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开这部电影多如牛毛的缺点清单之前,我决定先礼后兵,一部电影能被豆瓣的网友打7.5分以上,如果我们排除水军过度参与的话,总还是有一些优点的,而这些优点正是最容易被大众捕捉的一般性优点。
首先,虽然它的整体影像都更像电视剧,而不是电影,但是总算还是有几个可以勉强被称为电影的镜头。比如,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一块超大的黑色幕布从天而降盖住毛主席画像那一幕,比其余所有几户毫无隐喻性纯写实镜头相比,这个镜头还是有内涵和寓意的,黑布如乌云(当时举国上下如丧考妣的悲痛,以及政治的风云变幻)遮蔽了红太阳的画像,象征了一个时代的正式落幕。
还是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段落,如一场战争开始前,何小萍在战地医院紧张地包扎伤员,镜头飞快地穿梭打到了一个士兵的肩膀,这个人就是正在做战前紧急动员的刘峰,这个纵深镜头对于体现战地空前紧张的空气以及他们相隔咫尺却一无所知是有助益的。接下来的对越草地战大概是这部电影中最精彩的片段,这段战争的场面拍得异常真实残酷,尤其需要单拿出来说的一点是音效,刘峰被炸飞摔倒地上后,那些刺耳的“嗡嗡”耳鸣声明显来自刘峰,而不是周围的环境,这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
还有这部电影最值得钦佩的一点是它挑战禁忌题材的勇气和对抗审查的能力,自从1984年谢晋导演《高山下的花环》后,时隔三分之一的世纪后,这是第一次有导演敢拍摄那场大多数中国人都搞不清楚来龙去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无疑是需要勇气的。而面对审查机关无情的剪刀,那些缺胳膊少腿的、血淋淋的、烧焦的伤亡士兵的人间炼狱般的场面几乎都被保留下来了,尤其是那一卡车运来的烧焦碳化的牺牲士兵,那个不知道果丹皮是什么的烧伤士兵,能够保全这些镜头我想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这样的镜头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嚷要打仗的键盘侠是有警戒意义的,多去看看那些惊悚的场面,希望他们从此以后能把嘴闭上。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这部电影的全部优点,但瑜太少而瑕难遮,我认为该片几乎汇聚了所有烂片的必备缺点。
首先,作为一部描写文工团生活的群像影片,《芳华》中并没有一个人物真正立了起来,每一个人也都没有成长和变化,甚至是前后矛盾、自我打脸的。在塑造刘峰这一“活雷锋”角色时,并没有交代他变成活雷锋的原因(是学雷锋风尚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还是他个人有什么经历促发),从而陷入脸谱化和平面化,让现在语境的观众对他的行为产生一丝难解,我认为这是冯小刚导演应该考虑到的。其次,是在被队友诬告离开前,刘峰把曾被颁发的所有学雷锋奖品都扔了。注意,这是一个动作代表他对学雷锋精神的怀疑和否定,按照这个动作,接下来他以后应该放弃学雷锋才对。但是到了战场上就忘了那些心伤,又开始舍生忘死地做好事了。那请问之前安排他扔掉奖品究竟有何用意?(而何小萍接收了这些奖品,除了证明她节约和爱惜物品又有什么意义?以上行为都是无效的,因而也是多余的)对朱克的怒吼和对集体的反抗,让何小萍理应的隐忍与后来的精神病爆发都让人那么猝不及防。如果林丁丁真像她自己说的是换男友速度很快的女孩,请问此前哪里交代了她这一花蝴蝶的特质,如果她真的轻浮不堪,对刘峰示爱的反应大到去诬陷是否有些过度。作为严歌苓在电影中的原型和故事的讲述者,冯小刚导演在萧穗子身上花了很多笔墨,但我却说不太上来她究竟是什么性格,着实浪费了钟楚曦的风情和能算得上自然的好演技。上述的主角都面目模糊,其他的所有辅助角色也都成了背景板,除了黄轩,我很难记住任何一个文工团的男演员的脸,包括后半段戏份较重的陈灿。观众也实在说不出政委和女队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们也是在影片最后才知道林丁丁擅长唱歌,萧穗子文笔好,而这些反应人物特点的东西应该在最开始何小萍刚进队时就介绍,而不是放到影片快结束时。这反映了小说改编电影剧本的不力,以及冯小刚在这部影片中驾驭群像能力的不足。
