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1-01

鱿鱼和鲸:上梁不正下梁歪

影片一开头是一家人打球的场景,父亲和哥哥一组,母亲和弟弟一组,这其实也是暗示了之后父母产生矛盾时孩子的偏向。父亲和哥哥对于母亲打球毫不留情,多次惹母亲生气,其实就是过去父亲一直对待母亲的方式。
哥哥读书会询问父亲的意见,母亲在父亲批评了哥哥本要读的书之后对他说你应该自己读一遍再评论,这让我想到一句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出现的话——“阅读之前,没有真相”,每个人的观念和出发点不同,对于一本书的评论可能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来,母亲说的话对于孩子三观的塑造确实更有力,父亲则显得比较自我和激进——这在他看来可能是对的,但他的方式过于自我,很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另一个自己,而母亲则很明显想要培养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但哥哥直接听取了父亲的建议而忽视了母亲的。其实这部影片里很多场合里,父亲和母亲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哥哥都是听取父亲的。从一个方面看,哥哥确实比较像父亲,或者说他表面上比较偏向父亲,更听父亲的话,也可能是父亲负面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母亲。
兄弟俩种种怪异的行为纵然有自己的因素,但是影响孩子的成长最深的因素还是家庭。首先夫妇俩都是作家,作家需要创作当然需要发散思维,也就是说有时候作家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而很多为艺术献身的例子有时候是很难用道德甚至法律去评判的。父亲一再对哥哥说自己以前不应该因为自己有了家室就拒绝一切诱惑。除了这些直接由自己说出的,父亲平常对家庭关心太少,比较自我,以至于最后他说自己都会为孩子做汉堡包了,这么一点小事他竟然都觉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父亲平常口头脏话也过多,虽说不能光靠脏话评判一个人的全部,但从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抢停车位——也是一种隐喻,暗指伴侣有了外遇——打球激进、和自己儿子打球都斤斤计较、输球就破口大骂等方面,可以看出父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死要面子、自尊心太强。虽然母亲之前没有告诉孩子自己出轨的事,但是这种行为持续多年也越来越使她对这个家表示出不满意的部分,比如说对家庭付出不够专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够关心,所以孩子只是在之后才知道事实,但应该在很久之前就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来自母亲的负面影响。还是要说一句,相比于父亲,母亲在说出自己出轨真相之前对他们的负面影响确实要小得。孩子对于母亲的要求要更加严格是因为之前母亲给他们的印象比父亲要好得多,才会造成事情败露之后他们对母亲太过失望——毕竟父亲的差劲他们以前就是知道的和习以为常的,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新鲜。父母的种种不良习性和频繁的争吵直接严重影响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和身心,他们都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很容易在思想深处培养出错误扭曲的观念。还好这部影片的基调并没有那么沉重,他们表现出的还只是有些怪异,并不足够上升到伦理或法律的高度,只需要老师和家人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使困扰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或释放,是很容易再回到正轨的——影片也确实这么做了。
哥哥很关心猫,他对猫的态度改变也是一条线,一开始父母要分居哥哥显得更加冷静理智——似乎到了漠不关心的程度,只是关心怎么上学和猫。从一个侧面来看,猫也是哥哥心灵的一个映射。开始哥哥要带走猫弟弟不让,那时候兄弟俩有点不和,最后父亲强行要带兄弟俩走,哥哥为了让弟弟可以自由选择而主动跟随父亲,走之前弟弟主动把让给了哥哥,但猫却跑出了家门。可以理解为哥哥虽然表面上是跟父亲走了,但心灵上却不这么希望。父亲为了抓住猫和哥哥在车底的对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背景音乐都因为那几秒变了,并且在一部80分钟的电影里给一个对视长达几秒钟的特写镜头未免也太明显。既然确定了是有特殊含义的,就看每个哈姆雷特是怎么理解的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和话语——“我抓住它了”——都有点几近于怄气、逞强,但猫还是跑了,不仅是他抓不住猫,更是猫不想让他抓住。而为什么车底下对视的是父亲和哥哥,哥哥更关心猫不仅因为他喜欢猫而且还因为他就像猫,他在乎猫是因为他在乎他自己,他可能觉得和一个和自己类似的生物相处时觉得安全、不孤独。不光是在电影里,就算是在真实生活中这条定律也是符合的,很多人养的宠物多多少少和自己都有一些相似,这是出于人的一种群居心理,从和自己一样的人群或生物相处时感到自己被接纳和陪伴,汲取安慰和认可。从之后的剧情看,他对父亲的态度的转变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
