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林宣彦的《幽异仲夏》(我更喜欢另一译名《与幽灵同在的夏日》),几度泫然欲泣,心内却又有种暖烘烘的温煦之感。为何会这样?
中年剧作家,与妻子分了手,孤独住于空楼房的六楼过日辰,日子茫茫如清流水淌过,乏味而寡淡。他甚少与人交接,说:离婚已耗费了我太多的感情,与人接触,虽说有快乐,但暂时我是不需要的了。一日路过幼时居住的浅草,邂逅多年前幽明永隔的父母,眉目神情如昨,举止一如生前悠游。他们邀他用餐,母亲为他盛上绵软的白米饭和斟酒。四十岁的他,坐于一直年轻只二十多岁的父母之间,象个孩子为他们爱娇着。非常奇妙的体验。他欢喜得流泪。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幽灵电影,也就是鬼电影。可是片中的鬼——父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没有一点恐怖与丑怪,带着他们那时代特有的纯净、质朴和爽朗,和他昏昏灯火共笑语,草草杯盘话平生。拙朴的父亲和他下棋,温柔的母亲为他抹汗、倒酒、收拾衣衫(扮演父母亲的演员分寸拿捏得真好:肢体上俚俗开放,神情上明净绵长、藏情含韵,完全朗现古风地区小民的神采)。彼此都明白双方是两个世界的人,却维持着这幽冥之会而不忍戳破。他每探访父母一次,自己就会折一次寿,依然恋恋不舍。每次分别,父母都会说:“再来哟”“一定要来呀”,他如何能拒绝?况且,他从来不当父母是幽灵:“母亲就宛如我眼前的酒杯一样,作为另外一个人,那么鲜活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怎么会把它当成幻觉呢?”
日本新浪潮导演大林宣彦,最喜欢拍幽灵电影。生长于民风淳朴的小城尾道(就是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中两老居住的地方),长大后拍片,拍了以故乡为题的“尾道三部曲”和一系列缅怀青春的影片,如《转校生》、《时光中的少女》、《寂寞的人》等。他的作品最主要特征是,常常将生与死并置呈现,死者往往为少女,象征美好的事物或回忆(死去了意味着它们在现实当中已经完全消亡),现身为幽灵探访当年的情人或朋友,现在的城市人,叩问他们是否活得幸福安乐。大林喜欢以小城为背景,让主角徜徉软山温水和淳朴人情中抚今追昔,不胜唏嘘。看得出来,他承继了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的路数,借影像为逝去的传统情怀召魂。说保守也真保守,却自有其意义。“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寿司依然美味”,他说,许多时,我们抛弃的,往往是最珍贵的东西。
电影原著是山田太一,他的作品有如下特质:故事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作品主题:只有家庭中才会显露出真正的人性;作品的另一主题:为人子女者能为父母做的真的少之又少。我们赫然发现,这些也都是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和大林宣彦的电影共有的特征。这三个导演的题材都很狭窄,基本上围绕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展开。不过题材小无碍于主题的表达。小津一生乐此不疲于家庭生活的描绘,后期作品更是一再重复拍摄嫁女题材,作品一样具有不朽的价值。
家庭生活中往往蕴含着某种永恒的普世价值。小津安二郎的名作《东京物语》,专家学者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或高深或莫测的诠释,但对于普通的影迷而言,最容易被影片中那“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家庭亲子关系的描述打动而泪盈于睫。“小津电影里,为人父母的,总经历面对着子女长大离去后的寂寞。而为人子女的,总在心疼不舍里一边犹豫,一边往家庭外世界走去”,这种家庭关系最真实本质的状态,这种生命与生俱来的局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时不在发生着。小津洞见这一切,却永怀温厚宽容,充满对生命处境的体谅。这也是他透过电影交给我们的一盏智慧心灯,使我们映照与返观与父母(对子女而言)或子女(对父母而言)的关系。台湾导演林正盛说,年青时决意学电影,和父亲交恶。年岁渐长,看了小津的电影,渐渐谅解了父亲,不再伤他的心。还借小津的电影给父亲看。父亲看完就来跟他讨论分享心得:“跟父亲聊着聊着,他突然说起当初反对我上编导班学电影的事。他说当时那么坏的我,如再踏进五光十色虚荣浮华的电影界,肯定会坏到到无药可救。但,想不到电影会救我儿子一条命,让他活得象个人。当时在父亲这段话里,我心底酸楚涌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看,好电影就有这么好,甚至改变观者的人生。小津的作品,山田洋次的作品,大林宣彦的作品,都有这样的功效。虽然他们的艺术成就有高下之分,但他们那种淑世情怀,同样令人俯首,低眉,心折。
看毕《幽异夏日》,不由想起诗人的一句话 :取暖最好的方法是回家。而现实往往是,当我们有此念头,家早已不可回。奈何!

幽异仲夏異人たちとの夏(1988)

又名:和幽灵在一起的夏日 / 与幽灵同在的夏日 / 与异人们共处的夏天 / The Discarnates / Summer Among the Zombies / Ijintachi tono natsu

上映日期:1988-09-15片长:115分钟

主演:风间杜夫 秋吉久美子 片冈鹤太郎 永岛敏行 名取裕子 本多猪四郎 峰岸彻 笹野高史 竹内力 

导演:大林宣彦 / 编剧:市川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