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天天追电视剧,自打外出求学,便剩下寒暑假才能认真看完一部了。作为一个混迹互联网多年、自以为思想新潮开放的社会新青年,我一向以更为苛刻的批判性眼光对待主旋律题材。对伟光正的故事作出正面评价时,我往往是慎之又慎。
此剧于一八年在央视一套首播,但我是一九年春节期间在央视八套看的复播。我一集不落地看了一遍,又上网络频道把分外重要的几集再过一遍。
一、时间合理性考据
以下仅列举对此故事发展有影响、足以导致某些情节成立与否的事物。
第5集:杨柿红回门(新婚第三天)当晚,王长安与杨父杨母交谈中,提及保障婚姻自由的法律。
(1950年5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原则》第一条提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本法于1981年失效,启用新婚姻法。)
第6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提出恢复高考的决定。王长青和小英去县城看电影,影院门口有个老人在画电影海报,墙上挂着一幅海报,写着《红雨》。与此同时,焕焕和杨柿红都有了身孕。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此会议,但于10月21日才宣布恢复高考,此时大概是影片中陕西的深秋季节。彩色故事片《红雨》在1975年上映。早期的电影海报是纯粹为了电影的上片做宣传广告用途,都是手绘的。)
第7集:孙菲菲的父亲凌晨三点钟在新华书店排队买到了《数理化自学丛书》。
(《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共17册,孙菲菲拿给王长安的那本书很可能是其中首先再版面市的《代数》第一册。1977年10月底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此时距离1977年12月的高考仅剩下一个多月。为了能早日得到这套丛书,在新华书店门口出现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
第8集:王长安和孙菲菲在讨论一道数学题,“平民张大伯向狗地主支借了三块钱,一个月是三分的利,十个月以后,利上滚利,他应该给狗地主多少钱?”孙菲菲表示看着头疼。
(这的确是当时数学书上的一道题。1977年刚恢复高考,大多数人在十年动荡中几乎没有正经上过课,数理化水平较差。而高考题要迁就大多数人的水平,出这种转弯很少的简单题目是很合理的。另外,当时书上这道题的引言:“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现在我们来清算狗地主钱剥皮残酷剥削贫农张大伯那笔‘利上滚利’的罪恶帐。”也符合时代背景。)
第10集:王长安在大冬天参加1977年高考。此时王长青也有了身孕。
(1977年高考设立在冬季12月份。)
第11集:王长安在1978年2月的大年三十被释放回家,春节期间收到录取通知书。
(由学校寄出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得知,该大学是西北大学。)
第12集:王家韵和王家慧出生,杨柿红再度怀孕。王家望出生之后,被王长青送回老王家。
(由下文得知,王家望是1978年6月生,比王家韵和王家慧早。因此,从着装来看,此时是1978年秋季。)
第13集:王长安车祸去世,王家荣刚出生不久,正赶上分田到户。
(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分田到户逐步落实。另外,1982年底计划生育才被定为基本国策,作为全村最穷的杨柿红生了二胎,才没被罚款罚到倾家荡产。)
第14集:牛旺进城务工,之后骑着幸福250摩托车返乡,拿出方便面和抽水马桶显摆。
(1979年至1983年是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萌芽准备期,1984年至1991年是民工潮。幸福250摩托车是80年代的经典车型。250型样车于1960年3月诞生,但直到1964年生产能力才逐渐提升。1984年国家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之后,幸福250才逐渐走向老百姓。从1987年起,中国粮油政策逐步放开,方便面迅速从大、中城市流向广大城乡和农村,市场需求量骤增,全国开始出现方便面生产热潮。)
第15集:全村人在牛旺家围着一台黑白有线电视机看节目。此后,王长全随牛旺一块进城务工。
