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有让分析这部电影,于是写了一点,若不专业,敬请见谅~

一、单纯强调“舆论导向”是不可取的,大众传媒具有“安全阀”作用,通过释放情绪和社会话语的多元化表达,来缓解矛盾,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社会的稳定。

当今时代,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给予了人们较之以往而言,很大的言论自由。已经沉默成为了习惯的中国民众,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表现得些许错愕,错愕之后就是雀跃的狂欢。这种狂欢隐隐造成一种不受掌控的局面,于是政府会要求各媒体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魔弹论理论体系中,群众对于媒介力量存在的畏惧心理,本身就是大众传媒的信仰体系的一部分。放在中国环境下来说,历史曾有的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好能够说明并确认中国人民对于媒介有着一种巨大恐惧,因此对于当下总是处在一种情绪暴动状态中的网民来说,产生媒介怀疑论并是不一种偶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单纯强调“舆论导向”是不可取,因为受众往往带有逆反的心理去理解信息,从而混淆真相。

在《摇尾狗》中,修补小组想要分散社会大众的注意力,首先做的是散布B-3轰炸机和阿尔巴尼亚局势的谣言,然后再以官方的正式身份矢口否认。大众媒体出于习惯性的揣测,自然会紧追不舍,于是修补小组在看似尴尬的局面下成功铸造了他们想要的舆论环境。

群众有话想说,需要自己的意见被传达,被重视。大众传媒具有的“安全阀”作用,正是通过释放情绪和社会话语的多元化表达,来缓解社会矛盾。当舒曼的故事把人们的情感挑动到一个制高点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修补小组趁着夜色到街头,把各种旧鞋挂到树上,并带动小男孩去告诉大家。实际上这就是在为情绪表达找寻一种出口,人们释放情绪有两种情况,一是归于平静,二是释放出的情绪得到了回应,情绪发出者找到彼此形成了一个共鸣的团体,于是这种情绪会被放大。最后如他们所想的,扔旧鞋不但扩大了社会大众对于舒曼的关后注,并且极大刺激了他们的保护欲。人们以为他们是在为被忽略的弱者说话,是在维护美国梦,是在坚持美国公民的责任,世界以为这是美国人民的呼喊,是社会矛盾的缓冲,这个范围极广的,影响力巨大的电影秀,让他们丝毫不能察觉其实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骗局。

二、大众媒介中的社会地位赋予,实际上是一种干涉左右群众观念及行为的手段。

20世纪20-40年代的魔弹论说,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而1997年拍摄的《摇尾狗》实际上就是对早先魔弹论的一种夸大性阐述。舒曼这个“美国英雄”式人物源起于“鞋子”这一概念,修补小组根据音韵规律找到了舒曼这个名字,这个“英雄”先有了一个易于大众接受的朴素名字,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身份。群众以为的,深受感动的,为之呼唤的战争英雄,与真相里那个神经错落,试图侵犯妇女而被猎枪打死的囚徒一对比,让大众传播的魔弹论再一次给予了观众巨大的恐惧感。在这样一个强权可以改变一切环境的世界里面,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我想这是导演刻意夸大而试图得到的效果,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被媒介左右而不自知。反观舒曼形象竖立的整个过程,从对他英雄式人物的定位,到old shoe的流行,到大众媒体中的有意扩散,修补小组用一个带有美国梦色彩的情感外壳包裹住了一切假象而成功让人们照单全收。

摇尾狗Wag the Dog(1997)

又名:摇摆狗 / 桃色风云:摇摆狗 / 作大英雄

上映日期:1997-12-17片长:97分钟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罗伯特·德尼罗 安妮·海切 丹尼斯·利瑞 威利·纳尔逊 安德列·马丁 克斯汀·邓斯特 威廉姆·H·梅西 约翰·迈克尔·辛吉斯 苏西·帕尔克森 伍迪·哈里森 Michael Belson 苏珊·克莱尔 Jason Cottle 大卫·科恩查内 

导演:巴瑞·莱文森 / 编剧:Hilary Henkin/大卫·马梅 David Mamet/Larry Beinhart

摇尾狗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