似乎有很多男孩子或男人有恋母的倾向,在这部影片中哥哥似乎就有这种倾向。哥哥对于母亲婚外情的愤怒与其说是由于母亲对父亲的背叛,不如说是母亲对于他自己的背叛。他一开始对于母亲的背叛相当气愤,但之后他因为作弊被要求看心理医生,医生让他说自己好的回忆,他说的是关于小时候和母亲相处的美好回忆,但当心理医生问到其他人在哪里时他却没注意。他跟父亲同一阵线不是因为他跟父亲关系更好,而恰恰相反,他跟母亲的关系一度要更亲密,母亲在他心里的地位要比父亲重要得多,他依赖母亲,觉得母亲是他的同伴也是他的港湾。他其实是把他的身份和父亲的身份有点同化,他觉得他和父亲的角色是一样的,他替父亲抱不平的时候其实就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只是一直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或者说,在随着他慢慢成长的过程,他对自己掩埋了曾经美好的回忆和真相,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让自己少收到一点伤害。最后一个镜头是他迫不及待的去看曾经害怕看到的章鱼与鲸的争斗,这其实有多层含义,很多人只想到父母分居这一层,当然这确实也映射了父母闹离婚这件事对于孩子负面影响之大,孩子最后终于能面对父母关系的现状。他曾经非常害怕的场面,只敢从母亲的描述里得知,现在看却也不过如此,也许越是不敢面对越是害怕,直到他认清了事实才觉得也不过如此。此外,这一行为有点将他以前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保护真正脱离出来的意味,16岁的他也真正开始成长了。
有很多细节处理得很好,比如说弟弟在父亲出去的时候离家出走之前对着镜子说“Frank,住手”的时候,背景声除了音乐还有警车汽笛声,不仅显出场景的嘈杂,表现出人物心理状态的不安定感,也正预示弟弟将要做一件需要被“警告”的事,这种细节设置得非常精致,值得反复琢磨。
最后父亲被送上救护车时想跟母亲说一点他自认为甜蜜的悄悄话,但是母亲觉得是在骂她,这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成分。个人认为这个情节很有趣,他们婚后大部分相处可能就是这样,沟通不良,经常会错意,日复一日,误会和积怨都来越深,父亲认为自己一直在补救,但母亲却认为他所谓的“补救”太过微不足道实在可笑。事实上,父亲确实太过自我,有时候有点大男子主义,绝对不是个好楷模,母亲在教育方面要好很多,但外遇确实太多,不管是不是真的想要离开父亲,她也应该考虑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在面对学校对两兄弟的告状时,父母互相推卸责任,这个场景也很有意思,确实现实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父母连自己都没成人就已经开始教育孩子,他们怎样保证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恰当的。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陷,但在成长时期,对于一个人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他的家庭,父母无心的举动可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负面影响,毕竟孩子还是孩子,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很容易涂上美丽的文字和画面,也很容易成了一张废纸。那个阶段至关重要,父母们纵然有诸多苦衷,然而还是多加注意的好。
我最喜欢的是哥哥说自己借别人的曲子作弊的场景,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说谎是自己写的,他的态度非常理直气壮,也没有觉得自己错,轻描淡写的说觉得自己能写出来。哥哥这个形象也许没有弟弟怪异,但这时候青少年特有的气质被哥哥演绎得很好。他的理由非常不合理并且不合逻辑,但是从一个叛逆、风流、阴郁、焦躁的青少年嘴里说出来似乎就不能令人过多指责他,一是他的态度太过理所当然,仿佛这就是个公认的事实,如果你有异议那肯定是你有问题,二是他似乎显得很潇洒,说他撒谎他就承认,一点都不在乎这些事,他确实承认了自己犯过的错,而且太轻易,态度也是非常轻描淡写,似乎这件事根本不值得再继续被讨论,你没办法过多指责他。
最后我认为是开放性结局,虽然背景音乐是很欢快的,第一遍看也觉得之后的故事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再看一遍的时候却从中觉出很多不确定性。弟弟很明显是依赖妈妈——也确实是这个年纪,但似乎有点开始向父亲靠近,哥哥明显开始想要亲近母亲而远离父亲,父亲开始学会挽回,母亲的态度变化不大,只是更加诚实,仔细想一下这家四口的关系状况其实还是非常不明朗,似乎都想要家庭和睦,但每个人又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谁又不想要一个美满的家庭呢,能够皆大欢喜是最好,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发生的事不能当它没发生,有些事也不能说过去就能完全过去的,有时候走错一步也就不能重来了。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

又名:亲情难舍(台) / 亲情难了 / 爱·对抗

上映日期:2005-01-24(圣丹斯电影节) / 2005-12-16(美国)片长:81分钟

主演:欧文·克莱恩 杰夫·丹尼尔斯 劳拉·琳妮 杰西·艾森伯格 威廉·鲍德温 大卫·本杰 安娜·帕奎因 Molly Barton Bo Berkman Matthew Kaplan Simon Kaplan Matthew Kirsch Daniella Markowicz 伊丽莎白·梅里威瑟 Ben Schrank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 编剧:Noah Baumbach

鱿鱼和鲸的影评

鲤
鲤 • hey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