(电视机在80年代初才走进农村,出现了全村人围在一起看电视的景象。电视机在80年代末才开始逐步普及。本集所处的年代应该是在1985年前后。)
第16集:王长全几个月后返乡,带着一堆礼物,包括钙片、麦乳精、小皮鞋。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麦乳精在普通百姓中还被当做一种比较奢侈的饮品,大人往往舍不得喝。另外,在大多数人穿布鞋的80年代,一双小皮鞋是很令人羡慕的。)
第19集:王长全工伤住院之后,杨柿红向村民们借钱,镜头出现了第三套人民币的大团结十元与一角的特写。焕焕与包工头喝酒的一幕中,桌子上是一沓沓大团结。
(第三套人民币的流通时间是1962年至2000年,第四套人民币的流通时间是1987年至2018年,如此看来,此时在农村地区依然流通第三套人民币是很正常的。)
第21集:律师随吴郎中亲自到宜水村,为杨柿红一家提供法律援助。
(虽然90年代之后才开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但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有了指定辩护的规定。)
第22集:廖大翠生下牛小宝。
(此时距离牛旺进城打工已有一段时间,因此牛小宝应该是晚于1984年出生的。)
第26集:王家韵收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的入学日期是2001年9月2日至3日。王家望也收到了。
(第29集杨柿红发现王家韵的录取通知书时镜头给了特写。因此,兄妹二人参加的是2001年夏季高考。)
第27集:王长青在建行窗口取了八万块,拿的是第五套人民币,准备回家给王家望上大学。
(第五套人民币自1999年10月1日起发行。本集时间应该是2001年夏季,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是新发行的货币,没毛病。)
第33集:孟事成开会时提到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90年代中期。虽然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
第35集:王家望到王长青家里吃饭,提到了自己和同学一起去勤工俭学的事。
(本集中王家望尚未毕业,本集发生在2005年之前。)
第36集:王家望和王家韵利用电商解决柿子滞销。
(我国电商从1999年起步,淘宝网在2003年创立,此后便是一枝独秀的时代。)
第37集:宜水村村委会向村民普及新农合政策。之后,牛小宝大学刚毕业便回村服务。与此同时,王家望毕业当了一名老师。
(新农村合作医疗于2003年提出,到2004年12月有310个县参与,到2010年基本覆盖。牛小宝比王家望、王家韵小了至少四五岁,而王家望是2005年大学毕业,因此,本集所处年份至少是2009年左右。鉴于牛小宝此时已是农科院技术人员,我觉得或许是读完研究生了,如此时间可以往后推至2012年。)
第39集:宜水村整村搬迁之后,新村村委会墙上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2012年十八大提出,因此本集应在2012年之后)
综上,此剧的绝大多数重要情节,都能与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农村生活中实际发生的种种变化相吻合,这在极大程度上支撑了故事在时间尺度上的合理性。
二、人物角色设计
此剧应属于大女主类型,但与诸多大女主剧不同的是,杨柿红并没有太耀眼的主角光环,因为她并没有经历人生中连绵不绝、周而复始的大起大落,让人产生一种仿佛全世界的悲惨都落在她一人身上的错觉。这个故事没有勾心斗角的谋略较量,没有爱恨交加的虐心恋情,也没有屌丝逆袭式成长日记,或西天取经式修成正果。那杨柿红的故事有什么呢?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走一条普普通通、勤劳致富的道路,过一种普普通通的好日子。这也是全剧的主题。
这个被扣上主旋律帽子的作品,在我看来,更像一股清流。全剧共39集,但直到第35集老支书和杨柿红探讨起党员的话题时,我才嗅到了主旋律的气息。此后4集,县委书记孟事成的出场总伴随着几句像模像样的官话,分量不大,主旋律的题旨也隐隐约约。但第39集,许是着急收工,尤其是杨柿红富有感情、慷慨激昂的旁白,总让人以为“主旋律”三个字即将字体最大加粗炫彩地打在屏幕上。但这也不妨碍我把前面38集视作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一部小乡村摘掉穷帽子的奋斗史。
