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西西在她的《我的乔治亚》一书中,讲述她制作娃娃屋的种种细节,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不太了解手办,更对娃娃屋没有如今浓厚的兴趣,但还是因为她,去了台北的袖珍博物馆,手账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印章,并没有记录感想,实在有些可惜,如今台湾也去不得,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再郑重地去看看。

西西介绍的是18世纪英国的历史,而英剧《微缩屋工匠》说的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

17世纪是欧洲的过渡时代,资本主义萌芽、海上贸易,思想动荡……导演想要表现的这些在短短三集的剧情中垮掉了,但单拿出部分细节还是很吸引我的。

首先,选角赢了,女主太好看了。看完《后翼弃兵》发现女主的这部戏才来看的,果然气质这个东西不可比拟,她一出场就留住了观众。

其次,色彩、场景、画面很美。17世纪,荷兰最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潮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诞生了伦勃朗这样的画家,看剧的过程中,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精美的油画,三角立体光、明与暗的承接,既让画面像动态的艺术品,也让背后的故事端庄陈厚地从光影中浮出水面(当然故事没讲好这个就不提了)。

第三,娃娃屋的切入点很吸引我。片名叫《微缩屋工匠》也有译成《娃娃屋》,开头的画面是制作娃娃屋的工作台,在不看简介直接看剧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误解成是个讲娃娃屋制作的片子,然而整部剧跟制作娃娃屋完全没关系,还把娃娃屋拍得很恐怖。

第四,服装真是精美。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崇尚高度华丽的年代,服饰都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体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女主的气质,每一件衣服都好好看啊。

第五,悬疑感,虽然它高开低走了。不得不说,第一集看完没有犹豫就点开了第二集,女主嫁到男主家诡异的气氛,家里姐姐和仆人刻意回避的神态,娃娃屋配件莫名其妙的隐喻都大大地吊起了我的胃口,然而最后这悬疑感就像你去坐过山车,已经缓慢开到了最高点,正当你期待刺激到来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告知设备故障,只能缓缓开回起点时候的心情一样,失望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