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里写傅东心画给李斐的画是:“画里面是我,光着脚,穿着毛衣坐在炕上,不过不是呆坐着,而是向空中抛着“嘎拉哈”,三个“嘎拉哈”在半空散开,好像星星。我知道,这叫想象。傅老师说,叫什么名字呢,这烟盒?我看着自己,想不出来。傅老师说,有了,就叫平原。”

剧版变成了吹长笛的少女。

原著里写李斐伤了脊椎,左腿不能动。电视剧里直接给她节肢,还是右腿。

小说里描写傅东心相亲时候的打扮:我和她就在一个公园的人造湖上划船,她坐在我对面,系了一条红色围巾,穿一双黑色布带鞋,手里拿着一本书。

而在电视剧版里,红围巾没有了,变成了白色碎花裙。这条红色围巾在之后的婚礼上,变成了傅东心大姐身上的红色毛衣。这场婚礼戏和大姐的名字在原著里是没有的。

也不一样啊。为什么要这么改呢?导演是找不到红围巾吗?

在后面一场戏里,庄德增却戴上了红围巾。

可见要百分之百还原原著,导演肯定做得到。只是剧版想要展示的内容,和小说不一样。

小说版《平原上的摩西》反复强调的主题——人的记忆是会产生偏差的。小说共13章,有七位观察者,相亲这个情节的讲述者本应该是庄德增,到了电视剧版切入视角则变成在公交上看书的傅东心。

从这里开始,故事就走入了另一条分叉小径,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一个向右,一个向左。

在庄德增的记忆中,相亲结束后,直接就是婚后生活那些琐事。在傅东心的视角下,比起庄树小学三年级砸破灯管,结婚当天的尴尬才是无法忘记的。

不同的视角,所记录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双雪涛看来的重要的事情——红旗广场,别价、英美文学,在张大磊看来就没那么重要,他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是青城公园、没调,怀旧金曲。

1980年刚入秋的沈阳也许需要戴围巾,至于秋天的呼和浩特树叶可能还是绿色的,完全是两幅景象。

导演仿佛有意在弱化或改编作者写的很清楚的细节,而是补充了一些自己的记忆在其中,同时还保留了原著小说想要表达内涵,用同样的情节脉络,改变角色的设定,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

其实小说和电视剧本不应该放在一起对比,它们本就是两件皆然不同的艺术品。只是看完电视剧后,曾一度怀疑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重新阅读小说后才意识到,是电视剧改动了很多细节。

具体有哪些呢?下面就罗列一下……

二、95年和96年

故事还是开始于,傅东心和庄德增相亲。1983年,庄树出生,庄树三岁之前,都是庄德增接送,因为傅东心接孩子夹到脚。

这段剧情改到了1992年,庄树9岁,上三年级,因为当时电视里正播放着宋丹丹主演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李斐比庄树还要大一岁。1992年,10岁和傅东心学东西,1995年,13岁,父亲下岗后,李斐从原来的小区搬走,就没再和傅东心学东西里。李斐记忆中6岁到13岁这美好的7年时光,缩短成了3年。

再次见面,李斐已经上了九千班,庄树则变成了踢球都不能上场的小土豆。这年他们上了初一,原著小说里发生在95年平安夜的冤案,被转移到了96年。

上网搜索呼和浩特、1996年,冤案,搜到的是——4.09命案。

案件中见义勇为的19岁少年呼格吉勒图被枪决。10年后,真正的犯人赵志红落网,他才能沉冤得雪。这和小说怕《平原上的摩西》是极其相似的,要不是犯人良心发现,交代了实情,95年的出租车连环杀人案,可能就要李守廉背黑锅了。

电视剧里蒋不凡床头放的书《便衣警察》,这个故事也是说一个蒙冤的警察平反的故事。

这也让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无论多久真相总会大白,蒙冤的人都会被昭雪。

那么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李守廉杀死了蒋不凡。这也是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不仅影响李斐、李守廉,还影响了赵小东。

这和原著又不一样,原著里就是因公殉职,而且也并非李守廉所杀,而是死于意外:“这时一辆运沙子的大卡车靠右侧驶来,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车没打双闪,路面上都是雪。卡车似乎犹豫了一下,还是撞上了,出租车的尾部马上烂了,斜着朝我们这边的草丛翻过来。就在我被一片手掌大的车灯玻璃击中的瞬间,我朝那个男人站立的方向开了一枪。”

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蒋不凡死了连烈士都不是。那天晚上,蒋不凡本来要和赵小东一起去放蛇查凶手,但是赵小东却穿着毛裤下来了。这明显是不想去啊。

