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亭这地方原叫做“九里亭”,本意呢,其实和北京的“三里屯”是一样的,是距离县城九华里的一座亭子,现在亭子在哪里不知道,只是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约莫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跟上了“房地产兴邦”的脚步,快速的成为了这座城市扩大过渡的一个环节。作为松江的门户,九亭距离徐家汇只有10公里的距离,旁边嘉闵高架距离虹桥枢纽只有八公里,不远不近的距离加上开发时间不是很久,相对还处于一个乡镇向城市过渡的一个过程,这里像倦鸟的巢一般栖居了大量来自城区工作的外省“蚁族”,以中原和黄淮流域的工作者居多。黄淮一带人口数量众多,人地矛盾显著,也造就了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大量“打工族”群体。因为来的太多了,开始挤占本地人的生活空间和资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挤占这些大都市的社会资源了。城市开始收好了友好待客的笑容,开始对于外地人士的各种限制,赶着赶着就赶到了九亭这儿。
九亭的夏天总是来的那么的不经意,黄梅雨季节就像小孩子的眼泪,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又不高兴了,让人捉摸不透。氤氲在空中的水气让所有的衣服都有一股潮湿的味道,就像是摆不干的抹布一般。黄梅雨季有时候结束的很快,暑热悄然而至,昨天还是潮湿的天气今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年份,比如说今年,就姗姗来迟,到了七月十号还是没完没了的小雨和带着水气的微风。在九亭众多小桥上趴在护栏上一会儿,月亮高难度的穿过几栋小高层居民楼的遮挡,投下的银辉被微风搅动,满池子的清幽和略显暗淡的波光暗影——这池子河水也就这会儿好看,亮度不够的路灯恰恰成了这边美好的缔造者,换做是白天,那整池子绿色的水,完全打消了这种意境。尽管这水质如此,平日里仍然有闲情逸致之客。着遮阳帽,兴致盎然的拿着颇为专业的工具悠闲垂钓。这种悠闲能持续到华灯初上,闪着五彩光芒的鱼钩在水面上等待着,还有垂钓客慢慢地哼着小曲儿。
来到九亭镇以后,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晚上下了班开始有了一个习惯,就是到九亭地铁站旁看来来往往似倦鸟归巢的人流。九亭相对于市区小资布尔乔亚,绝对是带着十分诚意的生活气息。华灯初上的街道满是车流的轰鸣声和外卖电动车快速穿梭于人流中不耐烦的按着喇叭声,还有上班族络绎不绝地从地铁站神色匆匆而过,站旁的公共汽车站不一会儿就站了长长的候车队伍,等着一辆一辆的汽车驮着本就近乎坐满车厢的乘客又不得不打开车门迎接这些归心似箭的上班族挤上去开往居住地方向。在九亭这里居住的人们大多是经济条件不怎么阔绰的上班族,长长的地铁九号线连接了浦东曹路到松江高铁站近七十公里的里程,如上文所言,恰恰是租金相对低廉且距离漕河泾开发区和徐家汇乃至内环城区等工作人员聚集点相对较近的地铁站点,所以这里居住的性价比相对还是可以的。九亭站最著名的居住地是九久青年城,矗立在地铁站旁的四栋小高层依靠着附近河岸,唯我独尊地俯瞰着九亭不算繁华的街景。但这几栋密密麻麻似方格一般分布的居住间阳台看起来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尤其是朝向阳光的一面,每次有阳光照射的时候,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床单和衣服随着微风在阳光中摇曳,就像是一种另类的城市艺术。这里的租金是整个九亭来讲比较贵的,基本上要3000元起,不过优势是这些“小格子”都是一个又一个快捷酒店似的单间,不需要和室友去共享什么公共的区域,楼下的门面房是各式的饭店和商铺,附近的街面都是油腻的颜色,还有在本就不宽的道路上见缝插针停泊的私家车。清晨的地铁是十分拥挤,浅蓝代表色的九号线往松江的沿线各占都是外来打工者寄居的站点,至于九亭有没有北京五号线天通苑北那么拥挤我没有发言权,因为居住和工作在九亭不需要去通勤,只能是侧面观察盘踞在九亭的庞大的共享单车数量做判断。