此剧引起极度舒适,因为这里头没有互撕的男欢女爱,只有村民们“挣钱—脱贫—过好日子—造福后代”一条亮闪闪的主线,亲和又真实,大多数时候并无过度渲染。倘若说支线,那也有,例如杨柿红养大四个孩子、杨柿红与厨师和郎中、杨柿红与老王家,这都是侧面烘托杨柿红对王长安的深厚感情与长相厮守,也描绘出杨柿红的个性独立、深明大义、自尊倔强、博爱胸怀,后者为杨柿红带领全村人民走向新生活奠定了基础。另外,也有与杨柿红无关的支线,例如王长全一家三口、王长青母子俩、牛旺与廖大翠等,每条线单独拎出来,都是贯穿全文、有始有终的。
与诸多大女主剧不同的是,此剧中并非杨柿红一人得道,其他角色跟着升天。除了她创办柿饼厂造福全村之外,牛旺与王长全这对难兄难弟也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从奶羊身上找到了另一条路,甚至王长青与儿子王家望,也分别通过就职外企、成为教师实现了个人价值。此剧的主要线索是柿子、柿饼、卖柿子、做柿饼,但剧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依靠柿子维持生计。在这四十年里,他们或通过个人的努力(例如唱戏的王家慧、成为消防志愿兵的王家荣等),或通过互帮互助,也跨越了贫穷,走向人生的新征途。绝对主角只有杨柿红一个,但第二主角有一群,起码是牛旺+廖大翠+王长全+王守业+老支书+王家韵。撑过三分之二剧集、占有重要戏份的配角则更多了。以杨柿红为中心而展开的众多角色,因其错综复杂的性格与清晰的推进转变,成为了多面立体、贴近生活的真实存在。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剧中除了欺骗感情的胡小军、想吃天鹅肉的富贵、拖欠赔偿款企图猥亵妇女的包工头这三个过场的反面人物以外,并没有设立占据足量戏份的反面人物。此剧没有这种需要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里的发展动力,不在于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建立在“提出问题(脱贫致富)-分析问题(因地制宜)-解决问题(合力办厂)”模式的奋斗精神内核。
甚至,我还想指出,此剧并非那么主旋律。暂不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宜水村的勤恳劳作取得胜利,主要依赖于杨柿红等人的商业头脑与准确判断、村民拧成一股绳般的团结协力与积极配合、互联网与电商的出现、牛小宝学成回村提供培育新技术这四个方面。诚然,国家为农民提供专项贷款这个政策为他们办厂扩大规模提供了基本保障,但这个可以充分展开以扬起主旋律大旗的点,导演仅是三言两语带过。而剧中紧扣“主旋律”标签的剧集仅包括第35集至第39集,它们喊口号、念文件、说官话,却只抛出了与故事主线发展没太大关联的几大国家针对农民的好政策,例如“新农合”和“整村搬迁”。此剧更像是打了一个“主旋律”的擦边球、倾力于讲述一个关乎农村经济发展的故事罢了。
篇幅限制,仅简要分析四个角色的部分人物形象,以作例子。
杨柿红:粗略地分,可以说,在怀孕前,不管是与牛旺的热恋中,还是与王长安的新婚中,杨柿红都衬得起无理取闹、不懂得体谅他人换位思考、意气用事这些标签。但同时,杨柿红的真性情、女汉子特点也显露出来,她不能忍受欺负,为自己、为王长青分别向廖大翠、胡小军都挥起了拳头。与老王一家的和睦相处,令杨柿红很快放下与牛旺的旧情,对王家大小事情格外热心。王长安车祸之后,杨柿红更是撑起了半边天。尽管唐厨师和吴郎中都抛出橄榄枝,杨柿红也不动情,靠一己之力、靠尊严自强养活一家老小。杨柿红在王长安的感染下,深知学习能改变大山里孩子的命运,对子女、对村里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都很上心。阴差阳错当上村主任之后,她更是将全村人装在心里。老王妈去世之后的杨柿红,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善解人意,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又能有自己的判断。剧中既有我行我素的少女杨柿红,更有逐日成长为顾大局、能话事、知人善任的带头人。
牛旺:从感情上讲,牛旺受制于牛父,情有可原。尽管入赘后对廖大翠态度冷漠,但牛旺也从无二心。牛旺自始至终念着对杨柿红的旧情,但凡与杨柿红有关的事,都有牛旺的份儿——弄坏了拖拉机他去修,被廖大翠欺负了他上前制止,村民闹事他怼回去,选村主任他投给了杨柿红,杨柿红开会没人去他也去捧场。从眼光上讲,牛旺是剧中人物最超前的。他率先进城务工,在村里架起电视机;他有商业头脑,为柿子争取高价,看准鲜奶商机并扩大生产;他还认识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性。在那个年代,敢提出贷款去投资的人也是不多见的。牛旺是一个感恩的人,即使极不情愿入赘,他也明白事理,孝顺岳父岳母,为给老支书养病,卖掉小轿车。牛旺的转变在于廖大翠的分娩,让他懂得了妻子的付出。
