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一下(有剧透,密钥延期到4月份了,可以去看一下):

1电影一开始就有字幕显示背景设定是2008年,但由于是低成本,很多不符合08年的穿帮镜头,让我一度过程中怀疑这不是18年吧?但是不时响起的BGM:刘欢唱的我和你,又再让我确认是08年。可以get 到导演想用那个社会巨变的年代背景衬托底层小人物的渺小和悲惨,但是感觉形式上做的不够,浮于表面,甚至表面功夫都没做到位。

2如果演技表达上能再克制一下会更打动人。比如让苟仁在儿子坟前不要哭,在遇到白明明的时候边打边哭。

在把毛豆送回村的时候蹲下转头哭的那个镜头剪掉(有点假)

还有毛豆砸破家里相框玻璃之后一直想找爸爸时,奶奶叹息的镜头也有点稍显做作

3摄影上确实和好电影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作为处女作以及当前这么多烂片充斥算是及格的,也能看到一些表达。对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左边是一座大厦,右边是坐在路边的两个主人公,强烈对比感,在钢筋丛林里的底层人民是多么渺小的存在。

以及一楼仰拍二楼苟仁出租屋的镜头,背靠整齐漂亮的楼房,而出租屋外表破烂不堪就像上世纪的城中村自建房。

然后我个人是很喜欢手持镜头的,这部电影里在开车进城的路上颠簸的镜头很有带入感

4一些情感上的转变挺细腻的,打动人心,主人公之一苟仁,孩子得了绝症去世,孩子去世之前治病的救命钱还被人骗走了,所以电影开始部分苟仁是麻木且不讲情面的。当毛豆奶奶提出照老相的时候(照老相其实就是照遗照,哪怕不知道这种方言性描述其实也能很快get 到),一位老人趁着身体还能动弹为自己照了最后一张相片,这种不得不自己(其实也可以猜到,毛豆的爸爸应该就是已经去世了,爷爷也去世了,只有奶奶相依为命,所以奶奶只能自己来照老相)来准备身后事的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奶奶问了问价格提出能不能便宜点,苟仁一嘴回绝,而那个时候一张照片50的价格让人心惊(不知道是不是剧组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或者说是我不了解在那种偏远乡村一张照片那个时候可能就是需要50的价格)。照片的背景布有两种,奶奶一开始高高兴兴坐在彩色背景布前,就好像死亡的压迫已然消失,结果苟仁干脆利落地把背景布换成符合遗像的白色

包括毛豆偷偷跟上车在车里放火,不停被揍被踢

毛四爷和苟仁把孩子在中间推来推去,也都表示了底层民众生活不易,只能底层互害然后变得麻木

大约是小孩子已经苦水很多却依然给了5块给残疾的女童,并用一句再真实不过的话解释了一切:她很可怜。谁不可怜呢?大约从那个时候底层互害的概念在电影里渐渐瓦解,温暖丝丝渗入,尤其后面毛六叔拿出一沓钱给孩子真的让我很痛心,唉

说太多了,情节算是细腻的,这种情节还有很多,不多说了

5说一下泪崩之处,前面都没特感动,最后实在是没绷住,因为首尾呼应的表达实在太冲击人心,一开始毛豆疯狂想离开山村寻找爸爸,所以他在后面疯狂追车,但是追不上。毛豆被动地失去爸爸,也被动地无法寻找爸爸。但是正如影片英文名:like father and son 最后我们都明白苟仁在毛豆心里已经是如爸爸一般的存在,明明拨浪鼓已经握在手上,但是此时此刻他却还要再次面临被动地失去“爸爸”。苟仁也同样两次失去了孩子,一次是眼看着孩子在自己怀里一天一天死去,第二次是不得不主动离开,从悲伤愤怒到悲伤无奈,真的让人很难不落泪。这前后两次追车明明是不一样的,明明是改变了什么的,却终究什么也没改变。直到最后没喊出的爸爸用叫卖声取代,但是谁不知道,那其实就是一声又一声的爸爸呢?那一瞬间,绝望,同情,痛苦,不舍通通砸向了作为观众的我

6黑色幽默,现实主义

能看到剧情里的荒诞讽刺的,我个人觉得可以多来点(可能也是审核所限来不了太多?)

比如毛豆六叔的工地宣传语写得是“魔都建设”“给你一个5星级的家”结果里面全是业主白底黑字的维权横幅,更有夹在中间更底层的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的存在。还有到神木县之前公路上的宣传语“积极建设家园……”更是讽刺

还有明明所有大人都知道毛豆爸爸去世,却依然选择哄骗毛豆,奶奶说“等爸爸回来了会给他买一堆炮仗让其他小孩嫉妒”毛六叔说“他爸爸在上海工地挣大钱”苟仁说“暑假带他去上海找爸爸”真的很讽刺,就好像底层小孩子的快乐只能来源于虚假的泡沫,就像那场烟花一样,美丽只有一瞬。那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小孩子的快乐,又是什么让不快乐的大人编织一个又一个谎言?是什么?为什么?要不是结尾那几个带着徽章的官方人物的出现,这电影是不是会过不了审?


拨浪鼓咚咚响(2020)

又名:Like Father And Son / The Rattle Drum

上映日期:2020-07-28(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97分钟

主演:惠王军 白泽泽 

导演:白志强 / 

拨浪鼓咚咚响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