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1-13

苏东坡:丹青难写是精神

这部戏的可观性和历史性都不是很高。但作为中国大陆仅有的几部反映北宋末年政局的电视剧,还是要给一点情怀分的。
但以我的猜测,就这部戏而言,懂历史的多半看不下去,不懂历史的多半看不懂。
我目前只看了前20集。涉及到文学的部分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包括欧阳修在嘉佑二年知贡举的时候贬抑太学体,苏轼礼部试时写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还有任职凤翔期间做《喜雨亭记》,这些桥段基本都是根据史实进行的较为真实的戏剧创作。这部作品中甚至还有王安石在新法期间作《元日》的小情节,算是个小惊喜。但是本剧一开始就让苏轼苏辙章惇和一帮太学生对对联,这个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我差点就因为这个情节把这部戏弃掉了。。。。。。
虽然这部剧的历史硬伤很多(比如剧中王安石外任之地居然是鄞州,陈希亮直接变成了武将等等),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与史书不同,过于强求贴合历史反而是苛求。故而我决定以看“戏说”的态度继续往下看,但是看到20集又有些看不下去了。。。。。。在王安石变法这一部分中,本戏为了突出苏轼,对配角的刻画多有不到位之处,这就显得剧中人物的行为都有些解释不通。比如皇帝为什么要变法,为什么要用王安石,新法的内容是什么,王安石为什么固执坚持变法,朝中大臣为什么反对变法,苏轼当时在朝中的立场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真正说清楚。但是这些对于解释苏轼在朝局的起落和对新法的言行都是很重要的。不明白这些事情,看戏的人是难以真正明白苏轼当时的所作所为和处境的。所以我说,这部戏到王安石熙宁变法为止,不懂历史的人很难真正看明白,懂历史的人往往因为其中硬伤太多又看不下去,比如本人。
不过看到现在也有些许亮点。仁宗皇帝,欧阳修刻画的都很不错。王珪,吕惠卿,范镇算是比较特色鲜明的。至于王安石,锐气有之,但诠释的微微不够坦荡,让人有些遗憾。从剧中亦可以看出编剧对王安石的偏爱,编剧不仅借韩维、范镇、司马光多次为王安石正名,甚至还在剧中穿插讲了他的几个小故事;虽然如此,这个人物还是没有完全立起来。司马牛到目前为止只有立场,少有性格,更没有立起来。。。。。。
言多则限于篇幅,言少则不足观苏轼全貌;言深恐曲高和寡,言浅则不足道其命,更无法解其文章。可以说本剧就是在这种矛盾的纠缠下完成的。
熙宁变法之难拍,难在褒贬之意。无论如何,还是当赞本剧开拓之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