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6-19

在路上:有一天我们再出发


《On the Road 在路上》
点开来看的时候没多想,是在看了十分钟才注意到这是凯鲁亚克的小说。非常意识流的写法,充满激情而也百无聊赖地年轻人故事,作家创作内容的旁白与情境中略显凌乱的拍摄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灰暗而又闪亮的主基调。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在上外国文学课,老师也正好讲到凯鲁亚克,我读原小说其实是一种近乎摘抄撷英的读法,欣赏作者的表述和遣词造句。而整体故事读起来就像《追忆似水年华》,我既没有代入感,也不觉得欣赏,甚至会认为过于散乱。不过这就是意识流的写法,散乱的、繁琐的,充斥着大肆渲染的无意义。所谓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取向和创作手法来说本是关联的,也从选择的创作方式体现出了他们自由到近乎颓靡的一代人的观念。

就人物而言,迪安并不是个讨喜的角色,但无疑他是充满人格魅力的,他身上那种冲破所有束缚的自由张扬和充满感染力的野性甚至癫狂,在大麻、香烟、性爱之间寻找快乐的放纵坦荡得不屑于任何遮掩。这一群人聚集了太多匪夷所思而出格的事情,对现世礼教刻意的嘲讽和反抗使他们在常人眼中显得离经叛道,甚至连和未成年少女性交、同性恋都不算什么,只是狂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物式的狂欢,我有时会觉得某些镜头非常尼采。而作家塞尔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站在一边的观察者,但他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上去。他可能是这群人里唯一清醒的正常人。

那个饰演卡洛的男孩在摘掉眼镜以后英俊得几乎让人脸红心跳。老实说他的同性恋身份扮演得并不十分好,但是在和塞尔在夜里灯下的分别对白却是我印象最深的场景。简单白t的男孩,发丝蓬松蜷曲,灯下看时有一种充满智慧的打量神情,但靠在墙上的时候眼神既悲伤又温柔。他说我要离开。后来他回来和他们碰面,他叹息,彩虹的尽头不是黄金和珠宝。

另一个主题是公路电影。他们在任何地方的停留都不会长,保持在路上的状态,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回到家中又再度出发,这种状态实际是不负责任的和孩子式的,他们在最后分别时的会面也诉说了各自的担忧,给我们看着一群年轻人在五光十色的怪异迷雾以下罕见袒露的心,最后他们各奔东西,back to their life,选择家庭,厌倦了漂泊,重新扎根,也许某一天他们在通勤路上看滑滑板车呼啸而过的年轻人会驻足迷惘,也许某一天他们又抛弃一切不管不顾地再度出发。

Viggo依然是我看这部电影的缘由,他在里面的角色是一个睿智而温柔的父亲,戴上眼镜看书写字,哄他柔软娇小的儿子,给予这群年轻人路上的费用,说write for me。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爱人依然是小他很多的女孩,他看起来就像是厌倦了漂泊安定下来的迪安和塞尔,他们在这幢光影斑驳的房子里遇到的仿佛是很多年后的自己。他的周身环绕着一种让人不敢高声言语的氛围,那是就连迪安这般放肆的人都不得不屏息的气质,他在这群年轻男孩的路上故事里也许只是惊鸿一瞥,可他既严厉而又漫不经心的态度,伴随着恸然一瞥,好像已经看清楚了这群孩子的未来。他看起来也这样迷茫彷徨过,但他此时呈现的是一种从容而安定的状态。年龄、阅历、人的各种际遇,带给人的魅力正在于此。

无论如何,我无法告诉自己保持欣赏,我依然是在以我自己的价值观打量这些角色。我也渴望在路上的状态,但是一切都是源于我拥有幸福而稳定的生活并且知道自己随时都能归来,我热爱出走,只是因为喜爱一时的冲动和随性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我安然有序的生活之上。


在路上On the Road(2012)

又名:浪荡青春(港) / 浪荡世代(台)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萨姆·赖利 加内特·赫德兰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艾米·亚当斯 汤姆·斯图里奇 丹尼·摩根 艾莉丝·布拉加 伊丽莎白·莫斯 克斯汀·邓斯特 维果·莫腾森 史蒂夫·布西密 泰伦斯·霍华德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 编剧:Jose Rivera/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

在路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