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8-08

双重人格:笔记

这个电影涵盖了各种现代主义的话题。看过,还是…比较让我失望的。我能理解影片想要刻意夸大这种枯燥,集权社会和渺小的个人,生活好像只和我过不去…但结果是这些更像是一个存在社会交往问题的人无穷无尽的顾影自怜和自怨自艾。而这些内容已经被文艺作品大量地展示,在生活中也大量地体验过了。
是的,我知道就是这样的,然后呢?
里面的一些设计还是太过老旧,比如对女主一见钟情啊这些,既然不是个套路电影,我显然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套路情节。对于个人所谓spacial的探讨也比较平庸。
说一些我喜欢的地方,男主对于自身的形容“我不是真实的,我是木头人,我是匹诺曹,仿佛你的手可以直接穿过我”,这一段很简洁也很有力。后来女主问男主是否理解这一切,男主说不。我太喜欢这个情节了。当别人明明确确地说出你的感受,又摆出一副他知道你肯定不会理解的样子时。你要怎么证明其实你的感受也是这样的?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仅限于此?你不能证明,别人也不会相信。你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表达让自己看起来特别。
男主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他可以通过说这些我不特别的特殊表达来证明自己的特别。而这其中本身就是特别和不特别的冲突。
男主最后通过成为那个特别的人,不再做自己,而变得特别。说起来可能又值得伤感?但谁与谁又有那么大不同呢。想到《千钧一发》的设定
开头自杀的人曾经是和男主一样的行为。母亲认不出电视里谁是他。他跟踪另一个自己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等车,然后那个人扭脸看他。女主的画,里面一个人照镜子在里面只看见头发。母亲的葬礼,躺在墓地里。还有各种自己和自己之间的互动。女主说她想看望远镜时完全不在意男主偷窥她的样子。
这个电影融合了大量我喜欢的元素,超现实的自我的审视,各种现代主义的话题(集权,官僚体制,湮没个人,妈妈死了看起来很像局外人),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自我伤害…不过还是缺乏张力了
最后的结局bug比较大。我一直以为是男主通过自杀,来杀死对方,从而把自己的“不存在”的人生赋予那个“特别的人”,让那个人变成不存在的。没想到是男主抢夺了“特别的人”的人生——这就有点儿胡闹了。之前演的是男主想成为对方却成不了对方,按理来说之后应该也是这样的。可是男主因为一些触发机制,比如说母亲的死之类的,就能够扮演那个“特别的人”,这就成了一个行为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结果的事情了。这和电影的荒诞路线是相悖的。
其实不管是我的理解还是电影的表达都有问题。就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机制到底是什么。难道不应该一个人死另一个人也死吗?
况且如果机制是可以推理的,那么荒诞呢?凭什么只有这一个机制是可以推理的呢?
这种所谓心心相印的“你的孤独只有我能懂”我真是要看吐了orzzz,求求你咱们讲点儿别的吧……
然后电影做的很漂亮,特别是看介绍短片的时候里面的制作人说“影片里没有天空,或许这些建筑都无比的高看不见天空”。在对集权社会的渲染还是很漂亮的。对光的使用。电视上的科幻电影,日本歌曲。
导演说,这个电影就像50年代的人幻想的未来社会(说的好棒!)。有些陈旧有些不真实。
另外导演居然觉得这是个喜剧,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喜剧色彩啊…难道不应该是日常的悲哀和厚重吗?不过看到自己之后晕了的那个情节确实能减轻一些压抑感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时间太长了。如果只有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会更好。

PS.为什么男主要在脸上划一个大口子?是为了唤醒另一个人吗?
P.S.S.我觉得是两个人

双重人格The Double(2013)

又名:盗面专师(港) / 盗贴人生(台)

上映日期:2013-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4-04-04(英国)片长:93分钟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莎莉·霍金斯 克里斯·奥多德 克雷格·罗伯兹 诺亚·泰勒 嘉玛·陈 华莱士·肖恩 帕迪·康斯戴恩 凯西·莫拉蒂 詹姆斯·福克斯 拉德·舍博德兹加 亚丝明·佩奇 娜塔莉·考克斯 克里斯多夫·莫利斯 

导演:理查德·艾欧阿德 / 编剧:理查德·艾欧阿德 Richard Ayoade/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Avi Korine

双重人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