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两场声势浩大的比武,把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推进了同一个竞技场,所谓的“太极宗师”和“咏春拳传人”都接连惨败给了一名近身格斗教练。一时间,舆论哗然,传统武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难道在中国历史文学里行走了千年武林人士,现如今,只是浪得虚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看起来,我们离“武林“不过是隔着一页书、一张屏幕的距离,但事实上,武林也好,江湖也罢早已离我们远去,成了文学影视作品里的精神化石。
和平年代、法制社会,哪还有什么江湖儿女、快意恩仇?咱们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好青年,有话好好说,哪能拉开架势直接开打呢?
没了武林,无架可打,“武术”本身没了用武之地,只能转型。“武术”二字间的重心也发生了偏移,从更具杀伤力的“武”,转向更具观赏价值的“术”。人们习武的目的也不再是一招制敌,而是强身健体。
其实,传统武术处境尴尬并不是新鲜事,只是最近被几拳打到了明面上。早在民国年间,传统武术就已经已经陷入了窘境。
2015年,徐浩峰导演的《师父》,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师父》中所描写的武侠世界,不再是正邪分明的武林,而是武行;这里也没有以一敌百的“大侠”,只有深陷窘境的职业武者。
2
南派咏春拳传人陈识,只身来到北方武术中心天津,想要开宗立派,为小拳种扬名。可是在异地他乡站稳脚跟哪有那么容易,想要开武馆,那就得按照当地武行规矩,一步一步“走程序”。
外来人在天津开武馆,只有两条路:一条,得当地武术泰斗郑山傲点头;另一条,撕破脸踢馆。
郑山傲虽然欣赏陈识,但他提出了条件:开武馆可以,但得教真的。因为自古拳术都为秘传,天津武馆兴盛、广招学员的局面是生造出来的,繁荣只是假象。
可是如果没人教真的,中国人迟早有一天要挨打。郑山傲自己不敢破了祖宗规矩,想借陈识这个外来人来打破常规。
但陈识和大多数门派的真传人一样,都发过守秘誓言,一生只能真传两人,他也不愿背弃誓言。
规矩,是武行的命脉,渗透进了武行的方方面面。它约束着武馆,平衡着不同门派间的关系,也保证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
就拿简单的表态来说,几位武行代表围桌坐好,不需要开口。上一碟茶,通过摆茶的位置,就已经分出了阵营,亮明了敌我。


若要打破规矩,那就得付出代价。
陈识想要在天津开武馆,得不到郑山傲的同意,那就只能来硬的,踢馆!可是踢馆也是有讲究的,哪怕是打破规矩也得按章法来。
踢馆可以,但不能陈识亲自去踢,因为日后哪怕是胜了,被踢的武馆也容不下他。得教出个徒弟去踢。而且为了天津的颜面,还必须是本地人。
要是这位徒弟真的顺利踢了8家武馆,也还得迎战一场,向他挑战的将会是业内顶尖高手。而这一场,他必须失败,并且被逐出天津,不过作为师父的陈识则能留在这里开武馆。
看吧,这就是“规矩”的作用,既能保住了天津武馆的脸面,又能满足陈识拳法扬名的愿望。多么体面的双赢!但在这样“合情合理”规矩之下,框定的是陈识徒弟的悲剧命运。
他注定是一颗死棋。

3
《师父》所讲述的武林,太特别了。他的特别之处,并非体现在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上,相反,是源于简单强烈的真实质地。他的“武侠片”确切的说,应该归为“行业片”,因为他所展现的是民国时期武行的生态,是职业武者的众生相。
这样的视角与导演徐浩峰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徐浩峰,北京电影学院老师、武侠小说家、编剧、导演。他的代表作《逝去的武林》用纪实风格追忆了武林最后的风貌。
这本书是由北方形意门的嫡传李仲轩口述,经徐浩峰整理而成。而这位武林名号为“二先生”的大师,其实也是徐浩峰的二老爷。正因此,徐浩峰才能从“业内人”视角去看整个“武行”。
除了纪实文学,徐浩峰也创作武侠小说。他小说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硬派武侠风格,而这种个人风格,也在他的电影作品里显得更加饱满。


