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不喜欢观念先行的说教电影,就是要么通过对白讲道理,要么整个故事就是一个为观念服务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又喜欢一些观念先行的电影,比如一个深刻的观点藏在电影和故事的背后,不断剥落显现,最后看完电影之后回味无穷,不断思考!

听起来挺矛盾的,但又是真实的看片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因为对吉伦哈尔的选片信任,决定要看看《The Covenant盟约》,看了再反映过来是盖里奇的片子,整个看的过程怎么形容呢,觉得不上不下,既是一个观念先行的工具片,又是一个故事那么简单粗暴的直白片。

甚至想了一会儿,觉得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就从盖里奇风格化和影片最格格不入的段落吧——

阿富汗的翻译拖着担架,把吉伦哈尔饰演的美国大兵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躲过追兵,送回美军手中的桥段。很明显很明显的感觉是这一段有着相当明显的宗教意味,例如火之地,又如水之滨,比如跋涉登山,比如获得善良猎人的帮助,有时间的话可以查阅一下,看是不是有一一对应的寓意。

好吧,这一段是盖里奇的风格化挺明显的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等,但这一段又和前半段的阿富汗战争爽片之间形成了某种特别奇怪的旁逸斜出。因为,前半段可以说就是一个令人心弦紧绷的战争片标配,恐怖分子到底在哪里?有没有士兵能够逃出升天?有点像之前看过的那一部《前哨》,或者《孤独的幸存者》,都是真实事件改编,也都是纯纯的战争探讨。后半段呢,盟约需要兑现了,于是,电影变成了一个妥妥的解救人质片。

夹在两段之间,有这么十多二十分钟的很奇怪的一段宗教片。

这就是看完《盟约》之后的最大感受。

从好一点的角度来看,盖里奇拍的这个片子挺克制的,没有刻意地宣扬美式救赎——但实际效果,盟约的兑现,还是宣扬了——故事简单利落,但是,作为一个战争题材的电影,总觉得是不是太刻意美化了盟约的兑现过程,有美国家庭的支持,有保安公司的仗义,有军队的后盾(包括解决签证的军官)……但是显示中的战争,真实的阿富汗,承诺的盟约无法兑现,才是常态吧!

毕竟,许诺都是容易的,能够兑现承诺,并不是主观上吉伦哈尔的坚持、勇敢、执着就能实现,更多的时候是无奈或者盟约的约定者都已经消失了!


盟约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