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是《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五位主角。可能正是酒精让这部戏无论在台词表现还是感情表达上都特别生猛,爽气与苦痛兼具(至少在我们这个“周五不喝酒,人生路白走”的办公室看来)。也正是借由酒精,剧中人的一张张假面被撕下,自我麻痹被戳穿,幻象之下的混乱崩溃终于暴露。像《伍尔夫》一样喝酒,是个不无危险的生存游戏,来看看你可以过几级?
Level One:“Real ladylike little drinkies”
代表酒品:白兰地亚历山大、可可甜酒冰沙、螺丝刀、火焰冰球(酒精度:15-30)
代表人物:我们曾经年轻的主人公
甜美精致的鸡尾酒是不会让人醉到出丑的,爵士音乐、昏暗的灯光和闪亮的酒杯,没有唾沫横飞的互骂,只有爱人的肩头细语、朦胧暧昧而已。这是乔治回忆起和玛莎婚前的“纯真年代”,这些掺了奶油、巧克力糖浆或者青柠汁的鸡尾酒代表的是玛莎曾经的“少女心”和只管沉醉于幻想可以不问现实的浪漫。而当生活的千篇一律袭来,这些五彩斑斓的“漂亮小酒”就不足以消愁了。
Level Two: “Never mix never worry!”
代表酒品:白兰地(酒精度40-45)
代表人物:哈妮
进阶搭配:呕吐 + 独舞
穿着明黄色连衣裙,被玛莎说是“没什么屁股”的哈妮是28岁新教员尼克的娇妻,对什么都礼貌地热情洋溢,但却并不怎么聪明,继承了美国50年代中产社会要求的良好教养和正向价值观,是个无法接受任何丑闻的美国甜心形象。她坚持“不混着喝就没事”,却还是每喝一杯就吐。白兰地是优雅带水果香的烈酒,尤其有温和的镇静作用,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经常被offer给收到惊吓的女士压惊。当我们知道哈尼曾经有过歇斯底里的“假性怀孕”之后,似乎觉得白兰地更适合她了?哦对了,除了呕吐,drunk on Brandy的哈妮还为大家献上了一段别具一格的“优雅”独舞,让人过目难忘。
Level Three – “Bourbon on the Rocks, if you don’t mind.”
代表酒品:波本(酒精度45-60)
代表人物:尼克
进阶搭配:粗口 + 热舞
28岁的尼克手腕妻子,西装革履地上场。和中年危机的玛莎和乔治不同,尼克刚刚来到新迦太基大学任教生物系,他乐于社交,想要结识大人物,带着在事业上走得更高更远的希望。他张口闭口“先生”,和深陷26年如一日沉闷生活的乔治大谈人生选择的“初衷”,难掩一副年轻气盛不相信永远的自信。波本是美国国会特别立法规定了制造标准的最美国的威士忌,主产地肯塔基和尼克的老家堪萨斯也不远,可以说是“All American”成功人士的象征。毒舌的历史系副教授乔治当然看这个美国梦膨胀的毛头小子不爽(更何况他还是搞生物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互看不顺眼的传统真是源远流长),乔治用一杯接一杯的Bourbon on Rocks打破了尼克彬彬有礼的假面并乐在其中。
Level Four:“Alcohol pure and simple.”
代表酒品:医用酒精(酒精度:75% )
代表人物:玛莎
进阶搭配:巨型湿吻 + 泪水冰块
全剧中,玛莎喝酒的风格最奔放豪迈。她像美卡犬一样大口嚼掉酒里的冰块,喝得一半的酒杯散落在家里的四处。相比年轻恋爱时在酒吧点的精致鸡尾酒,玛莎喝酒的口味在26年的婚姻里变得“简单了,纯粹了,开始喜欢基本款了”,“她明白了奶油适配咖啡的,莱姆汁是做甜品的,喝酒应该纯粹简单。”玛莎一手捧着她的“医用酒精”,向乔治热烈地索吻,和尼克贴身热舞,不留情面地口吐利剑,却也在通宵未眠的清晨到来之前坦白自己深深的孤独和自我厌恶,咀嚼着她用眼泪冻成的冰块。
Level Five:The Dylan Thomas-ey Quality
代表酒品:迪伦·托马斯的威士忌
代表人物:乔治
进阶搭配:《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
1953年的纽约,迪伦·托马斯在创下了自己连喝18杯纯饮威士忌的记录之后,因酒精中毒引发的脑梗死亡。所以当玛莎说乔治身上有“迪伦托马斯”的诗人气质时,实则是在讽刺乔治的酗酒。为什么把乔治看作是剧中的顶级酗酒者呢?因为乔治可以把清醒的生活过成醉酒的样子。在《伍尔夫》的三幕当中,乔治一直在为玛莎和客人续杯,却并没有喝得像他们一样多。他的郁郁不得志,对未来生活的无望,对玛莎的爱和恨,对假象的残忍拆穿(杀死“儿子”),可怕的隐忍(在玛莎和尼克火热的时候读《西方的没落》)都因为他的(相对)清醒而更加让人感到压抑——一个喝不醉的人往往比醉得容易的人更加绝望。

田纳西·威廉斯说,人生是快乐酒馆,同时也是伤心旅店。对于写作者来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也是酒杯与酒杯之间的距离,一部好的作品完成需要很多杯。50年代,二十多岁的阿尔比正和比他年长5岁的作曲家William Flanagan同居,酗酒的Flanagan把用酒精自我麻痹的生活方式介绍给了阿尔比。据说,两人经常一家一家喝遍纽约第六大道上的所有酒吧,一夜“猎酒”之后,每人至少21杯马丁尼下肚,斗嘴也会升级。当时阿尔比正在创作《伍尔夫》,甚至每天将剧本的手稿揣在口袋里。剧中玛莎和乔治那段针锋相对,爱得深也恨得深,在酒精作用下程度升级的亲密关系,正来源于阿尔比自己的生活。
《伍尔夫》留给我们的真相是,在剧目的结尾,所有人都在酒精的作用下变成了“无物”:哈妮抱着喝光了的白兰地瓶子蜷缩在地重复着说“我不在这”,尼克的不举,玛莎的被抛弃,乔治始终的不作为和不在场,当然,还有那个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了的“little bugger”。
重要提示:饮酒需谨慎,高难喝法请勿模仿(请不要去喝医用酒精好嘛!严肃脸)

【原发于“新现场”(原“英国剧院现场”)微信公众号,原标题“像《伍尔夫》一样喝酒”】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National Theatre Live: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2017)

又名: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 灵欲春宵

上映日期:2017-05-18(英国)片长:198分钟

主演:艾美达·斯丹顿 康勒斯·希尔 伊莫琴·普茨 卢克·崔德威 

导演:James Macdonald / 编剧:爱德华·阿尔比 Edward Al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