所谓硬派,就是南拳中常说的“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这一个“硬”,一个“稳”字,也是徐浩峰电影的武打风格特点。
不吊威亚,没有特效,一拳一刀,全凭真功夫。
传统港式武侠电影,在打斗场面上,追求视觉的奇观性,因此武术设计花样繁多,演员飞檐走壁,道具也是新奇多变。这样做突出的特点就是:套路多样,打得漂亮。
而徐浩峰的电影中的武打桥段,更讲究实战性、对抗性,他更希望展现的是真实的交手。
他所设计的武打动作,并不以“好看”为第一标准。他要找到高手过招之间的必然——这一招只能这样破,这是最优解。他拍的是内行人能看懂的门道。

正所谓“棍无双响”,真正的高手过招,致命一击往往发生在瞬息之间。快、准、狠,没有第二次机会。
说到“棍法”,《师父》就献上了足以载入武侠电影史册的经典桥段,其中,主角廖凡所使用的武器便是“六点半棍”。
一条长凳,一条小巷,一根长棍。
点到即止,干净利落。

4
武行讲究“规矩”,武行里的人则讲究“分寸”。
懂分寸、知进退、识时务是徐浩峰电影里人物的行事风格。
由徐浩峰担任编剧《一代宗师》,就保留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一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成了影片掷地有声的标签。
而片中高手过招,也从不会弄得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一根火柴,一个馍馍,两人一搭手,高下立见。
电影《师父》也是如此。
武林中人的行规,街头不见铁器。就算要打,也不搞一窝蜂的群殴,不使阴招不下黑套,排好队,挨个来。
可是这样的“分寸”,这样的“堂堂正正”,也只是习武之人仅剩的尊严。


《师父》中另类的师徒关系,其实就折射了民国时期武行所面临的窘境。
陈识的徒弟,桀骜不驯、天赋异禀,是难得的习武天才。但他的命运,从拜师的那一天就注定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拜师时这一跪,徒弟便将一生荣辱与生死交给了师父。
牺牲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门派,这听起来的确划算。但拿着算盘算计“划不划算”是买卖人的专业。传道授业,为师为父,才是做师父的本分。
这一声声“师父”,陈识他担不起。

一边是有真材实学的爱徒,一边是门派虚假的兴旺,陈识选了后者。
而放眼这个武行,也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一边是打破行规教真知,一边是附和政客赚快钱,武行也选择了后者。武行,成了政客做政绩,商人做名声的好场所。各得其利,何乐而不为?

打假求真,早已没有了意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繁荣是假的,但好日子过一天算一天。武行有武行的规矩,大家心知肚明。
道貌岸然的规矩,成了武行的遮羞布;而一派繁荣的武行,也成了政客们的遮羞布。
在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民族自信应该苦于科技。我们造不出一流枪炮也造不出火车轮船,所以拿武术来替代。练一辈子功夫,一颗子弹就报销了,武术带给一个民族的,不是自信,而是自欺——《师父》
《师父》中的武侠,早已跳脱了个人的恩怨情仇,他思考的,是一个行业的焦虑;回望的,是一段历史的叹息。
现在《师父》已经正式【独家登陆】“大象点映”平台。我们将有机会在大荧幕上见证最后的武林。
除了亲历武行的失落,目睹硬桥硬马的打斗,那些在武侠小说中大名鼎鼎的“神器”,将在影片中悉数亮相:
咏春拳独门武器八斩刀;
二郎神的主战兵器三尖两刃刀;
卢布用的方天画戟;
陈咬金用的双面钺;
可攻可守重达十斤的战身刀;
奇门兵器日月乾坤刀;
缴械神器子午鸳鸯钺……


师父(2015)

又名:师傅 / The Final Master / The Master

上映日期:2015-12-10(中国大陆) / 2015-11-11(台北金马影展)片长:109分钟

主演:廖凡 宋佳 蒋雯丽 金士杰 宋洋 黄觉 麦迪娜 张傲月 马君 陈观泰 熊欣欣 戴立忍 裘继戎 李博 邹家豪 卡丽娜 赵贵祥 李春遂 张蒙生 彭志 刘洪林 王宝山 刘子威 陈韦然 赵峥 李桂生 薄冰 谢勇 尚言生 杨晓波 刘妙 艾琳 刘新义 安东·夏波瓦洛 李一明 李光复 闫长海 杜月 高肖雅 鲁冠廷 柳青伶 崔陆萌 王星凯 冯启龙 任思扬 秦伯坤 赵英龙 徐悦 陈大成 

导演:徐浩峰 / 编剧:徐浩峰 Haofeng Xu

师父的影评

槑槑
槑槑 • 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