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客来说,士兵的生命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一个家庭来说,那是一个母亲的全部。”
本片不单单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商业片而且反映了人性与自我价值的哲思电影。
斯皮尔伯格首次执导战争片,他并没有像以往的战争片那样用大远景和鸟瞰镜头来表现战争的宏大与壮烈,而是聚焦于小战场、小人物的描写。在故事上,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一场惨烈战争,中间大部分穿插着一些戏剧冲突剧情和文戏,下面我具体来说说。
首先是一开场的诺曼底登陆战,这在历史上是盟军的一次大反攻,从宏观上看,应该是壮丽和激动的,而斯皮尔伯格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手持摄像的方式来拍摄这段群戏并且中间穿插有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男主的第一视角,配上震耳欲聋的枪声和爆炸声以及受刺激而出现的短暂性失聪,没有过度的渲染,没有夸张的画面效果,一切冷酷又简洁,具有非常强的临场感,感受到的没有其他情感,有的就只有冷峻与残酷。另外这一场戏也初步交代了小队各个人员的性格特点,米勒中尉的指挥才能,狙击手杰克森的冷静镇定,霍瓦特的老成,军医韦德的勇敢,莱宾的机敏,卡帕佐的感性,梅利的嫉恶如仇,除了后来出场的新兵厄本。
从登陆战以后一直到找到瑞恩,中间都是文戏与短暂交火的穿插,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另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一是医疗兵韦德死的时候血流不止,嘴里不断的喊着“妈妈,我要回家。”展现了战争的残忍与人性中在大限之际的孤独的心。与这一段相关的是在这场战役中米勒上尉执意要消灭这股敌军,而认为医疗兵韦德的死完全就是自己的错,所以他才放声大哭,而在卡帕佐的死亡中并没有过度的悲伤。这个片段还出现了一个德国战俘,在众人争论不休时,米勒选择放掉俘虏,他在参军之前是一名中学老师,而战争不断的改变着他,甚至连他的曾经职业在这里都变成的一种赌注。战争,放大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影片最后一个小时,都是在同一个场景里面,从备战到开战,再到结束,很规整。导演在其中添加了许多细节,比如开战前那段的宁静,配上BGM,美到极致,比如对于之前那个被释放俘虏的处理,比如最后米勒上尉死亡时的眼神,汤姆汉克斯演绎的非常出彩。
影片中厄本无疑是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他会以国际公约据理力争的释放俘虏,也会在教堂中说出战争对自己有利的话,但等到最后他有机会杀人拯救战友时,却什么也做不了。导演用他象征着一般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开始是理想化的,而一旦真正投入其中便发现只依靠天真是不会有任何作为的,所以当他最后扣动扳机的那一刻,他想明白了,但也被战争改变了。
整部电影,都在讲一个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极不划算的一件事,即八个人组成的小队以牺牲六人为代价,救一个人,导演在其中歌颂与赞扬了存在于人类人性本身的闪光点,展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珍视,也是美利坚精神输出的大片。其实,人类的许多选择题并不是简单的关于数字的等式或者不等式,如果趋于绝对的理性,人类就是一架冷冰的机器,而正是有这种感性的存在,才会使人类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做看似愚蠢实则伟大的决定和活动,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这个用感性搭建出来的丰富多彩有温度的社会。

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