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片的魅力,在于其提供的是一种智力的愉悦。这种愉悦区别于影像、声音等外在的感官刺激,它是直接作用于心智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几成定论或忽视日久的大问题,并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对人性、道德、公平、正义等观念,有更复杂的认识。

看《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的过程,正是这样一场思辨之旅。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一桩发生于2001年的杀人案。

柏林一家豪华酒店的总统套房里,嫌疑人科林尼冒充记者登门拜访,枪杀了MMF集团老板汉斯·迈耶。证据显示,科林尼一共开了三枪,通通射中死者脑部。死者死前处于下跪状态,中枪倒地后,科林尼又朝其后脑连射两枪,并用力踩踏死者面部,致其面目全非。如此残忍的手段,早已超出了普通的杀人行为。

行凶后的科林尼并未逃跑,而是选择自首,并对罪行供认不讳。换句话说,这是一桩事实清楚的铁案。唯一令人疑惑的是,凶手的动机何在?这也是贯穿全片的最大悬念。最终,也正是借由对这一悬念的层层拆解,影片带我们重回几十年前,追溯一段惨痛的历史,并揭开德国司法史上的黑暗一幕。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在情节上是很吸引人的。

影片以辩护律师莱宁为主角,深入这一案件。莱宁刚刚拿到律师执照,被法庭指派为科林尼辩护。可是在与后者的接触中,无论他怎样提问、引导,科林尼始终三缄其口。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皱着眉,低着头,摆出一副根本不需要辩护的样子。

无可奈何之下,莱宁只得自行寻找真相。由此,影片开启“侦探模式”,莱宁循着蛛丝马迹,一步步查到了死者隐藏的前史,以及科林尼不为人知的往事……这一过程,经历了数次反转,真相不禁令众人愕然。

比通往真相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庭审之中,影片循序展现了法律与情感、与历史、与道德准则的冲突,进而让我们反思“公正”的标准。

首先,当法律与个人情感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面对?

这是莱宁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当他稀里糊涂地接下案件后,他才发现,这个案件远比他想象的复杂。摆在他面前的有三重情感障碍。

其一,死者迈耶不是别人,正是莱宁儿时挚友的祖父。上学时,莱宁时常寄宿在迈耶家,与迈耶情同家人。

其二,出庭的原告一方是迈耶的孙女乔安娜,莱宁与她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整个庭审过程中,他都要直面后者责备的目光。

其三,代表迈耶家族出庭的原告律师马丁格不仅在法律界德高望重,更是莱宁敬重的老师。

同时面对长辈、恋人、老师的审视,可以想象,莱宁承受着何等压力。

他一度也想放弃,他觉得无论从情感、良知还是能力出发,他都无法胜任辩护律师的角色。

然而最终,马丁格的一番话点醒了他。

那番话大致意思是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就不能逃避自己的情感。因为无论面对的是怎样一位当事人,都可能存在令你感到不适的地方。或许是他勾起了你的悲惨记忆,或许是他令你想起亲友的遭遇,甚至你只是对他印象差,觉得他鼻子不够好看,眼神不够和善……可是这些在律师的使命面前,算得了什么呢?换句话说,法律的意义不就在于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平等的审判吗?如果想做一名律师,就必须跳脱偏见的泥潭,学会平等待人。

正是在这番话的感召下,莱宁决定应战。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影片埋藏的一条暗线,即马丁格与莱宁间的师生之战。马丁格无疑是莱宁的良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他劝莱宁应战更多是出于鼓励,还是希望这个菜鸟把案子搞砸。但不管怎样,莱宁最终的表现没有让老师失望。面对从容、老道的马丁格,莱宁丝毫不曾手软,他逻辑缜密、据理力争,并最终上演“爱吾师,更爱真理”的逆袭大戏。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影片超越私人情感的法律观。

再来,当法律掺杂进历史的因素,又该如何评判?