第二、这部电影犯了滥用语言的大忌。这是在小说基础上进行电影改编最明显的陷阱,这里的语言主要包括三类:旁白、心理独白与台词。在关键节点的叙事上,《芳华》没有巧妙地借助影像和动作来完成叙事和信息传递,而是通通求助于旁白或角色台词。譬如,何小萍偷军装的秘密是写信的心理独白告诉观众的;何小萍的不幸身世是萧穗子的旁白和精神病院医生的复述台词完成的。在台词的滥用上,冯小刚导演难脱贫嘴习气,片中文工团团员们的大面积的台词都是打嘴炮和逗乐观众,内在携带的信息并不多(也就是废话很多)。每一部电影的时长有限,在嘴上下了功夫,难免就来不及而在讲故事上偷工减料了。
第三、人物情感的发展没来由,像死而不僵的虫子一样时不时就动一下,没有铺垫与起承转合。刘峰忽然就跟林丁丁表白了,还发情公牛一样那么浓烈不可控制地强抱,请问之前有铺垫吗?何小萍与刘峰从没有过任何青年男女间该有的眼神交换,忽然间何小萍就暗恋刘峰了?萧穗子喜欢陈灿,之前的铺垫也明显不够,所以观众到后面送黄金那里也看得莫名其妙。当然这可能是篇幅所限,但这么重要的心理戏就算必须有所取舍,也应该在篇幅之内,而非篇幅之外。因为,文工团的爱情本就是她们残酷青春的重要组成,但却没有被细腻而有效地再现,更没有表现出其残酷性,不可谓不是一种重大的拍摄事故。
第四、滥用音乐,且配乐严重缺乏原创性。反应时代记忆的军旅歌曲就不必说了(是应该也是必须有的),何小萍与刘峰告别的时候,该片选择采用被用烂了的《送别》,虽然贴题却明显没有下功夫。而且,在电影进入后半段以后,在描写战场严酷时,《芳华》有至少三处使用了高调音乐来渲染战场高度紧张的气氛。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这些配乐并不是加分型,而是常规性的,甚至是弥补型。
第五、视点设计不合理,导致失焦与叙事混乱。按照电影一开始的设计,主视点应该是旁白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萧穗子,但是在实际讲故事的时候,这种视点是受限的,因为萧穗子很明显无法知道所有事,于是,在这里电影偷偷发生了视点游移,从萧穗子视点转为全知视点,但关键叙事信息却依然由萧穗子的旁白完成,这就造成叙事的失焦和主线的混乱,也严重增加了观众读取信息的困难。这一点是造成影片大部分缺陷的关键,是一种基础结构的失策。虽然,冯小刚后来也安排萧穗子去了战场,但是除了跟何小萍见了一面外,并没有描写她究竟旁观到了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依然全全知视角讲述。这种缺陷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致命的。
第六、在对小说尤其是优秀小说进行电影化改编时,冯小刚导演和他的团队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没能做到大刀阔斧地“改革”。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优秀的小说并不一定能保证电影就一定成功。电影《芳华》采用了小说《芳华》的大体结构,甚至砍掉了开头的久别偶遇场景,从而形成了一种流水账的风格。萧穗子的旁白贯穿头尾,完全按照正叙和时间先后来进行叙事,而没有好好地进行时序设计。如果该片完全调一个个,以2005年何小萍和刘峰作为战友来参加萧穗子女儿的婚礼,所有战友相聚一堂,林丁丁看到刘峰的手当场痛哭(林丁丁不敢面对,众人反应都古怪,或许更细腻合理),从而开始对他们故事的回溯,相信也许会能避开流水账的浅坑,也能更有韵味一些。这样的叙事时序还能使萧穗子主视点更合理,视点切换也能更自然,叙事也不会毫无重点。
