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犀利自信幽默的希区柯克产出了一系列在大众市场上的成功作品后对自己有一个疑虑:Am I an artist or an entertainer?

如果他看过巴迪欧关于电影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也许大可不必纠结。在巴迪欧看来,电影总是在进行着某种选择,“但这种选择永远是不完整的”,这可能就是造成希区柯克自我怀疑的原因。“电影总是徘徊在非艺术的边缘,它是一种触及非艺术的艺术,一种经常充满庸常形式的艺术,从某个角度看它低于艺术或在艺术周边。”然而正因为如此,“电影在各个时期都拓展了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它就在边界上,把关于存在的、或来自于艺术、或来自于非艺术的新形式混合起来。”而且,当观众能从“电影不属于艺术”这一观念进入到电影艺术中,来享受电影这一“伟大的休息艺术”(我想这两句话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吧),这种“电影在贵族与民主之间的矛盾关系,电影处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内部关系”,就建构起了“电影的政治跨度,它是普通观点与思想工作之间的交汇……”。所以,希区柯克其实无需为artist或entertainer的身份烦恼,他和他的电影本就游移在艺术与娱乐之间,“电影总是处在另一侧的边界上。”

甚至,他应该为这种模糊不清的身份而欣喜、恢复他幽默的自傲。因为在“电影的政治跨度”这件事上,正是由于希区柯克是个好的entertainer,他那些常常集惊悚/恐怖、 悬疑/破案、爱情/情色、荒诞/幽默等题材和风格于一身的电影的巨大成功,才在朗西埃带有鲜明平等政治色彩的艺术的美学体制 (the aesthetic regime of art)的意义上,“废除了等级性规范,而导致艺术和非艺术,艺术和生活之间界线的消失,艺术成为向生活无限开放的艺术”,也让朗西埃所谓的艺术等级性的“可感性分配”得以重构,被原有的、人为划分的可感性边界排除的“不可感者”变得可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entertainer希区柯克不光成就了艺术家希区柯克,而且是相当有美学政治建树的艺术家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还提到了保留纯无声电影的绝对必要。此处再次引用一下巴迪欧关于“爱与电影”的关系也是件很美妙的事。“电影之所以与爱相似是因为它不是一门说话的艺术。请听清楚我的话:人们在电影中是说话的,而且台词很重要,但我们还是要记得电影可以是无声的,它可以把嘴闭上。因此,尽管台词非常重要但不是本质性的元素,电影也可以成为无声的艺术,一种感性的但无声的艺术。爱也是无声的。我想提出一个爱的定义:‘爱就是宣言过后的沉默。’人们说:‘我爱你’,接下来只能是沉默。因为无论如何,这句宣言创造了一个情境。 它与沉默的关系、与身体的在场,适合于电影。电影也是一种身体的艺术,一种裸体的艺术。这样,在电影与爱之间就产生了某种亲密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电影的运动是来自于爱、向政治而去,而戏剧的运动则是从政治到爱。”

写个小插曲,这是三周之前的周日在London ICA看的,导演Kent Jones映后和观众Q&A。第一个问题便是,片中评论希区柯克的导演和影评家们,清一色全是男性,为什么没有一个女性形象的出现。当时心中的OS就是,真是个为了问而问的鸡肋问题然而我认为仍然有必要问一下。。。。于是就看见导演在台上慢吞吞地遣词造句,并伴有长时间的停顿。安静的停顿中我仿佛听到他脑子里在小心翼翼phrase的同时那根政治正确的神经快绷断的声音。总之他先说了的确电影业里女导演、女制片人的数量、女性从业者的报酬都不成比例地低,然后这部剧他找了某个女性影评人来说,最后人家档期不合适,还找了个人好像是病了什么的,总之呢他想找真正了解和理解希区柯克其人其影的人来点评,而不是为了凑个女性人头而加入个女性(这才是实话么。。。。啊好累)。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Hitchcock/Truffaut(2015)

又名:解构紧张大师 - 杜鲁福vs希治阁(港) / 希区考克与楚浮对话录(台) / 希区柯克/特吕弗

上映日期:2015-05-19(戛纳电影节) / 2016-04(北京电影节)片长:79分钟

主演:韦斯·安德森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阿诺·戴普勒尚 大卫·芬奇 詹姆斯·格雷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黑泽清 理查德·林克莱特 保罗·施拉德 马丁·斯科塞斯 弗朗索瓦·特吕弗 

导演:肯特·琼斯 / 编剧:Kent Jones/Serge Toub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