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高龄的东木老爷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依旧高产,先后带来《骡子》和《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前者带着鲜明强烈的个人风格、宝刀未老,后者则像是泼给喧嚣语境的一盆冷水、一针镇定剂。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戳中了诸多敏感议题,吃人血馒头的女记者狂欢式制造热点,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破案者苦心罗织莫须有的罪名,路人们对非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乃至隐形歧视,汇总在一起让难以置信的荒诞故事成真、形成了巨大的悲剧漩涡。
是非真假对错善恶都裹挟其中,清白难辨、真相难言。
很讽刺也很锐利,但电影的呈现方式毫不说教、甚至舍弃了尖锐极端的表达,以某种不动声色的面貌完成无言控诉和反思。



制造正反形象两极
彼得·伯克在《制造路易十四》中,追溯十七世纪的“形象制造者们”如何以意识形态等等模式“营销”制造路易十四的公众形象。
真实的君王路易本人和大众视域里他的“太阳王”形象标签,未必等同为一。
“制造”这个关键词,在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变得更为核心。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电影中,他大起大落的身份变更、舆论形象变化,都是“制造”这个词背后的野心所驱动。
谁在制造正面的“保护者朱维尔”、负面的“犯罪者朱维尔”这两个虚化的形象?
破案者和女记者是两大重要推手,他们还有着无数的主动的被动的、知情的不知情的合谋者。



电影中,朱维尔的身份经历了两次非常有意思的大转变。
其实他并没有变,但舆论对他的需求有了变化。
亚特兰大奥运期间公园发生爆炸,这个时候舆论需要一个正面保护者,于是“第一个发现炸弹的人”被推上了领奖台。
这次事件中,必然性是他一贯的轴性认真,偶然性则是一系列随机事件,多层因素作用之下,原本被嫌弃被嘲笑被驱赶的朱维尔终于最大程度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被赞誉是他应得的褒奖。



炸弹即将爆炸、分秒必争生死存亡的时候,同事还要拼命找机会说“我以后再也不笑话你了”,事后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向他致谢。
路人的良善和感激都是真的,但“焦点化”的鲜花和掌声,都深埋着不真实的隐忧。
很快,发自内心的夸奖就变成了资本的商业行为。
他被“典型化”为正面反面的极端形象,先是被迅速包装成一门生意、后是被当成献祭的替罪羔羊。



前期他们要制造城市的保护者、后期他们要制造凶手,同样一个人,被这样制造成正反两极互相矛盾的两个极端形象、两种极端标签。
电影中无能的破案者凭借无凭无据的猜测,就将他标为头号怀疑对象。
女记者更是凭借肉体交易获得这一消息,罔顾媒体伦理大肆渲染、炮制热点。
满城风雨,一个无辜的英雄、瞬间成了过街老鼠。
特别讽刺、特别毛骨悚然。
女记者回到办公室的瞬间,全体人员起立、热情鼓掌,她如痴如醉心满意足飘飘然。
一句指责都没有,她舞得越张扬,无声的打脸越清晰。



电影之后安排了一场她的痛哭。
但这场忏悔是真诚的吗?
几个细节很值得注意。
新闻发布会上,人群中的女记者应声泪下,她抬手擦眼泪、鲜红的指甲过分抢镜。
红色指甲油才是灵魂。
从叙述角度说,此处是男主妈妈的主场,但电影给到女记者的镜头里,“她哭泣忏悔”的内容也是她这条角色线的重头戏。
泪水就是她无言的澄清悔过书。
众所周知痛哭流涕求原谅的场合,不适合浓妆艳抹。
那浓艳的一抬手,瞬间对她的诚恳形成消解。



或许你会说,这个角色妆容风格一贯如此,浓艳的指甲颜色不能说明什么;请注意,如果不希望产生“浓妆破坏哭泣赎罪画面”的效果,这个短短的镜头里完全可以不让女演员抬手擦眼泪。
就让眼泪汹涌落下,效果反而更真诚。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其说她是因为一场真相揭晓而痛彻心扉、自责不已,不如说她又一次变成了情境动物,被悲情的情境所感染。
从前她是主动炮制叙述情境、贩卖情绪的参与者,如今她是被动接受情境、被裹挟被感染的接受者。
上帝视角的观众清楚知晓是非对错善恶,局中人却都是被情境裹挟的可怜虫。
这样汹涌的不全面的碎片化“高光”传播中,上一秒洋洋自得、在人生巅峰手舞足蹈的女记者,良心发现的忏悔未必能洗清她的罪责,加害者的身份也未必会保护她不沦为下一个牺牲品。



