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9

我是古巴:Cuba


"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我是退潮后礁石上千万干涸的泡沫。

我是古巴,我是甘蔗,我是那连同家园一起燃烧的大片甘蔗。

我是古巴,我是姑娘,我爱上了卖水果的小伙子,他开朗又善良,他每天欢快的歌唱,可我是妓女。

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我是古巴,我是音乐,一点点丰收的喜悦就值得我纵情歌唱,可谁又能听见我的悲伤?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我是古巴,我是革命!我是掠夺者打不死的墙!

我是古巴,我是解放。。。。。。

"

知道这部电影、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感觉很厉害的学长在朋友圈的转发,配文是豆瓣上这部电影的简介。没什么文学修养、只有充沛的感受能力的我觉得这写得很有诗意。

影片年份久远,画面当然是黑白的。开场有一个镜头是包裹着海岛的、涌动的海浪。因为读过前面摘录的简介,我想,在这样一个灰度的世界里,我们其实没办法确定那海浪究竟是什么颜色的,清澈的浅蓝色?深邃的湛蓝色?还是血的鲜红色?

观影前做的功课还包括略读了豆瓣上的短评,我看到的大多数评论都对影片的镜头语言,特别是长镜头大加赞赏。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有镜头畸变的感觉,镜头再运动起来就更看得晕乎乎的,包括稳定器效果不佳的长镜头,真的很摇晃,我还是更喜欢技术发达一点以后的、丝滑平稳的运镜感觉w

但本片镜头的运动确实很经典也很神奇x 经典的比如两个白人给贝蒂点烟,镜头从(大概是)中景推近到火柴香烟的特写,再拉回中景,让我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神奇的比如甘蔗老农发起狂来砍甘蔗时,镜头好像绑在他挥舞着的刀上,剧烈地来回摇晃,画面在老农的脸、甘蔗地和天空之间来回快速切换,这种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生理感觉能“激活”心理感受,将老农的那份忿恨和疯狂具身地传递给观众。贝蒂在甘蔗筒屏风中间狂舞的那一段也有类似的效果。

我觉得视觉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出现的、倾斜的、对角线的构图。我个人感觉,这样的构图能拓宽、延展所拍摄画面的空间感。因为老电影画幅的宽高比与现在电影的比起来要小,能呈现的空间范围有限,不像《沙丘》中,能很容易地用宽荧幕镜头营造出广袤的空间感。倾斜对角线式的构图,再加上特殊的拍摄角度(俯拍、仰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电影的宽高比对空间表现能力的限制。比如影片快到结尾,革命军(?)背着枪前进的镜头,斜对角线构图+仰拍,就非常有气势、压迫感。

其实比起视觉来说,我对本片对声音的运用更加感兴趣。印象最深的还是甘蔗农的那个故事。土地主来之前,两代人砍伐甘蔗的声音叮叮当当、此起彼伏、富有节奏、宛如乐曲;土地主走之后,悲愤发狂的父亲失了理智,他胡乱砍伐的声音杂乱不均,完全成了噪声。前后两种声音对比明显,从听觉上也能传递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这种“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性也非常能激发荧幕前观者的共情、达到影片的政治意图。

此外,本片的声音还非常真切地模拟了片中人物的生理感觉,其实也就是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如试图去狙击独裁政权刽子手的革命青年,在他上楼乃至不断瞄准的过程中,偶尔出现的声音的消失,就是模拟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什么都听不见了的状态。狙击本就是一个需要极致的冷静的活动,可在这种声音的“留白”里,他的耳边却又会偶尔响起、不受控制地响起他在楼下听到的那首关于背叛的歌,我们知道,这是一次他擅自决定、违背同志们观点的行动,这种极度纠结、紧张的感受再无需多的bgm来渲染了。

旁白里古巴自述的诗句真的挺美的,但是也很沉痛。


我是古巴Я - Куба(1964)

又名:I Am Cuba / Soy Cuba

上映日期:1964-08(苏联)片长:141分钟

主演:塞吉欧·柯瑞里 Salvador Wood José Gallardo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 编剧:Enrique Pineda Barnet/Yevgeni Yevtushenko

我是古巴的影评

兰可人
兰可人 • 6.3
ZXL
ZXL • 瞎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