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9-08

红菱艳:关于红鞋子

电影的英文名直译就是“红鞋子”,但是这听上去就没啥档次,也没有类似“一只绣花鞋”这种名字所能带来的联想。“菱”,印象中貌似有裹脚小鞋的意象,而“艳”为定语后缀;这么一翻译,恍惚中格调就上来了,伴随着的还有一股浓浓的字正腔圆中文配音的气味。得益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最近举办的英伦电影展,我才看到了这部片子。

在电影过了大半的时候,创作者把女性对自己发展定位的这个问题很直接地砸了出来:女人究竟是应该纯粹地追求一个独立而伟大的目标呢,还是应该归位家庭相夫教子?

电影中出现这种两难问题,一般都要把不同抉择的场景极端化,逼人要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追求的目标必须高大上,要站在艺术/人类/历史...等大词的肩膀上,就算不是去应聘麦肯锡也得是过着从麦肯锡辞职后的新生活的那种调调;而回归家庭就不得不每日操劳,洗丈夫的内裤/孩子的尿布/老人的裹脚布,一定要从精神上把自我消灭,肉体上改造为家务机器。

女主角的脸因为这个问题而扭曲,她那芭蕾舞特有的妆仿佛把她内心的剧动在银屏上放大了;她爱的男人狠心离去,而成就自己的舞蹈即将开场。当开场的音乐响起时,她就像安徒生原作里的女孩子着了脚下的红舞鞋的魔,飞一般奔向心上人的方向。那双红艳艳的舞鞋在楼梯上剧烈翻滚,仿佛她的内心般急切、癫狂、不计代价...这是整部电影留给我最深刻的镜头。她未必是在追赶,更像是在逃离。

无数成功学鸡汤都在说:世上无XX,只要肯XX;明确了XX,安排好XX,用心XX,双方XX... 难道不应该两者兼得吗?会陷入无法选择的困境,只是因为你没有XXX,不够XXX;看着Sheryl Sandberg在自己书的封面上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我要是个女的估计就羞得要买一本来一头撞死。身为一个男性,我也实在不可能装作一副“我理解”的样子提出任何对女性人生意义的建议。

故事放在经历了各种大片的今天来看已经没有太多亮点,然而其中一段较长的舞蹈还是能让人感叹舞者的优美与灵动。

红菱艳The Red Shoes(1948)

上映日期:1948-09-06(英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莫伊拉·希勒 安东·沃尔布鲁克 Anton Walbrook 马留斯·戈尔林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 编剧:艾默力·皮斯伯格 Emeric Pressburger/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Keith Winter

红菱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