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林-《艺苑》2015年第6期。

摘要:对比原著,电影《狼图腾》可谓是跨文化制作一个不很成功的案例。影片在改编方面存在着“橘逾淮为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题表达偏离,角色演绎错位;叙事结构变异。就整体风格而言,相对于《狼图腾》原著的浪漫激情而又悲壮伤感,电影变得消极压抑而又阴郁悲凉。深究原委,这些“病灶”都是因为跨文化主创团队对“狼崇拜”文化缺乏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缺乏细致入微的研究,由此造成的“文化贫血”所致。

关键词:《狼图腾》;跨文化制作;问题

2015年,由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紫禁城影业和荷贝拉艺公司(法) 联合出品的《狼图腾》(英文名:Wolf Totem),制作成本为3亿人民币,在取得6.41亿高票房的基础上,又获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奖励1000万元。影片获得2015年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导演奖(雅克·阿诺)、最佳视觉效果奖,2015年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5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美术奖(全荣哲)。奖项和票房是叫好又叫座的明证,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这部电影可以归到“好电影”之列。电影由姜戎著的《狼图腾》改编,原著可谓当今出版界的奇迹,2004年出版后,10年间在国内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盗版约1600万册,被译作39种语言进入110个国家。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获得各种奖项几十余种。海内外报刊和网络新媒体对《狼图腾》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有上千篇、种。《狼图腾》成为21世纪初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引发了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格改造关系的理论思考。

但是对比原著,电影《狼图腾》可谓是跨文化制作一个不很成功的案例。影片在改编方面存在着“橘逾淮为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题表达偏离,角色演绎错位;叙事结构变异。就整体风格而言,相对于《狼图腾》原著的浪漫激情而又悲壮伤感,电影变得消极压抑而又阴郁悲凉。深究原委,这些“病灶”都是跨文化主创团队对“狼崇拜”文化缺乏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缺乏细致入微的研究,由此造成的“文化贫血”所致。

问题一:主题表达偏离

原著《狼图腾》之所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发现并提出的“狼崇拜”文化观念,这个高远的立意卓尔不群,由此奠定了原著首先是一部颠覆已有价值观的文化研究著作,而非仅仅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原著的“狼文化”价值观主要有三方面在电影中发生了偏离。

其一是狼崇拜。蒙古人以狼为图腾,是因为狼宁死不屈,崇尚自由与捍卫自身尊严;围杀黄羊给牧民们带来食物,保护了牧草以免被黄羊过渡啃食,保护了草原生物生生不息的“大命”;嗜食动物和人的尸体清洁了草原,能带着他们的灵魂飞回腾格里,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狼让人的灵魂有了归宿,信仰有了栖息地;而狼的凶悍、隐忍、智慧和团队精神,狼的军事才能和组织分工,曾经是13世纪蒙古军队征战欧亚大陆的天然教官。电影中大段展示狼猎杀黄羊和军马壮阔场景,“飞入”羊圈咬杀羊群的狡黠和智慧,人猎杀狼和天鹅时的冷酷和恶意,但这些场景却没有很好地和蒙古的历史结合起来,没有表现出蒙古民族的神秘以及草原的广阔和浪漫,只让人感到恐怖和血腥,压抑和悲凉,缺乏历史厚重感。一个民族,对其图腾应当是毫不犹豫地崇拜、不顾一切地守护。然而,在电影当中,蒙古族人对于“狼文化”的态度却是有些暧昧的。影片一直表现的是狼的残忍、牧民迫于压力去掏狼崽、杀狼,敬狼、崇拜狼之情没有得到足够充分地表现。至于陈阵这个北京来的知情究竟为什么对狼产生了如此大的兴趣,甚至忽略到它是一只凶猛的兽,非要当宠物把它养着,哪怕它会伤人也在所不惜,影片没有讲清楚,只是笼统的讲他喜欢狼。在原著中,这一点交代的很清楚,陈阵养狼是为了研究狼,但狼在草原人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能被像狗一样豢养,养狼是对狼的亵渎。狼对于草原人的意义,那就是维持生态平衡,他们虽然杀狼,但不赶尽杀绝,他们离不开狼,草原人和狼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陈阵养狼受到了牧民一致的抗议和反对。而且,在原著中由于狼崽伤人后陈阵无奈地剪掉了狼牙尖,由此导致了小狼失去了撕咬能力而最终无法回归草原生存下去,陈阵因此而良心不安,心存愧疚,这一关键的情节在电影中却没有表现,而是展现长大的小狼最终被放归草原,人狼依依惜别,这就有落入许多美国西部电影中刻意表现的人兽情深的俗套,煽情而虚假。

