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具一格的画外音。影片充分运用画外音作为复述小说原文的主要手段,但是,不是用于解说事件,不是内心独白,而是原汁原汤般复述原文,如同从来石场直接带来完整的大理石不是主人公道忆往事,而是以中性语调读出日记片段不是把牧师通过回忆记述下来的谈话改写为对话,而是竭力抹杀小说原有的对话的节奏与平衡,并且让它们埋没在刻意追求的四平八稳的念白中,从而营造出几分超验感。
二、刻意追求文学性。在原小说中,生动、质感、具体和鲜明的视觉性素材俯拾皆是,譬如,小说中段文字:“刚才猎获的三四只野兔堆在筐子底,灰色的兔毛和血糊糊的泥土黏在起,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他把狩猎袋挂在墙上,当他跟我搭话时,我隔着小筐子上的孔眼,看到在竖起的这堆毛中有一个湿糊糊的眼珠盯着我,仿佛挺温和。”影片则反其道而行之:舍形象性强的描述,取“文学味”浓的语言,影片的具体形象性还不及小说。文字诉诸思想的力量肯定超过图像。
三、淡化表演。影片不要求演员表演一段台词,甚至无需演员体验台词的内涵,而仅仅要求照本宣科。这种处理不仅悖逆戏剧表演轨范,也抵触各种心理表达常规。譬如,仅仅利用光影的闪烁,呈现女主人公尚达尔在忏悔室中的朦胧面容,不见通常的表演,不见演员面部对情境的瞬间反应,而是存在常态,是内心冲突造成的痛苦的凝聚形式。如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升华为意识的符号。
四、移动镜头全付阙如。移动铺头,作为司空见惯的电影手段之,可以让观众接近被摄对象,成为事件的积极参与者,与人物认同。影片剔除了移动镜头,也就减少了引诱观众认同的因素强化了冷静思家的空间。与人物认同。影片剔除了移动五纯化空间。环境被压编为有限元素构皮的景象。简藏的小胜。冷寂的街道和清净的教堂,是影片的主要空间,甚至伯爵府邸也仅限室内面。餐片摒弃芜杂和华丽,为潜入人的灵魂,营造了宁静的空间。
六、影音分立,或日影音平行。影片突破了影像与声音不应重复选用的常规,影片最动人的时刻恰恰是语言与影像描述同一件事的段落。在影片中,“声音的表述不是用来填充由影像表现的事件,它是对事件的渲染和扩展,犹如提琴的共鸣箱强化琴弦发出的颤音”(巴赞语)。如果仅从影像的可见内容里寻找动人心魄的美,大概是徒劳的。这部影片的审美独特性在于从影像出发,与声音对应,影像与文句的关系逐渐发展,直到文字最终比影像的作用更突出。影片结尾,影像从银幕上消失,白色银幕上出现了黑色的十字架一留在银幕上的唯一可见的语言符号。安德烈.巴赞为此兴奋欢呼:“我们通过这一无可辩驳的美学实例体验到了一种绝妙的纯电影的杰---在这里,空荡的、没有画面的、完全让位于文学的银幕标志着电影现实主义的脚--.随着《乡村牧师日记》的问世,电影改编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法国电影理论家莱皮埃说: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部影片” 。
——崔君衍《乡村牧师日记——文学改编的电影化探索》

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1951)

又名: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上映日期:1951-02-07片长:115分钟

主演:克罗德·莱杜 Jean Riveyre Adrien Borel 瑞秋·贝伦特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 编剧:Robert Bresson

乡村牧师日记的影评

Augers
Augers • 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