第七、我认为冯小刚导演缺乏深层次主题探索的野心。《芳华》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是以文工团为例反映了一代人的青春。按理说,对这部电影的主题意义发掘并非难事,它是控诉那个集体主义至上的时代对每个人的压迫,具体到电影中共有三重压迫:战友们对何小萍;文工团对所有战友;国家对军队,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挤压关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因为最底层的文工团队友对何小萍的排挤和压迫就没有讲好,故而直接导致了后两层的彻底失效。观众感受不到文工团这一森严的组织对每个战友心理和正常权利的压力,也没有看到任何一幕在控诉文工团这一组织内的紧张气氛,文工团领导的政委被刻画成一个时而亲民、时而铁腕的非典型性角色,身上没有任何意义传递。在《芳华》中我没能看到冯小刚导演进行深层次追问的诉求,他只是将脚步停留在“军队偶像剧”的层次,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芳华》这部小说基因里是自带天然优势的,文工团作为中国政治的特殊产物,因其封闭性、神秘和俊男美女如云,一向吸引着普通观众的好奇心。何况,在我国社会的各个年龄层都多少被培养了对军人的特殊情感,再加上文工团中养眼的俊男美女和总也拍不腻的怀旧情怀,拍摄她们的故事可以说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就是票房保障。它充足的商业元素,正是参加对赌压力山大的冯小刚当初选中它的原因。
在中国电影界,最好赚的不是钱,最好赚的其实是眼泪。《芳华》虽然改编不成功,但是在赚眼泪这一关键点也绝不会走空,但是情感的浓郁并不代表导演的成功,这些眼泪多半是严歌苓和她小说中的人物催下的。
何小萍给爸爸写信时,很多人为她不可对人言的心事弄哭了,这是这个情节的自带力量,但是对于“偷军装”的原因这一秘密本可处理地更高级,却写一封信就坦白给观众了,如果藏到稍后或最后,恐怕会更有韵味一些。导演在此依然采用“台词交代关键信息”的低级手段。
第二个哭点是何小萍得知父亲去世时,导演在此表现力不足,甚至那个何小萍的侧面特写都短促又潦草地带过。这种节制并不是含蓄,而是一种失误,因为观众关心群体中的这个个人。
第三个哭点,是文工团解散前一晚,在深夜行驶的军用卡车上,萧穗子撕碎了本来写给陈灿的情书,在这里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情绪性的镜头,而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写实,让这个本可凄美的镜头变得平平无奇。
其实大部分的哭点可以集中在何小萍这个角色身上,但她就像其它所有角色一样,因为导演叙事画人的失败,没有成功立起来。
以最后一幕为例,多年后刘峰和何小萍在赴边境给战友扫墓后坐在长椅上,刘峰把小萍当年撕碎的军装照粘好重新送给她,这时候他又忘了给这张“破照重圆”的照片一个特写,难道这张照片不能寓意何小萍破碎的青春?
何小萍接过照片,笑着告诉刘峰一个她“含在嘴里十几年的秘密”,那就是刘峰被调走的一天,她去他宿舍找他其实是想“让你抱抱我”。这是多么关键的一句台词,一句话把何小萍极度缺少爱与温暖的悲惨身世交代无疑,但是因为此前的种种失策,这句话到了这却并无令人心碎的力量。
原因可以归结到此前关于何小萍身世的交代都是借助旁白(萧穗子)和台词(精神病院医生)完成的,而不是通过她的行为(如听到舍友谈论爸爸妈妈时的黯然,不洗澡是因为从小被忽视没有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所有人都有包裹只有她没有等),最终终于导致了这句关键台词的失效,也是这个人物的整体塌陷。
对于电影《芳华》我是失望的,因为它本可拍得更用心,至于这种囫囵吞枣是因为抢钱的冲动、得奖后的懈怠、高枕优秀小说的偷懒,还是收获廉价眼泪就自认为成功的自大,我们不得而知。
整体而言,我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改编,严歌苓也拯救不了冯小刚的平庸,那些泪水、感动和掌声让我们献给那些曾吐露着芬芳的人们。

芳华(2017)

又名:歌声离我远去 / Youth

上映日期:2017-12-15(中国大陆) / 2017-09-07(多伦多电影节)片长:136分钟

主演:黄轩 苗苗 钟楚曦 杨采钰 李晓峰 王天辰 王可如 隋源 张仁博 苏岩 张国立 赵立新 

导演:冯小刚 / 编剧:严歌苓 Geling Yan

芳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