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Swift很聪明,有野心,对成功有着血淋淋的渴望。《美国甜心》这部片子,用大量笔墨着眼于政治观点,而发布的时间点,也很巧妙地选择2020大选前期,亦有这样的意图所在。这是21世纪的歌手、社会活动家,懂得如何“操纵”、“运用”媒介,传达自己的立场。ins、歌曲、电影、获奖致辞……所有的曝光,都可以成为自我PR的渠道。

作为一名流行歌手,她从未停止对自己形象的更新和挖掘,包括外在和内心。当下她所站定的政治正确,支持女权主义、支持同性恋、支持创作者权益,无一不是她在寻找和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式。13岁写着,我是有才华的,19岁,塑造着爱情和音乐的梦幻泡沫,26岁开始打破沉默投身社会运动,30岁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改造这个世界。

她说,不存在bossy,只有boss。

如何去看待这样的人?我想说,她是一个无法用好、坏、真善美、虚伪等等任何词概括的。田纳西州一个平凡的少女,用自己所能获取的渠道、资源、平台,自我实现。早些年,是音乐上的突破,后来是身为一个人,融入到社群的强烈渴望。她一直如此,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参与”。从这个角度说,她依旧没有摆脱15岁时的内核,依旧是那个渴求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女孩。

不同的是,她学会用自己的力量,为另一群“被隐性”的人群呼喊。她的“被看见”,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根基、现实意义的虚荣心。我不去质疑她的动机,一切aggressive的人,都具有这种能量,结果只取决于他们将这种力量指向怎样的方向。

人在表达观点时,最能够获得争议和瞩目,也容易引起激烈的反对和斗争,甚至是面临生命危险。我们都自作主张认定,自己维护一个正义的观点,并且值得换取同等的认可,但是这种观点,也可能在悬崖边缘,因为它仍未摆脱那个致命逻辑:行动,说服,再行动,再说服。

《美国甜心》里最精彩的转变,并不出自她本人的顿悟,反而是以一个模糊的男性角色,借助一个近乎完美的恋人形象,完成了灵魂的救赎与拯救。他是恰到好处的,不争锋,不激进,温暖、包容、随时随地为她存在,成熟、完整,一个梦幻的,现代意义上的王子形象。

这也是我对这部纪录片不够满意的地方。归根结底,还是没能挖掘出一个女性的本能:倘若这个人不存在,她还会有后来的振作吗?如果是,那么那个核心的“点”,到底存在于哪里?

我明白,爱与支持是重要的,但并不代表它是唯一的。它仍是外力,是教会她悦纳自我的途径之一,但绝不是终极的答案。

当然,能够讨论到这一层,已经证明了Taylor Swift的内涵,早已不限于歌手。她的步步为营也好(中性),团队包装也好,都将作为重要的部分,被写入历史多方面的进程中。

那个13岁写满了日记的小女孩,在后来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只是在做一件事:写自己,表达。这是她对reputation强烈的动力之一。

我依旧不会说,她是一个完全“智慧”的人,甚至她的家庭背景,她的工作伙伴,她在镜头下呈现出的某些不完美,都是在描摹一个普通人的画像。但是也像她说的,她在抗争,运用自己的笔,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赤裸裸的,不加掩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她选择成为一个榜样,成为潮水中的先锋,也必将承受与之相对的代价。这是她的宿命。而每个观众,也同样可以选择自己的立场,支持与否,参与与否,表达与否。

她站出来,主动或被动代表了一些人,发出了声音,不论那声音是稚嫩的,还是成熟的,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总之,她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并试图扭转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

我为有Taylor Swift的存在而骄傲。

美利坚女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