缺位的荒唐职能,狂欢的假象传播
电影没用任何一句台词骂破案者是饭桶,但故事的效果却如同全程指着鼻子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又蠢又坏。
从家中翻检物件的画面,一面沉痛、一面嘲讽。
这套所谓的专业流程越复杂、越正经、越煞有介事,本质职责就越离题万里。
大费周章折腾,连基本的非专业人员都能判断出的“他不够时间走到那里打电话”的常识都不顾。
程序上的专业,对应着连常识都不顾的荒谬。
这正常的日常的严肃的“专业”流程下,是多么荒诞又愤怒的不专业可怕深渊。



男主没有结婚,和母亲一起生活,母子二人的日子非常温馨、幸福,但在傲慢与偏见的刻板印象中、这却变成了“犯罪证据”:失败者才和老妈一起生活。
个体的感受是具体的、特殊的、难以一刀切统一规定的,面向群体的讲述却总喜欢将其简化、类型化、模块化: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曾经被开除的胖子,哪怕有发现炸弹的英勇实锤,也依旧被波上头号嫌疑人贼喊捉贼的脏水。
母子二人遭此飞来横祸,在漫天漫地的困境面前,男主母亲最打动我的表演,是她跟在搬走证据收纳盒的人后面,哭得像个孩子。
三观基石全都碎了,对世界所有的认知都被颠覆。



侦办者只想破案交差,找不到罪犯、查不出进展、完不成KPI,所以要拿眼前人顶缸,进行有罪推论、甚至企图诱骗他朋友认罪。
报道者只想万众瞩目,不问是非对错、不问新闻伦理、不问媒体良知,每一份报纸都染着无辜者的鲜血、舞得那么欢快。
电影自始至终也没有启用抽象的指控(除却律师冲突时的零星话语),但将丑恶嘴脸表达得特别具象,活生生刻在人性的耻辱柱上。






舒心结语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那种让人害怕且心碎的电影,一个恪尽职守的人终于实现了价值,保护了很多无辜者的生命。
为他加冕的人,却迅速偏转向攫取“成功者红利”的路径。
本该保护他感激他的人,瞬间将黑洞洞的无形枪口对准他。
人是复杂的造物,事情是千丝万缕的过程,攫取片段、断章取义、放大甚至扭曲某一特性的传播模式,多么像毁灭而不自知的狂欢的核武器。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Richard Jewell(2019)

又名:李察朱维尔:惊世疑案(港) / 李察朱威尔事件(台) / 美国噩梦 / 理查德·朱厄尔 / 理查德·朱厄尔的悲歌 / 理查德·朱厄尔的歌谣 / 理查德·朱维尔的歌谣 / 理查德·杰威尔的歌谣 / The Ballad of Richard Jewell / American Nightmare / American Nightmare: The Ballad of Richard Jewell

上映日期:2019-11-20(AFI Fest) / 2019-12-13(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保罗·沃尔特·豪泽 山姆·洛克威尔 凯西·贝茨 奥利维亚·王尔德 乔恩·哈姆 妮娜·阿里安达 伊恩·戈麦斯 兰德尔·P·海文斯 韦恩·杜瓦尔 亚历克斯·柯林斯 迈克·普涅夫斯基 米切尔·霍格 大卫·莫拉蒂 比利·斯洛特 迪伦·库斯曼 肯德里克·克罗斯 施奎塔·詹姆斯 吉尔-米歇尔·梅里恩 大卫·安 查尔斯·格林 大卫·伦格尔 马洛里·霍夫 罗伯特·廷斯利 约翰·盖蒂尔 本杰明·韦弗 德克斯特·蒂利什 布兰登·斯坦利 瑞安·博兹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编剧:玛丽·布伦纳 Marie Brenner/比利·雷 Billy Ray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的影评

  鼬
鼬 • 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