其二是原始主义与生态保护主义。在文革前期,额伦草原上的蒙古人还保留着原始游牧民族的生态特点,他们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养着牛、羊,与成群的强悍的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牧民们憎恨狼,因为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但同时也敬畏着狼,因为狼帮助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如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但来自于农耕文化和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破坏了草原生态。他们首先用现代武器杀狼,将仅存的狼驱赶到边境外,进而开展大规模的农垦。几年后,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来自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尘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陈阵和杨克在回城多年后旧地重游,一路看到的是大片的板结沙地,就连千年古河也已干涸,生态环境正严重恶化。在作者心中,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草原不仅是狼,真正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失去的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这是原著振聋发聩的主题,也是作者悲怆的呼唤。原始主义和生态保护主义要求人们重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前土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存的价值观念。对此,原著是通过无处不在的陈阵心理独白,以及结尾故地重游来表现的,但影片滤掉了陈阵的心理独白,删掉了小说结尾故地重游及原著作者姜戎的夫子自道,同时也删掉了原著的灵魂。不但使得本片浓重的怀旧伤感色彩荡然无存,岁月变迁的沧桑感无可寻觅。

其三是以狼图腾和游牧精神诠释中国历史。在叙述者陈阵(即作者姜戎)看来,西北草原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根,中国历史上兴盛一时的朝代大多由于他们狼性十足,而农耕所必然产生的不思进取的安逸腐化正是那些朝代覆灭的内因。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独裁,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正是由于游牧民族一次次的强大输血,才使中华民族得以保土保文保种坚持到近代。中国儒家正统思想却全盘抹杀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救命性的贡献。国人崇拜的龙图腾极可能是由狼图腾转化可来,只有抽掉龙图腾中的封建帝王专制精神,重新“注入”狼图腾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未来的中国巨龙才有可能真正腾飞。[2]对于这个惊世骇俗的主题和观点,原著是通过老年陈阵和杨克的对话来表现的,由于是长篇的议论,电影没法表现,只好舍弃,但是因此却失掉了原著蕴涵的旨归和深意。其实,陈阵是研究狼的文化人,完全可以通过他的内心反思来表现。可惜在电影中,陈阵只是被当作一个普通的知青,而不是狼文化的研究者和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来来塑造的,自然不会想那么多。

问题二:角色演绎错位

电影对原著中的角色演绎基本都是错位或者理解不够的。

在原著中,陈阵是个思想家,是个文化学者。他实际上就是作者姜戎的代言人,或者就是作者本人。姜戎是北京人,1967年自愿到内蒙古额仑草原牧区插队落户,1978年返回北京,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正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陈阵一样,姜戎在草原上与狼共舞达十一年之久。他掏过狼窝、养过小狼、亲眼目睹过狼与黄羊、狼与人、狼与马群的大小无数次战役。见证了草原由盛转衰的过程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目睹了原始草原的自然风貌,也目睹了草原的毁灭和整个游牧文明的毁坏。正是狼的品质和草原人对狼的图腾崇拜,以及13世纪蒙古骑兵的征战之谜,使姜戎沉迷其中达30年之久,最后根据自身经历用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创作了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狼图腾》。[3]但是在电影中,陈阵仅仅成为了一个经历者和见证者,而非文化研究者和思想者。这就使的这个角色文化阐释力弱了很多。

