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公寓人性与道德的探索——《混凝土乌托邦》

今天聊聊韩国电影《混凝土乌托邦》。

片名콘크리트 유토피아 / Concrete Utopia (2023),别名水泥乌托邦(台) / 乌托邦浩劫(港)。

在一个被末日灾难重创的世界里,一切都沦为废墟,只剩下一座公寓楼孤零零地耸立在荒凉的景象中。这部电影《混凝土乌托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挑战,同时揭示了人性中在绝境中可能浮现的阴暗面。

影片讲述了一群幸存者,在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后,聚集到首尔这座唯一幸存的公寓楼中,寻找避难所。他们必须面对食物和水资源的紧张,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更为严峻的挑战来自于内部——社会秩序的崩溃,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消失。

《混凝土乌托邦》巧妙地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紧张与不确定的世界,通过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冲突,提出了关于人性、社会结构以及文明本质的深刻问题。

导演严泰华以广受欢迎的网络漫画《愉快的邻居》为基础,改编了这部电影。他大胆地对原作进行了全面的视角转变,使得电影拥有了更广阔的叙事范围和深入探索不平等与阶级斗争主题的机会。

尽管有时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部基于连载格式的故事,但紧张感却从未减弱。严泰华的巧妙处理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兴奋度。

经过一场毁灭性的地震,整个城市几乎化为废墟,唯有皇宫公寓的103号楼屹立不倒。这使得这栋大楼的居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身处一个“乌托邦”之中。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在这座孤岛般的大楼里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这种美好的愿望很快就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群开始涌向这座大楼,希望能够在这里寻找到生存的希望。这些外来者被皇宫公寓的居民称为“蟑螂”,皇宫公寓的居民开始团结起来,试图保护自己的家园免受外来人的侵扰。

为了营造电影中的独特氛围,制作团队下足了功夫。他们精心建造了一个三层高的巨大布景,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成功地塑造出一种寒冷而不祥的感觉。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肃杀、沉重的氛围,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冬天的城市废墟之中。

电影中的化妆和细节处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后的场景中,制作团队巧妙地使用了灰尘云朵的化妆技巧,营造出一种逼真的灾难氛围。

导演严泰华透露,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受到了巴勃罗·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启发。为了更好地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他向制作人员展示了这幅画作为参考。

这部电影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你的家成为了世界末日后唯一的避难所,而外界的非居民纷纷涌入,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在电影的129分钟放映时间里,这个问题悬而未决,留给观众无限的思索空间。影片并未提供明确的答案,反而让观众在沉思中寻找自己心中的平衡点。

影片结束时,观众可能会感到一种不安,但这种不安并不仅仅因为《混凝土乌托邦》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电影的特质。这部电影的意义远超过对韩国人对公寓拥有欲的描绘,或是对极端情况下人性丧失的展示。

电影挑战了观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它不仅仅是在问“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更是在探讨当这些选择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动因被放大时,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关系将会何去何从。

流派电影,尤其是那些带有浓厚科幻和恐怖元素的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批评的有效工具。这些电影常常通过夸张的情节和隐喻性的角色,反映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动荡、文化冲突和社会问题。例如《哥斯拉》系列不仅仅是关于一只巨大怪兽摧毁城市的故事,更是对日本战后原子弹创伤的深层次反思,《活死人之夜》也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僵尸电影,它利用恐怖元素探讨了文明崩溃下的种族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这一传统的延续中,韩国奥斯卡提交影片《混凝土乌托邦》以独特的方式加入了这一行列。然而,在这部作品中,观众不会看到罗梅罗式丧尸或放射性怪兽作为引导和映射人类愚蠢行为的工具。相反,导演严泰华采取了一种更为贴近现实的手法,他的最新作品以一种后末日反乌托邦的风格处理灾难电影的主题,展示了在一场毁灭性地震之后,首尔如何变成了一片废墟,并深入挖掘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自我制造的毁灭。

与通常的灾难电影不同,《混凝土乌托邦》并不关注动作戏。相反,它聚焦于角色内心的斗争和他们对他人的令人担忧的态度。

观众们被带入了一个后末日的世界,面临着一个道德困境: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应该帮助他人?

