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怒不可遏和一头雾水的观众纷纷逃离了电影院,这一天上映了一部稀奇古怪的科幻片,没人看懂它在拍什么,同样不明所以的还有众影评人和从业者,他们讥讽这是一部玩弄观众的愚蠢之作,全片充斥着无意义的内容,最后商业上的结局是该片幸运的依靠着抽大麻嗨过头的嬉皮士的热捧挽救了票房。

真的如此吗?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影史最伟大的科幻电影,库布里克封神之作,它的意义不亚于1902年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在本片上映五十年后的今天,对于该片的解读已不计其数,涉及学科层面之广亦难以一一细数,以下仅仅是个人的管见之感。

对于生活中21世纪的我们而言,这部上映于1968年的电影自然是一部极老的电影,但在整个电影史的时间轴上,电影已经走过了七十几个年头,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流水线的制作模式基本形成,科幻片作为商业类型片的重要一环而立于电影之林,但在哪个特效技术尚不成熟,主要依赖特殊摄影去达成所需效果的年代,科幻片往往和b级片划等,题材上也很多是类似于三十年代以金刚为首的特摄怪兽片,或是更早的科学怪人系列,甚至在稍晚些的1954年,大洋彼岸的日本也借着怪兽电影的热潮,圆谷英二导演拍摄了大名作《哥斯拉》,怪兽电影本身在题材和内容上只是纯粹追求视觉的感官刺激,要知道现代人看来假的不能再假的皮套,在当时足以将观众吓的跑出电影院。

而与怪兽相对应的大热科幻题材自然是非外星人莫属,自1946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事件起,外星人热潮从此再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美苏冷战的愈发激烈,甚至出现了不少服务于政治的科幻电影,而在阿波罗11号登月前几年,美国官方找上的人正是库布里克,库布里克也找到了一个超级大佬阿瑟克拉克,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他们开始构思这个无与伦比的剧本,电影《2001太空漫游》正是诞生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大环境。

进入正片,2001太空漫游的结构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人猿星球”“登月探秘”“9000叛变”“星孩诞生”,而将电影的线索串联的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

“人猿星球”是将远古时代和星际时代过程的快捷概括——使用工具。天降石碑,人猿学会了使用工具,升空的骨棒划破天空,以一个巧妙的蒙太奇转到了星空,化成了宇宙飞船。
人类的文明被高度压缩到了这一个镜头里。

”月球探秘”实际上大量篇幅用来描绘宇航的日常生活,这一点于本片的基调不无关系,本片最直观的观感是什么?——克制,不让情感有丝毫泄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使这个宏大的叙事格局崩塌,人类自我中心化,而无法以人类群体的主观视角去做一个客观讨论,所以无论是片头的黑屏还是大量的航天生活以及飞船行驶,都是为这么一个大主题服务,不至于使其不伦不类,虽然牺牲了观众的耐心和观看欲望,但在主题铺陈上它是完美的。
而这时起电影强大的美术能力一览无余,色彩上,蓝白科技感,红色隐喻着神秘和危险,明暗的对比,史诗般的分镜又一次定格下了人类历史的转折口——人类第二次见到了石碑,这一次发现了什么?

十几个月后,人类再次派出五名宇航员(其中三名是科学家处于休眠状态)和一台最优秀性能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9000,这一节的主题比较好理解——人与计算机的利害关系。人工智能哈尔出现了错误,招致大卫和同伴的怀疑,并密谋将哈尔关机,哈尔为求自保设计将大卫的同伴丟离了太空舱,并通过撞击事故切断了休眠的三位科学家的生存装置,最后大卫冒着巨大风险强行切断了哈尔的系统,其中关于三位科学家和哈尔之死的镜头颇为引人深思,科学家之死镜头中用数据化的线路表达,而哈尔“临死”前则是苦苦哀求,甚至唱起了歌(世界上第一首由计算机演奏的歌曲),用一极其“人”化的方式“死”去,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而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少见的由人类充当理性一方,而人工智能无比感性,而一封事先预存的信息指明了黑色石柱与外星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的部分“星孩诞生”是全片最奇幻的部分,大卫抵达木星,再一次遇见石碑,大卫开启了星际漫游,在五光十色的隧道里穿梭,极其意识流的表达方式,大卫进入了一个人文风格的小屋,快速的老去,然后变成了胎儿永远漂流了星际中,这便是星孩。

电影最后的部分由于库布里克从不解释自己电影的用意所以已是未解之谜,但可以猜测这是人类命运的缩影,其中的内核难以用文字概括,震撼之余又有一种文明的始与终萦绕心头。

2001太空漫游用它绝对客观的镜头语音和克制的叙事方式吟唱了一首人类命运之诗,已然触及到了艺术主题领域的天花板,后来者很难也无必要去再碰一次,所以2001太空漫游独一无二但无需复制。

但还是有人试图拍一部个人化的2001太空漫游,在上文提到的日本,外星人文化的波澜在六十年代也结出了佳果——依然是圆谷英二的作品《奥特Q》,同样这类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人几十年之久,而对太空漫游和奥特曼系列最佳致敬之人正是日本动画导演庵野秀明,用他的《eva》致敬着这两部科幻史上的不朽名作,同样的宗教隐喻,同样的意识流,庵野秀明用一个绝对个人化的少年故事去与人类文明的走向进行解读,如果说库布里克为人类提了一个不解的难题,那庵野秀明就用一个最日本的方式给出解答——“人类补完”,人与人之间的心之壁便是这个群体的致命伤。好吧,这很日本。

但习惯了理性的西方世界自然不会认可这种答卷,只是历史有趣的同调性让我有些着迷于这些家伙各种各样的理解。

虽然电影难懂,但导演并不会为此放弃他的艺术和格局,艺术不需要迁就任何人或者任何一个群体,人类的宿命之谜很伟大,并不会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担心柴米油盐而显得无关紧要。

总要有人去仰望星空,总要有人去予人翅膀。

(关于该片的更多细节可以通过阿瑟克拉克的原著配合,后续也会发书评。)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又名:2001:星际漫游 / 2001:太空奥德赛

上映日期:1968-04-02(华盛顿首映) / 1968-05-12(英国)片长:149分钟

主演:凯尔·杜拉 加里·洛克伍德 威廉姆·西尔维斯特 丹尼尔·里希特 雷纳德·洛塞特 罗伯特·比提 肖恩·沙利文 艾德·毕肖普 格伦·贝克 艾伦·吉福德 安·吉利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 编剧:亚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2001太空漫游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