这个时期的赵小东,还是个在歌手大赛上表演西班牙歌曲《鸽子》的文艺骨干,在警察的责任和个人的享乐中,他更在意个人的享乐。

蒋不凡死后他却改变了,生活品质变得不再重要,找出杀死蒋不凡的真凶,成了他人生的主要目标。

除了把主人公重要的人生节点从95年改到96年外,庄树的人生线也发生了改变。原著里,庄树是高中毕业考警校,电视剧里变成了初中毕业考警校。大专警校毕业的庄树成了协警,这点从警号就能看出来。而在原著里,把庄树点醒的拘留所辅警,却成了有编制警察。

从警察到协警,观众也不能说董子健演的庄树气场不对,在小说里,庄树也许是李斐的白月光,那个可能拯救她的人。电视剧里的庄树,就是在雄竞方面,完全处于食物链低端的存在。

小说里的庄树进拘留所是:“高中一次斗殴,作为头目,我在看守所待了一宿,其他人都走了。其实我也受了点轻伤,眉骨开了个小口,值班的民警给我拿了一板创可贴,坐在栅栏外面和我说话。你知道混混以后有什么出路吗?他说。我记得他很年轻,胡子好像还没有我的密。我没有说话,自己把创可贴贴上,在眉毛上打了个叉。”

挺有点热血高校那味儿,到了电视剧里的庄树,气场一下矮了一截。瘦弱、矮小,就是李斐所说的小土豆子。

电视剧里,有一段傅东心给李斐读书的戏,读得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选段,巧合的是小说作者双雪涛上《朗读者》读得也是这一段,当时董卿问双雪涛为什么要选这一段,双雪涛回答,因为这里有他小说最在意的三样东西:真诚、美好和记忆。

电视剧版就是小说的镜像,组成它的要素是不真诚,不美好和没有经过滤镜美化的记忆,或者说不是记忆,就是真是的生活。导演想要展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好的没有那么好,差的生活也没有没有那么差,把原著小说的悲悯同情与救赎全部删掉。

剧里第一个被杀的出租车司机,应该是小说里那个要去偷情的司机,小说里出现在犯人回忆里,一句话匆匆带过。到了剧里导演给加上了一段梳假发的戏,等他被杀后,这顶假发又到了在凶案现场放羊的羊倌头上。

这也许就是大草原野蛮生长的力量,管你什么凶杀案,管你什么大变革,老子就是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说里,庄树考警校那年是2000年,2005年毕业,2000年,沈阳发生的大事件事红旗广场拆雕像。剧集里变成了98年考警校,2003年7月15日毕业。这个日期不知道在呼和浩特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百度里查不到,作为一个思考题,以后再寻找答案。

可能是警察制服在99年更新成了现在人们常见的黑色制服,之前是绿色。导演可能想通过警服的不同, 区分37385和之后的警察。

小说里庄树2005年警校毕业,枪杀城管案发生时应该是2007年。电视剧里却很难找到时间线索,唯一明确的是庄树毕业的日期,枪杀城管案应该发生在2003年之后。

这段时间,电视里播得节目都是重播的,唯一可以查到名字的电视剧也是2001年上映的。所以,很难猜到这段故事发生在哪一年。导演可能给我信息,只是我没找到,可以作为思考题继续寻找。

一、呼和浩特和沈阳

电视剧的背景从沈阳换到了呼和浩特,因此出现了很多元素替换的部分。。

当然,电视剧说是青山省青城市,但是从种种地名判断这里就是呼和浩特。

第一集庄德增为了给傅东心换车间,给车间主任送礼。小说里送的是两瓶西凤酒。到了电视剧就变成更有内蒙特色的宁城老窖和毕克齐大葱

西凤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但是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当时周总理在广州招待万隆会议的与会人员,宴席上用其他三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招待客人,只有西凤酒没来,原因也很奇葩,是因为产量跟不上。西凤酒就和小说中,那些活在过去的人一样,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被淘汰了。

而电视剧中的替代产品,现在都还在啊。

小说里写李父带着李斐去傅东心家拜师:“父亲回来的时候,一身的汗,带回来一堆东西,半扇排骨,两袋子国光苹果,一盒秋林公司的点心……然后拿着东西,拉着我的手,来到小树家。”

电视里秋林糕点变成了长虹牌奶粉,这个品牌的奶粉在淘宝现在也能买到,包装和电视剧里一模一样。

这里大胆推测一下,小说是在讲对消失事物的美好回忆,电视剧所要展示的是历经磨难活下来的真历史。比方说,电视剧里主人公聚餐很喜欢去的那家餐馆——曹忠稍美。

这是一家卖烧麦的小餐馆,现实中也存在。大众点评说去呼和浩特必吃餐馆。故事里的设定这家人从青城卷烟厂下岗,开了这家餐馆,生意还不错。蒋不凡和道上人查线索,就在这家餐馆里就餐。庄德增请客托关系让庄树上九千班,也是在这家餐馆。

感觉虽然下岗了,但是还有一些人活得很好,有一种黄宏给车胎打气的顽强感。

除了这个招牌,导演还拍了很多带文字的东西,傅东心和庄德增相亲是在哪个公园划船?庄德增工作的卷烟厂全名是?庄树的小学叫什么?