毕利格是额仑草原最后一位天葬而魂归腾格里的老人,他是陈阵的启蒙老师,是一个“父亲”,也是个智者。他是草原文化、狼图腾文化传承者。他是个有个性和有信仰的老人,但是在电影中,他有型无“神”。特别是最后,竟然同意儿媳嫁给当权者包顺贵,和狼一样的高傲、宁折不弯的民族精神荡然无存。而众多的蒙古人对包顺贵的颐指气使也是忍气吞声,惟命是从,狼的反抗精神没有了,成了蒙古人最为鄙视的“狗”一样的顺民。而蒙古人敬重狼,就是因为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它具有宁死不屈地玉碎精神。电影的主创人员对此显然没有深刻地认识。

包顺贵是农业文明的化身。在原著中,他坚信农业文明优越于游牧文明,小农思想很重,这是他坚定的推行杀狼行动的心理基础,作为当地的太上皇,他对上级巴结讨好,对牧民颐指气使,裙带关系作风严重,放纵他的外来户族人和乡亲猎杀狼和天鹅,他也常常受到牧民,特别是深孚众望的毕力格老人的抵制,因此而处境尴尬。但是在电影中,他仅仅成为了一个只知道严格执行上级命令的当权者,经常咆哮发威,无人敢反抗,成了一个没有个性集万恶于一身的脸谱化的人物。

嘎斯迈大嫂在原著中就是草原母亲,她率真、开朗、勤劳、好客、与狼搏斗时宛如战神附体。但在电影中,她又一次沦为了商业片中的情色角色,丈夫生前就与人打情骂俏,后来丈夫亡故就成了一郁郁寡欢、被人怜悯的人。特别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影片编造了她裸露内衣和身体斗狼的场面,真是野性而又香艳,看的观众心惊肉跳。影片甚至还匪夷所思地出现了杨克与蒙古少女这对无来由的鸳鸯在羊群的遮挡下光天化日的“野战”,这样为曲意迎合观众,而无中生有的所谓“看点”真是大煞风景。

问题三:叙事结构变异

《狼图腾》是文化研究著作,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因为拿标准的小说特征来衡量的话,它几乎不能称之为“小说”,最多只能算是议论兼纪事的散文或者传记文学,而且主角是狼,采用的是限制性叙事视觉,即一切都是以文化学者陈阵的视觉,通过他的所见所思来讲述狼的生活习性,与蒙古人相互争斗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充满着思辨色彩:狼是蒙古人敬畏的敌人,也是他们相伴一生、甚至是来生的朋友。正是蒙古人带着狼的精神征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开通了东西方商业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整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北京知青在内蒙草原上养狼、又放生的一段人与狼的故事,作为故事片,本片情节不算丰满,甚至令人觉得太单薄。在电影中,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原先散文化的叙事方式不存在了,完全成了一种好莱坞戏剧美学式的叙事方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冲突积累成大冲突,封闭式结局。影片处处剑拔弩张,叙事是紧凑了,但是那种宏大而充满迷魅的文化人类学探究色彩却不复存在。特别是影片以包顺贵这个“反派角色”来建构戏剧冲突,陈阵的诸多行动的心理动机没有了依据,整个故事失之单薄。其实,影片完全可以采用散文化叙事方式,叙事的舒缓可以使作品更为厚重和静水流深,表层的冲突看起来减弱了,但是深层的精神冲突却会加强。而且可以通过陈阵充满忧思的话外音来表达原著的要义,让他作为观众的精神导师,来引导观众展开狼文化的思想之旅。

《狼图腾》“文化贫血”的原因

就整体风格而言,相对于《狼图腾》原著的浪漫激情而又悲壮伤感,电影变得消极压抑而又阴郁悲凉,这是由上述三点所决定了的,可归咎于影片的跨文化制作团队,导致了“文化缺血”。电影《狼图腾》主创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影片制片地区为中国大陆和法国,拍摄地点为北京和内蒙古,编剧为让·雅克·阿诺,约翰·科里,芦苇,导演为让·雅克·阿诺,制片人为王为民,泽维尔·卡斯塔诺。演员有汉族的冯绍峰、窦骁、尹铸胜,还有蒙古族的巴森扎布、昂哈尼玛、图门巴雅尔、宝音格西格等。总体看来,不但有汉人,也有蒙古人,同时有来自西方的欧洲人,以及来自北美的加拿大人。细审这个清单,这部表现蒙古文化的电影,却是一部由欧洲人主导的汉蒙混编团队的作品,不但蒙古人不占支配地位,而且对蒙古文化有研究或者深入了解的主创人员也几乎没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几乎是一部“盲人骑瞎马”式的作品。