莱宁由本案的凶器——一把罕见的瓦尔特P38手枪——入手,展开调查,一层层穿透历史的迷雾。时间指针拨回二战时的1944年,德军占领下的意大利,两名德军士兵因游击队策划的爆炸案身亡,德军军官下令报复,以十命抵一命,他们来到蒙特卡蒂尼的村庄,无差别捕捉平民,大肆屠杀。而那个下令的军官正是年轻时的汉斯·迈耶。

随着往事被翻出,死者迈耶的形象发生了360度反转,由一个慈祥睿智的老者,瞬间变成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而与之一同反转的还有凶手科林尼,原来他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复仇者,因为在当年那场屠杀中,他的父亲正是遇难者之一。

正义的天平在悄悄倾斜,所有在场者开始重新思考这桩凶杀案的性质。

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时隔56年之久,科林尼才来寻仇?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都经历了什么?

在一连串的追问下,故事的另一面被揭开。原来,早在1969年,科林尼就曾以战争罪起诉过迈耶,但法庭经过核实,最终撤销了起诉。

这个事实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案件的复杂度,并串起了一个关于“正义”的追索链条: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当然是无法推脱的罪责。但如果他杀死的是一个刽子手,一个杀父仇人,一个犯下战争罪行的人,又该如何评判?与此同时,迈耶所犯的战争罪行只是我们基于同理心的判断,并未经过法律的审判,这又该如何处置?更何况,战争罪本身具有特殊性,比如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以威慑为目的的杀戮行为并不算犯罪,前提是不能涉及对妇女和儿童的伤害。可是,精神伤害算不算伤害呢?当着一个孩子的面杀死他的父亲,又算不算伤害呢?

以及,当影片兜出最后的大反转(具体是什么,我不剧透),我们发现,原来迈耶当年并未被起诉不是因为法庭认为他无罪,而是另有隐情。于是上述问题又进一步引申为,如果法律本身存在瑕疵,帮助迈耶逃脱了惩罚,并导致科林尼上诉无门,盛怒之下弑杀仇人,我们又该如何评判?

就是在这样由层层反转构建起的环环思索中,我们逐渐接近了影片的核心,它实际在拷问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

正如影片最终以一个开放式结局收尾,实际是把评判权留给了观众。你如何看待科林尼的罪行,如何评判他,实际就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公正,如何对待历史,以及你希望如何实现正义,如何保护每一个被伤害和被审判的人。

我们在看电影,电影也在看着我们。

一部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千沟万壑、斑驳陆离。

它从不提供答案,只提出一个个问题。

由这个问题,我们得以走近自己,审视自己,在思索之中,走向成熟和宽厚。

影片《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让我又经历了一趟这样的旅程。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片中的一幕。

影片最后,莱宁回到科林尼的故乡——意大利的蒙特卡蒂尼,一个皮球偶然滚落到他脚下,他捡起球,朝来处投了回去,只见接球的孩子正是年少的科林尼。在父亲的陪伴下,科林尼正走向阳光里,他回头望着莱宁,犹如历史与现实的对望。

我想此时莱宁的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他没有说,这不重要。重要是他所经历的一切,使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从此不同。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Der Fall Collini(2019)

又名:科林尼案 / 被消失的公义(港) / 罪人的控诉(台) / The Collini Case

上映日期:2021-05-14(中国大陆) / 2019-04-18(德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弗兰科·内罗 埃利亚斯·穆巴里克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海纳·劳特尔巴赫 曼弗莱德·扎帕卡 杰尼斯·纽沃纳 赖纳·博克 卡特琳·施特里贝克 皮亚·斯图森斯坦 彼得·普拉格 汉勒斯·魏格纳 福克·罗克斯特罗 莎宾·蒂莫提欧 斯特凡诺·卡塞蒂 托马斯·林平泽尔 玛格丽特·提塞尔 路德维希·西蒙 奥米德·墨玛 亚历山大·巴奇尼 

导演:马可·克罗伊茨派因特纳 / 编剧:Robert Gold/Jens-Frederik Otto/克里斯蒂安·奇贝特 Christian Zübert/Ferdinand von Schirach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