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魍魉之匣》看完就是会赞叹它真的是非常非常精妙!原作基底自是不必说。我偶然看到《魍魉之匣》后才得知其背后这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京极夏彦,他不但了解日本战后背景,还精通中国与日本的神鬼之说。想不到自己看日漫还补起了中国文化。京极堂在动画里一顿作法,我都幻想作者既然这么懂,是不是在现实里也会偶尔客串大仙帮人消灾解难。

然而动画剧本的编排也是非常非常精妙的!案件本身在揭晓真相后则被祛魅,推理方法也比较开挂,毕竟凶手把线索都写在书里了,真正引起悬念的,是这部剧故弄玄虚亦真亦幻的叙述方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才知道《魍魉之匣》在第一话的时候就暴露了凶手。一部推理番能做到这样就是笃定观众知道了又能怎样,因为它设置悬念的手段了得,它可以让观众到第5话末才见到一直活在其他人台词里的京极堂,而对于我这样完全是第一次接触京极夏彦作品的观众,到此才真正知道本剧的侦探是谁。到第7话的时候整个案件才初现端倪,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线才明朗起来。

《魍魉之匣》适合有耐心和好奇心的观众,因为它设置了许多迷阵。首先是片头动画“戏中戏”的使用,虽然片头动画都会标注出以上内容出自某人文集,但观众还是无法意识到这是戏中戏,因为它们都以关口巽为主角,到后面观众才得知这些不是真实发生在关口巽身上的事,而是他读小说时的想象。戏中戏的使用,使真实与虚幻交融,彻底误导了观众。而剧中大量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提及也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假难分。

其次就是多视角叙事。京极堂在剧中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旁观者眼中的故事,在当事者心中则会大不同。整个事件的真相则由相关人物各自的故事构成。剧中的叙事者从赖子、木场、关口……到阳子不断变换,多视角的形式也切合了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第三就是”鬼神之说“,剧中处处充斥着神魔传闻,介绍了很多中国和日本的神话,给观众听得云里雾里。这一切好像都在暗示案情与超自然力量有关,而主角京极堂还是神社神主、驱魔师,就在我以为剧情会走向奇幻战斗番,来一场神魔大战,但接下来除魔过程竟然过于朴实,基本上就是推理+嘴遁。

其实整个故事中关于鬼神的描述都是口述或文字记载的传言,从来真正展现过奇幻场景,凶案也都是人犯下的罪行,甚至”魍魉之匣“都是科学的产物。这个剧唯一超自然的就是榎木津”千里眼“的能力。这个故事就是把鬼神解释成人心的产物,也许这比较接近神话衍生的实质。

整个剧时时刻刻地都在扣题”魍魉之匣“,箱子的意象伴随着惊悚的气氛多次出现。故事里的“魍魉”,不是具体指向某一个/某一种妖怪,而是异化的人心。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上都有”魍魉“,赖子的魍魉是对完美的执念、赖子妈妈的魍魉是对房子的执念,阳子的魍魉是对美木坂的执念,美木坂的魍魉是对永生的执念,雨宫的魍魉是对加菜子的执念,久保的魍魉是对匣中少女的执念……魍魉是一种意识,人是承载这种意识的容器,“魍魉之匣”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喻,而最终久保在追求塑造“匣中少女”的过程中,从神到形、完完全全地成为了“魍魉之匣”。

关于《魍魉之匣》中“偶遇”杀人说,我还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这个理论认为普通人与杀人犯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偶遇”,意思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就是看你有没有落到那个境遇。我觉得这个理论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它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也有如深渊,有诱导罪恶的危险性:如果我们默认每个人都是准杀人犯,那我们是不是就更容易成为杀人犯?

《魍魉之匣》真的是太冷门了,从小就看动漫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部番剧。现在来看这部剧是因为榎木津的颜值和关注的豆瓣er的好评。也因为冷门,以B站的审查力度,它竟然没有遭到删减。按照现在的舆论环境,小众是件好事,不然剧中有关战争的部分恐怕也会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我对此有些不适,但我不认为因此封杀该剧会是一件好事,反而这是我们了解日本人对二战看法的一个窗口。

《魍魉之匣》以昭和为时代背景,剧中没有避讳战争,甚至提到了日本731部队对中国人所做的实验。我不知道在日本这种没有掩盖罪行的态度算不算是少数了。而关于木场修太郎的描写,让我感到了惊讶与不适,这大概也出于我对历史的无知吧,就是我作为从小观看抗战剧的中国人第一次认知到,日本战败后,那些曾经参与罪恶战争的民众回家后就是该干嘛干嘛了,甚至能够做警察。

木场本人对战争的态度也是非常令人迷惑,或许也非常真实,一方面他会受到曾经经历的血腥的刺激,当然这个血腥都是在表现日本军方的死亡。另一方面,他又时刻受“战争思维”影响,把凶手视作敌人,把探案视作战场。刨去身份来看,木场其实是个不错且多情的人,但看着他穿着日本军装去找嫌犯,我真是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穿着这身衣服也配去做这样的事么,这个战场和那个战场能是一回事么?


魍魉之匣的影评

Yukino
Yukino • 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