即便和城区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九亭夜晚秀色依旧是可餐的。打扮入时的姑娘们和一对对情侣装大肆秀恩爱的快步行走构成了夏日炎热傍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比一下,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的员工来说,我们部门只招男性,呆久了就不自觉地有种常年茹素的感觉。在这个看重权、财和颜值的时代,一样都不沾地我们显然是处境十分的尴尬,想不“佛系”的话就只能自暴自弃了。于是乎,欣赏这种风景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也不为了意淫什么,就是单纯的看着来往的人流,单调的生活仿佛多了一点不一样的色调。这样做的时间长了,你会觉得,其实做个“素食者”也不错。
九亭夏天的植被那绝对是这边市政部门的失误,都是矮矮小小的香樟树,基本上对于热辣的阳光没有什么阻挡能力,到了三伏时节就只能任凭阳光的炙烤,连柏油马路表面都被晒化了。街上的行人大都面无表情,或者是被这暑热搞得无精打采,只有送餐的小哥们,还坚持不懈的潇洒穿梭于九亭的各种小道中。在九久青年城旁的微型花园,西装笔挺的房产中介小哥躲在为数不多的几棵茂密的树木下,旁边停着和他们的西装一点都不搭配的电摩托,逢路人就问,“租房吗,买房吗?青年城三十平房子150万“;此外,还有卖浙江嘉兴和从南通划过来的崇明岛房产的。有天和这些小哥扯皮,了解到九亭还是有很多外来人员买了嘉兴的房子,就这么在街上说说就有人拍板要买,这种事件是时常出现,不然他们也就不会总自讨没趣儿站在这里了,这个小哥说道。“这年头儿,不就是房子保值嘛“,黝黑的面庞露出很是世故的狡黠一笑。他说的确实没有错,即便是崇明岛,这年的单价已经到了三万每平米,而距离虹桥七十多公里的地级市嘉兴,已经是很多打工族”双城生活“的据点了,价格也在水涨船高,年底的时候均价已经到了近一万三。房价的蹭蹭涨依然是这种一线城市的常态,甭管距离市区有多远。九亭的房价从17年的近四万到18年底的四万七,依然挡不住购房者宁愿负债几百万都要占得先机的行动,毕竟,在松江这块房价“洼地”上面,还是有很大一片增长空间的。这样增加速度对于我们这些外乡人而言,无疑很难去追赶的,逐渐的连二手房都成了一种奢望,进一步连租房都租不起了。就这样,许多人在这里作为这座超级都市的过客,轻轻的前来,再不留痕迹的离开。
九亭的夏天会持续很久,直到十一月下旬一场连阴雨带入秋天的节奏,其实你说是秋天也好,说是冬天那也好,这里的秋冬天常常是“无缝衔接”的,尤其是这两年,温度可以直接从二十余度的初秋意浓就降落到冰点附近的雪花飘飘,这种寒意随着水气渗入的感觉是北方的干燥和凛冽的寒冷中无法想象的,你要说很冷嘛,其实也不是,区别就是没有集中供暖,相比于北国漫长而单调的冬季,这里的气温就在秋冬之间不停的坐着切换,直到来年三月的中旬突然进入春天的步伐。街头的香樟树依旧绿意环绕,不同是街边的行人都简单粗暴的裹在了厚厚的衣服里,行人也渐渐少了很多,只有居民住宅区成排的空调扇叶片嗡嗡作响。
九里亭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外来人口而发展起来的城乡结合部,在地铁和房地产没有延伸这里的时候,这里只不是是松江诸多小镇中普通的一员,最中央的一条大街是横亘在镇政府和一座花园社区之间的九亭大街——说是“大”街,其实只是一条双向四车道的街道,周边林立着各种小店铺,充满着小镇市井的气息,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商厦和连锁超市,去往城区公交车也不是十分的便捷,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靠近市区。和一线城市的这些卫星城区一样,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这里也没有例外成为了外来务工者的聚集地。有多少这种人在这里居住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冬天的九亭是属于生活的,平日里只有上下班高峰期能见到看人流汹涌,其他时间一概是鲜有行人,只有来来往往的汽车轰鸣,毫不吝啬汽油的加大马力飞驰而过。
街边的店铺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有时候同一个门面一年能够换三种不同的店,面对不断增长的租金,店家开始耍各种心思涨价,比如彻底改换餐品,或者把餐具都所谓“升级”一番,甚至是将店内的装修风格都简单的做一些改变,以此来弥补涨价带来的影响,不过被房租已经榨取很大比重的消费者才不吃你一套呢,他们只注意的是绝对的价格,店家再怎么耍花活儿都没辙儿。斗来斗去的店家还是服软了,把价格又悄悄降了回去,只不过餐品的量和佐餐小菜都减少或者替换了。好在九亭这里距离市区还是有一段距离,整体的物价还算低廉,如果你是善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类人,只购置食品原材料又可以节省一部分生活开支了。虽说“钱不是抠出来的,是赚出来的”,但是事实是都穷得住在这个地方了,再不抠点儿就统统贡献给房东和财税了。