这些小说里没有展示的部分,导演的信息反而给的很足。小说里有的,导演却写得很虚。比如,孙育新诊所,在双雪涛小说世界里,这是个很著名的地点,在电视剧里却被虚化了。

双雪涛小说里的艳粉街、煤电四营、影子湖,可能是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聚居闲逛的地方,野蛮生长的呼和浩特就少了一些丧气,也没时间同情,不开心也要过啊。导演仿佛是在宣传一种思想,只要埋头苦干总能有熬过去的。

很有意思的是,电视剧第一集,那一集的标题是:你喜欢吗?

工人开始下岗,家属小区里出现入室杀人案,李斐家的电视机在放一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狐狸打猎人》。动画片讲到因为以讹传讹,村子里的人被一个传言吓到了,都认为山里有一只四条腿的狐狸狼,其中最害怕的就是年轻猎人,他害怕到把枪和子弹都给了狐狸。最后,老猎人救了他,但是他躺在雪地上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旁白评价道:老猎人说得好,一个猎人丢了枪,在野兽面前只会发抖,那就算是活着也和死了一样。

1996年,刚好是《枪支管理法》通过的那年。

三、谁是摩西?

关于谁是摩西,在小说版里也没有明确说明。庄德增可能是傅东心的摩西,傅东心和庄树可能是李斐的摩西。

电视剧版,却给他们每个人都加上了原罪。

首先是拯救了傅东心的庄德增。小说版里,根据庄树的回忆:“我爸从印制烟盒起家,在某一段时期,因为他的运作疏通而造成的垄断,他的印刷机器和印钞机差不了多少,后来他又进入房地产、餐饮、汽车美容、母婴产品。”还专门给傅东心收拾了一个屋子放艺术品。电视剧庄家却没有这么富有,庄德增则变成了舞厅小老板,晚上吃烤串都不敢多吃一个柿子,生活也没有变好。

导演有意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富的也不是特别有钱,穷的也不是特别穷。男人也不是特别强壮,女人也不是特别柔弱,更谈不上谁拯救谁了。

在小说里,也并没有傅东心搬回娘家住这段戏。婚后有一段时间,庄树三岁之前,傅东心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随着庄德增走关系把她调入印刷车间,几年之后,傅东心也有所改变。可以带着庄树去找别人家长登门道歉。

庄家富起来后,她则是满世界旅游,并不像电视剧里这么自闭。至于电视里为什么这么修改,根据剧集里两段引用推断是因为庄德增做了错事。

在第二集里,李斐在傅东心家读书,读得是《飘》的选段。

《飘》这本书讲述了女主角斯嘉丽,在南北战争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如何在惊天巨变后活了下来。故事里,斯嘉丽先是爱上了很有绅士风度的艾希礼,没想到他却成了闺蜜的老公。最后,她爱上了有一些流氓气质的白瑞德。那可是她最讨厌的人啊。这就和傅东心、庄德增、李守廉的关系很像。

小说里,傅东心可以满世界旅游,还保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可能是因为她从来没爱过庄德增,也不爱庄树。电视剧里,傅东心要搬出去住,可能是因为因为她像斯嘉丽一样爱上了那个流氓。

竟然爱上了为什么不在一起呢?这可能与庄德增的原罪有关。小说里说,李守廉救了傅东心的父亲,而庄德增用有钉子的木头打死了傅东心父亲的好朋友。在电视剧里改成了傅东心父亲的耳朵是庄德增打聋的。这是一方面原因。另外,庄德增最后应该是做了烟厂厂长,但是最后厂子黄了,他得到了一笔钱,才能维持现在体面的生活。

这比钱是什么钱?是不是工友的遣散费不得而知,大概率应该是一笔黑心钱。所以,很多年后庄德增看到曾经的工友会愧疚,走夜路会害怕,因为他心虚啊。

这点猜测是针对电视剧里另一条书籍信息猜测的。第三集,李斐的邻居搬走,朗诵了两句诗,是出自苏联小说《白轮船》。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邪恶的工头叫奥罗兹库尔,就是靠占有其他工人的劳动成果让自己富起来。靠劳动致富,和靠剥削致富,是小说版和电视剧版庄德增最大的区别。

小说里,之所以庄德增成功,李守廉失败,抛开意外事件不论,主要是专业技能上的差别,一个是卷烟厂销售,另一个是拖拉机厂钳工。当面对下岗需要再就业的时候,庄德增首先先到的是去云南走关系谈合作,李守廉想到的还是靠技术赚钱,开一个茶叶蛋摊位。哪个生意更容易做大,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

