尸生存指南(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江苏人民出版社,张翔等译)》

本文内容除特别标注外,均基于官方于某蓝光碟的完整幕后花絮整理,花絮全片总长约50分钟,分为3个部分:7分钟的 Looking to science、 8分钟的 Origins、 36分钟的 Production。

欢迎发表个人看法、欢迎补充指正错漏。


僵尸世界大战World War Z(2013)

又名:地球末日战(港) / 末日之战(台) / 末日Z战

上映日期:2013-06-02(伦敦首映) / 2013-06-21(美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布拉德·皮特 米瑞·伊诺丝 马修·福克斯 埃里克·韦斯特 大卫·摩斯 詹姆斯·戴尔 伊莱耶斯·加贝尔 莫里兹·布雷多 斯特林·杰里斯 达妮埃拉·凯尔泰斯 

导演:马克·福斯特 / 编剧:马修·迈克尔·卡纳汉 Matthew Michael Carnahan/德鲁·高达 Drew Goddard/达蒙·林德洛夫 Damon Lindelof/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 J. Michael Straczynski/Max Brooks

僵尸世界大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