特别是作为电影编剧兼导演的让·雅克·阿诺和编剧约翰·科里,芦苇以及演员冯绍峰都没有草原牧民的人生体验,也没有农业文化的体验来对照理解草原文明,尽管芦苇以编剧反思批判农耕文化的电影作品而著名,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他的才华和文化学识似乎被淹没不见。由于没有对狼崇拜文化有精准的研究与把握,主创团队很难深入理解姜戎对狼的那份复杂而深厚的情感,从已完成的电影来看,他们几乎都是狼图腾文化的“局外人”。

中影公司早在2006年就买下了的电影改编版权,无奈改编难度太大,以当时中国的电影技术难以还原原著中描绘的“人狼对峙”、“狼马大战”、“飞狼”等惊险场面,所有国内名导的第一反应都是“很喜欢,但是拍不了”。2008年,法文版《狼图腾》出版,让·雅克·阿诺放弃了去好莱坞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邀请,接拍《狼图腾》。中国制片方选择让·雅克·阿诺执导《狼图腾》原因是认为“法国电影风格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并且不是那么商业化”。[4]作为一名从法兰西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电影艺术大师,让·雅克·阿诺钟爱于探究其他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他以拍摄异域风情浓烈的大制作而闻名于影坛,从越南西贡的南亚熏风(《情人》),到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兵临城下》),直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两大阿拉伯酋长在撒哈拉沙漠之间的斗争(《黑金》),他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于我们生活的异国情调。而《熊的故事》《虎兄虎弟》这样的动物影片是他擅长的又一类题材。但是,尽管电影《狼图腾》得奖很多,但只擅长拍摄异域风情作为看点,而对异族文化知之不深的让·雅克·阿诺仅仅是依葫芦画瓢,依旧没有表达出原著的精髓。

目前我们看到的《狼图腾》,在法国导演和制作团队的理念里,“环保主义”是终极王牌,这张王牌足够让电影在中国保持政治正确,在国际上流行无碍,引发关注而铸就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定的。但是有可能涉及到的人性、民族性等复杂而又会引发分歧的危险元素,电影对其统统回避,这就导致原著的精粹被阉割,灵魂被架空,电影中的狼围猎黄羊、围猎军马、围猎羊群、妇孺赤手斗狼、知青养狼、蚊灾、人掏狼崽、围猎狼群、军车追狼、狼从容赴死、天葬等尽心动魄的场面,也只是抽调了原著神髓徒留其皮毛的空壳而已。

结论

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妥协之下,电影《狼图腾》变了原著味道,“橘逾淮为枳”,成了一部语焉不详,和气生财的“史诗巨制”,影片在商业和文艺两者之间处于一个骑墙状态,貌似叫好又叫座,但不会是一部不朽的电影。《狼图腾》的对中国电影启示意义就是: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存在文化过滤和调和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异质文化的表现,必须对其有深切的体验和认真的研究,而组织一个深谙原民族文化特质的创作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橘逾淮为枳”现象的发生。

[1]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

[2]资料:《狼图腾》原著小说剧情梗概.新浪。引用日期2015-02-14。

[3]专访《狼图腾》作者姜戎:我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中新网。引用日期2015-02-25。

[4] 《狼图腾》北京开机 导演阿诺率蒙古群狼亮相.时光网.2012-07-09。


狼图腾(2015)

又名:Le Dernier Loup/Wolf Totem

上映日期:2015-02-19(中国大陆) / 2015-02-25(法国)片长:121分钟

主演:冯绍峰 窦骁 昂哈妮玛 巴森 

导演:让-雅克·阿诺 / 编剧:阿兰·高德 Alain Godard/让-雅克·阿诺 Jean-Jacques Annaud/芦苇 Wei Lu/约翰·科里 John Collee/姜戎 Rong Jiang

狼图腾的影评

𦉪䖝
𦉪䖝 • Made
猫爷
猫爷 •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