庄德增的成功是他本身思维方式顺应了时代,其实他的能力可能并不突出。电视剧里更是一黑到底,彻底否定了庄德增的个人能力,他的成功全靠在工厂改制时,给自己捞好处。你想一个卷烟厂的厂长能把厂子做倒闭那是多难啊。烟酒这种东西本身就有某种垄断性质。

所以,傅东心虽然爱他,也不想和他在一起。

傅东心这个人物的设计也应该是有深意的。小说里写庄德增为什么会爱上傅东心,写得是:“长得不错,头发很黑,腰也直,个子不高,但是气质很好,清爽。”

电视剧里,庄德增则说傅东心身上有一股劲是别人没有的,那股劲儿就像电影里的苏联女人。

后来,李斐跟傅东心学东西,李守廉特意要女儿给傅东心下跪。这是工人阶级的女儿给苏联妈妈下跪。那么她又学到了什么呢?

小说里,根据孙育新老婆回忆:“那人好像姓李,名字实在想不起来,他那个姑娘,很文静,能背好多唐诗宋词,说是一个邻居教的,小时候我见过她,那孩子叫小斐。”

电视剧里,李守廉跟别人说起自己女儿上没上补习班,都是说:没有,全靠自学。

可见,在工人阶级看来,他的女儿在苏联妈妈那什么也没学会。这个时候傅东心就很尴尬,她教的东西,工人阶级觉得没用,另一些人先富起来的经验,她又不想同流合污。这样就有了电视剧里傅东心拧巴的状态。

电视剧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傅东心的大姐,这个角色小说里是没有的,大姐一直默默照顾着傅东心。她说傅东心是摔了一下杀了,而她为什么会摔?是因为大姐急转弯的时候没刹车因为这份愧疚,大姐一直照顾着傅东心。

另外一个可能是摩西的角色庄树,也被改编的毫无救世主的气质。他是个窝窝囊囊的小土豆,破案靠动画片里的情节,有一集还被李守廉打哭了。

还记得小说里那个狱警的话吗,他说那些成天打架的人:“要么变成惯犯,要么成为比普通人还普通的人。”

庄树虽然成了警察,但还是比普通还普通的人。城管凶杀案发生的时候,别人在问询案发经过,他和赵小东在玩毛线。

有意思的是,这一集开头时,照相馆里的老太太和小孙女也在玩毛线,和庄树、赵小东做的事情一样。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表达,虽然庄树成了警察,实际上和老太太一样。

总之,电视剧里庄树和小说里的完全是两个人,一个是拯救者,另外一个是外强中干的叛徒。就像摩西的哥哥亚伦一样。他们两兄弟本来团结一致,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后来,亚伦因为摩西的权威超过了他,而背叛了信仰,这为以色列人招来了处罚。摩西也因此直到死也不能进入迦南地。

所以,摩西根本不是拯救者,而是受难者。他牺牲了自己,让后代人可以进入迦南。所以,电视剧里的摩西应该是李斐,她牺牲了自己,让庄树或者赵小东立功,脱离现在的困境。这个剧版监制刁亦男的获奖电影《白日焰火》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所以,摩西是谁?

摩西是李斐,是李守廉,是那些卷烟厂的工人,他们劈开了红海,让一些人平安过度。只要垫脚石足够多,劈开红海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神迹,只是把红海变平原。

这样的想法和小说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两者讲故事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小说认为信念能劈开红海,电视剧则在展示如何用热肉铸造长城。看完之后,都会给人带来唏嘘叹息之感。

小说里,李斐与庄树初遇的夜晚,是她人生最快乐的记忆。也许是被美化了,李斐记得:“那次我把小树的火柴抢到手中,马上就把火柴盒变成了火球,实在憋得太久了,手指烧掉了皮都没在意,火球从空中落下,熄灭了。我突然哭了起来,不是害怕,而是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玩太奢侈了。”

在电视剧里,李斐的火柴盒在手里就熄灭了,而是庄树的烟花却短暂灿烂的闪耀过。

电视剧里,庄树和赵小东寻找孙育新的妻子,询问她那个可能借钱朋友的名字,她记错成了李守望。后来,李斐要逃跑到蒙古去,给自己起的名字是娜杰日达,这个名字在俄语里的意思是希望。李斐本来是李守廉的希望,没想到却因为和别人的约定,毁了自己的一生。


平原上的摩西(2022)

又名:平原上的摩西剧版 / 平原上的火焰剧版

主演:董子健 海清 邱天 宝石Gem 张晨 梁景东 王铮 

导演:张大磊 / 

平原上的摩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