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逃避,逃避只會讓煩惱,越來越難。” 美國作家Jack Kerouac,自傳體同名公路小說,改編電影。 《在路上》記錄了1947-1951年,Jack的3次穿越美國,和1次南下墨西哥。 記錄在杜魯門總統,時代背景下,那場嬉皮士運動,那個整個美國,垮掉的一代。 用酒精,大麻,海洛因麻醉自己的一代。 放縱,濫交,吸毒,盜竊,賣淫,同性戀…… 看本片兄弟情,聯想到《美國往事》裡面的兄弟情。 《美國往事》:兄弟之間,一起患難,深情,背叛,出賣,虧欠…… 《在路上》:兄弟之間,一起放蕩,吸毒,玩耍,漸行,漸遠…… #《在路上》 《在路上》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創作於1957年的小說。 這部小說,絕大部分是自傳性的,基於作者橫穿20世紀中期,美國大陸的經歷。 它一經問世,即令輿論譁然,毀譽參半,但被公認為19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嬉皮士運動 60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 以一種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這些人被稱為“嬉皮士”。 由嬉皮士參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為主要內容的反叛運動,被稱作“嬉皮士運動”。 嬉皮士文化盛極一時,在美國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造成了極大影響。 在產生之初,嬉皮士文化,和主流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決定了嬉皮士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鬥爭。由於嬉皮士文化,自身的缺陷,和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吸納,嬉皮士文化敗下陣來,最終不得走向,主流化的道路。
1968年夏,曾一度被認為是,“嬉皮士聖地”的哈特—阿什伯里,居住在這裡的嬉皮士,不再認為這是一個好地方,大多數的老居民,離開了這裡。
仿佛成為了,嬉皮士文化,走向衰落的預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嬉皮士文化已經消亡。
作為當今美國文化,一個重要元素,嬉皮士的精神,依舊影響著美國民眾。


在路上On the Road(2012)

又名:浪荡青春(港) / 浪荡世代(台)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萨姆·赖利 加内特·赫德兰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艾米·亚当斯 汤姆·斯图里奇 丹尼·摩根 艾莉丝·布拉加 伊丽莎白·莫斯 克斯汀·邓斯特 维果·莫腾森 史蒂夫·布西密 泰伦斯·霍华德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 编剧:Jose Rivera/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

在路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