这种内心的斗争成为了电影的核心主题。角色们被迫面对自己的欲望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以及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混凝土乌托邦》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聚焦于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真实反应。这些角色既非典型的英雄,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恶棍,而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你我可能都会遇见的平凡人物。

当面临灾难带来的极端情况时,他们被迫做出道德上模棱两可,甚至可能带有争议的选择。影片通过这些角色的决策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混凝土乌托邦》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观影时刻,它的回响将伴随着观众离开电影院,在他们的心中持续发酵,久久不能忘怀。通过深入探索在紧张和压力下人性的多样化表现,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真实状态和个体的道德困境。

《混凝土乌托邦》从开篇起便毫不掩饰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直接而大胆地展开批判。

电影中,当代表向敏成解释“国家的力量源自家庭的完整性”时,这不仅仅是为住户的部落主义披上了一层爱国主义的外衣,更是对团体正义性的一种绝对化宣称。在这里,住户们被塑造为勤劳的“被选民”,他们的存在和特权被描绘成一个不容质疑、更不允许怀疑目光的绝对真理。电影似乎将民族主义政治置于聚光灯下,尽管其中将外来闯入者设定为主要反派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略微模糊了这种批判的焦点。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观众拉入到了住户们伪民主野蛮行为的同谋之中。电影通过一系列手法,如打破第四堵墙的鼓舞人心蒙太奇,以及将观众纳入团体内部动态的配乐,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即使在面对灰烬般的现实时也难以抗拒,电影通过操纵观众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欣快感。外来者被描述得如此怪异和令人反感,以至于观众很难不对其产生敌意。

电影不止于此,它进一步探索了观众的罪责感。观众不仅被激发出对住户的愤怒和憎恨,还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同情心正在被剥夺。电影逐渐让愤怒成为主导情感,虚无主义的思想开始蔓延。

电影中,领导者向居民保证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们在过去一生中是“杀人犯还是牧师”。根据他们的说法,只要成为公寓楼的居民,就可以享受生存的好处。这种先例使得居民们很快发展出了一种上帝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天选之人,因为他们拥有特权。

这种特权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稳定性上:食物和水的定时供应,以及公寓所提供的安全舒适环境。然而,当一位新居民——一位在大地震发生时并未在场,但随后加入公寓社区的女性——开始质疑这个封闭群体对外界的无知时,居民们的愤怒反应暴露了他们的自满与偏见。

这引发了一个无知悖论的例子,即居民选择忽视灾难后的严酷现实以及它对外界的影响,从而高估了它的可怕程度。由于居民在危机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感到欢欣鼓舞,并认为整体情况是可以容忍的。然而,这种自满的态度使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到外界的困境和挑战。

废墟之上,人性挣扎,

灾难之下,道德抉择。

导演严泰华聚焦于灾难之后的社会景象,精心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紧张刺激的人类戏剧。

电影触及了移民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以隐晦的方式展示了韩国社会在房地产和阶级关系方面的独特现象。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挖掘,严泰华成功地让观众思考这些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管反乌托邦和阶级主题在电影界已经被多次探讨和呈现,但《混凝土乌托邦》的处理方式却相当直接和独到。它不同于《雪国列车》的混乱、《蝇王》的普遍性,也缺乏《寄生虫》的绝望情绪。相反,这部电影展示了当一群人在面临终极逆境——死亡时,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导演通过揭示集体生存本能有时会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现实情况,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末日存活挑战下公寓避难所,

探讨人性阴暗面及社会结构。


混凝土乌托邦콘크리트 유토피아(2023)

又名:水泥乌托邦(台) / 乌托邦浩劫(港) / Concrete Utopia

上映日期:2023-08-09(韩国)片长:130分钟

主演:李秉宪 朴叙俊 朴宝英 金善映 朴持厚 罗哲 金度允 南镇福 金学善 

导演:严泰华 / 

混凝土乌托邦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