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陪我妈看了两天央视的黄金档,心底一片凉,《岁岁》这种类型的剧经过编剧、导演、广电、电视台种种编审程序竟然能够最终呈现在晚八点的CCTV1,令人匪夷所思。
坦白讲,这部片子并非一无是处。主演王茜华为代表的演员们都是在镜头前打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声笑一场哭都对于观众而言极富感染力,再加上剧本对人物的塑造在逻辑上立得住,人物性格也就丰满起来了,央视播出的剧集的厚重感是有目共睹的。此外,凭着我多年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本能,我也大致能猜到编剧的意图: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农村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在苦难里独立顽强撑起一个家庭,最终获得人生的满足。甚至再细一点,我能解读出农业生产合作社、知青下乡、恢复高考、乡村教师的坚守、农村普法、农民进城务工等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很多重要节点的知识点,可是尽管我尝试过去理解它,我还是要质疑《岁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部意义厚重的年代剧,它在表辞达意上太不精致。年代剧的意义在于让不断成长的新一代记住我们的来路,记得我们的根,它应该是在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范围的艺术加工,尽量还原给年轻人条真实的来路。
在我青少年时期读《百年孤独》《丰乳肥臀》《蛙》《白鹿原》《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时,它们厚重的历史感都曾给予了我强烈的震撼,几代人在历史的滚滚巨轮里的无力感及面对未知超凡的坚忍能够无意识地输送给你,继而你会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找更真实的历史印证,我以为这是这些书籍之所以有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而在这一方面,《岁岁》做的太差。迄今为止(大概20集左右)女主杨柿红的生活已经是周旋在4个男人之间了,如果换个画风,你完全可以把它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要角色对应起来,杨柿红=白浅、牛旺=翼君、大翠=翼后、王长安=师父、郎中=夜华……(别问我为什么对号得这么认真,我怕我无法回答/微笑)很可笑不是吗?一部堪称正剧的作品换个包装就是三流偶像剧的情节,编剧何堪?
如果说书籍的受众范围有限,我们也曾有过质感厚重的国剧佳作,《大宅门》《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白鹿原》都是豆瓣评分9分上下的作品,观众从来没有过无缘由的苛刻。如果说是强调宣传意义,那么类似典型人物报道的专门类型剧也并不少,虽然这几年看电视少了,但也记得《焦点访谈》过后偶然瞥过一眼的《焦裕禄》、忘记名字的讲华西村发展的电视剧,它们“正”的有理有据,至少也能让中学生考试时多拿两分历史题。可《岁岁》呢?我只记得了农妇那被生活压塌的肩背、乡野丑陋不堪的风言、病入膏肓的封建旧俗。
其次,《岁岁》里女性的媒介形象是当前社会心理一种的投影,杨柿红式的人生在当今社会中不应处在被宣传的地位,尽管我能理解编剧想通过她表达的中国女性身上的坚韧意义。
大学里曾有一位老师谈起“最美儿媳”的形象选宣传,失去丈夫的年轻女人独自一人照料瘫痪的婆婆、失智的儿子,苦苦撑起一个家,这只反映出了人类生命的韧性却没让我感到丝毫的美感。这事实上也是一种丧事当成喜事报的畸形状态,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不应该由一个女人抗,这背后是职能部门在关键位置的缺失。医疗福利?社会救济?它们应当承担肩膀的角色,这也是现代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再说回杨柿红,迄今为止推动情节发展的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都不是时代变革的错锋,而大多源于人祸。父母辈传统观念下的爱情悲剧、乡野村妇间的流言、强加于女人身上的贞操观,只让人觉得贫穷杀不死人,口舌才是利剑,逼得人无路可逃。央视同期还播出了另一部剧《初婚》,两部剧相叠造成了我现下的烦躁,这是另一部“杨柿红”的故事,更年轻貌美的“杨柿红”,同样的丧夫+众人觊觎+村野流言+独力扛起一个家的设定,同样的乡村大女主偶像剧。
央视作为国家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剧集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有更严苛的自我要求。一个大国,应当在铭记历史、反思当下的过程之后去思考更加宏大的课题,从个人情感、家庭纠纷走向更阔大的国家、世界、甚至是宇宙边际,总囿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男女情事及自我感动,未免也太小家子气。

最后讲个笑话大伙一乐吧,《神秘博士》快出第十一季了,《乡村爱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