王长全:相当典型的西北汉子形象,生冷蹭倔。或许除了家人,王长全最喜欢的便是牲口了。有了钱他只想多买几只羊,牛羊被拉走他怒发冲冠不可遏像要了他的命,他寡言少语却能对着牛羊自言自语,他一言不合就踹二赖子打王长青和焕焕还赶走厨师和郎中。王长全又是朴实的,他会觉得羊奶三块钱一斤太贵;他也是通情达理的,当老王家只有他和杨柿红两个大人时,主动搬去牲口棚住,免得村民闲言碎语;他更是爱焕焕的,但碍于面子抹不开,愣是让一个误会分隔十几年。王长全的自尊心极强,先是怀疑焕焕不贞,再是玉米地赶人。
焕焕:焕焕的虚荣心是一大显著的标签。杨柿红新婚第一天,她觉得这个女人赖床像个祖宗于是冷言冷语地嘲讽;杨柿红去队部拿物资时,为不惹事上身她匆忙逃走,留下杨柿红与廖大翠打架;王长全想进城时她不让,等牛旺赚到了钱她又催促王长全进城;王长全花十五块买的小皮鞋,焕焕对外偏说是三十,还特地穿出门炫耀显摆;王长全刚赚了钱她便不满把钱上交老王妈,急着分家,等等。但她对王长全是真心的,她进城十几年,起因仅是王长全的坏脸色,也因此十几年后,她会被王长全的真诚与悔恨瞬间打动。
三、演员选择
除了老王家四个娃的小演员,其他人的演技都是相当在线的,不管是中心人物群,还是边缘人物,包括二赖子、杨父杨母、牛父、牛丁香、门姐、马艳秋。剧中的所有演员,我之前都不认识。看完剧之后,查阅演员背景时,我才觉得这水平发挥得正常得很!不少是中戏、上戏、北影等艺术院校出身,许多更是有着丰富的话剧演员经历,例如王茜华(杨柿红)、荆浩(牛旺)、于震(吴郎中)、刘伯勋(王守业)、姚扩(王长全)、刘小蕙(老王妈)、鞠庆洲(牛父)、杜鹤(音乐剧)(杨母)等。
起初看了前5集,虽然四十几岁、身材发胖的王茜华演个二十来岁的杨柿红看着还行,毕竟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块头也有,人也比较老成,但我对于王茜华把杨柿红演成了一个傻姑有点小抗拒。不过随着剧情深入,杨柿红在宜水村真正扎根了,观感舒适许多。回过头一想,真正嫁给王长安之前,杨柿红是一个没读过几年书、没见过什么世面、甚至是没去过几次县城几乎都待在山沟沟里的少女,傻里傻气也是行得通的。
有几个年轻演员很抢眼,例如11级中戏的张燕妮(王家韵)、14级中戏的宋欣华(王长青)等。简单介绍下这二位:王家韵是王家四娃中戏份最多、感情最多变的,她先是高中生的学生范,再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激动、假装落榜又忍不住委屈还得假装落榜无所谓,再是百般劝说杨柿红不逼自己复读的苦口婆心,再是当村主任助理的干练,以及和孟事成的男女爱恋里的不满与赌气;王长青则是一个跨越了四十年的角色,从幻想美好青春、天真烂漫的懵懂少女,到陷入虚假爱情的疯癫痴狂,到背井离乡的决绝伤怀,到中年时返乡认亲的踌躇失落与丢钱时的神情恍惚,再到更年老时各种支持儿子的慈祥眼神,我的确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从中戏本科毕业的演员。
老王家四个娃的小演员中,尽管演技很一般,但有一个相对出彩许多——饰演小王家慧的孙添垚。
四、穿帮镜头
能拿来质疑某个情节成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故事发展造成阻碍的穿帮镜头才有意义。否则,拿鸡毛蒜皮的所谓穿帮镜头来批判一部影视作品,更像是钻牛角尖吧?例如背景中出现微信支付小标志(晚于2014年)、电脑桌面露出一点Windows10英雄主题壁纸(晚于2017年)这种。
不过,此剧倒真有一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疑点。高中毕业的王长青,起初在县城发廊打工。80年代末之后,根据那个年代的行情,王长青是否有可能去得了公司上班坐办公室?在21世纪初,她是否有可能应聘进了位于西安的某家外企,老板还给租了一套大房子?
还有一处bug是王长青领着几个外国投资人去宜水村商议柿子一事,几个华人演员饰演外国人,导演竟然采用了配音……那些中文听起来倒是满满的外国味,但他们的嘴型完全不对啊,台词说完了,嘴巴还在继续动……
总之一句,故事真实,演技精彩,槽点不多。有些人列举了一系列槽点,倘若用故事发生的年代看待发生的故事,大多数槽点是无稽之谈。毕竟这不是架空历史、脱离现实的故事,它贴合了诸多历史事件,揉进了特定年代的感受。以己之想象力去看待这种题材,不偏不倚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