这年流行一个词儿,叫做“消费降级”,九亭这里就是典型的体现。高端的、昂贵的商场、书店和西式餐厅在这里是没有市场的,毕竟这里是属于基层打工族生活的现实面的。一般来说分为普通的小商品市场和家庭小餐馆,反正也没有什么上海本地的餐品,大都是比较油腻的湖南和安徽餐品,平日晚上和周末整天送外卖的兼职小哥们经常在此聚集等着接单,要么就是装修稍微好一些,灯光较为明亮的的平价连锁餐饮,门口一般有健身房的年轻小哥哥小姐姐们和那些买房的中介一样的语气问你要不要办卡,“有游泳池,有瑜伽,有私教,有返现”云云。旁边的停车场有着来自各地的车牌号,也不乏有些名牌的轿车,在冬日的阴冷中兀自林立。有人调侃说,自从上海开始搞拍卖机动车牌照后,非沪AB的牌照还不如外地的车牌好用,而拍到一个车牌所需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不低于一辆经济适用车型的拍卖费。这种政策也就营运而生一个新的群体——做代拍卖牌照这种灰色交易的。这意味着如果想节约时间成本的话,就得再支付一笔费用。总之,这里行驶的行车大多都是外地牌照的,和这里千差万别口音一样,颇有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熔炉的感觉(Melting Pot一般用来形容纽约,形容一下上海应该也不为过吧)。
和“消费降级”一同来的是诸多互联网产品的高开低走,夏天的高峰时段盘踞在地铁站的共享单车除了能够堆满整个地铁站提供的露天自行车停车场外,还沿着人行道一路向西停到了河沿对面。可到了这个冬天已经是近乎无处寻觅了,偶尔伫立在冬日寒意中的单车显得那么的形单影只。于是呢,又回到那个从地铁站通勤要靠步行的年代了。
这一年入冬以来的雾霾尤其的多,持续多日的连阴雨一结束好不容易放晴的几天都开始被雾霾包围。当年从帝都仓皇逃出来的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天那“历久弥新,醇香浓厚”的雾霾,将天空笼罩出一副暗红色的背景。这可不是什么稀松的事情,这可是冬天的一种常态。冬天北京降水很少,1月份前已经很难见到降雪了,除了西北风呼啸的蓝天,没有风的话就是“渐入佳境”的雾霭沉沉。17年的时候北方的冬日蓝天多了起来,江南地区也没有什么雾霾,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不过, 这个冬天又重新卷土重来了,红色天际又有种北国感觉,不过不一样的是这里空气湿润,以雾气的形态呈现,没有北方干冷中的那种很明显的灰渣味道。
嘉闵高架旁在沪亭北路西边的交叉口是九泾路,从地名看这里以前应该有一条河渠,现在是九亭的高新园区 。九泾路高科产业园分布着包装材料,食品,化工用品等一系列企业,我们的制造业车间就夹在这些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划出来的地方不算大,长条形的空间划分分列在街道两旁,就像是学生时代写作文的时候使用的稿纸一般具有“工业美感”。工厂后面还是大片的芦苇滩涂,地铁九号线从一旁并列的高架驶过。这个园区的诸家工厂从外部看装修还都是十分美观的,不过门口一般是门可罗雀,鲜有人流。不宽的整条街道一天也没有多少车辆停靠卸货,到了下班时间,几辆班车不急不忙的赶到,等着员工们一一打卡后不急不躁的有序上车,然后有序驶离。九泾路常年修修补补,年初摆上路障了,年底才撤掉,到第二年秋天,又开始在半幅摆上进行施工。除了平日里颇为拥挤的过路车流,周末的九泾路和斜对面的九亭中心区完全是一动一静的两个世界。
九亭这个地方就像南方的大多饮食一般,清淡微甜,没有什么独特的味道,除了聒噪的汽车,大家都是很安静的生活着,没有北方店铺常见的那种对外叫卖宣传的喇叭,也没有什么占据街道的小摊,整个镇朴实简单,井然有序。在这个两个季节分明的镇里,夏天和冬天形形色色不慌不忙地来来往往,没有留下太多浓墨重彩的渲染,就像是水墨的淡淡晕染一番,相比于天通苑北城中村熙熙攘攘错综繁杂的街巷,也许有一天,当背起行囊去丈量新的土地的时候,会很快的淡忘这里的小小故事。这里没有什么新闻,月光依旧穿过错落的楼层投入静静的河道,飞机低鸣向不远的虹桥机场飞过,夏日的艳阳,冬日的连阴雨,通往城市的高架桥,迷离的霓虹灯下,有着城镇和城市的距离;浅蓝色背景的九号线,依旧忠实地做着摆渡者,而我们其中大部分,都是这里的过客。

在上海(2001)

又名:in Shanghai

上映日期:2001(鹿特丹电影节)片长:16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娄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