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是哲学,电影应该是视觉先行的,所以我不喜欢这样类型的影片。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cinemotions.com/data/films/0146/73/1/affiche_Intrus_2004_1.jpg

老实说,我不喜欢这种所谓个体体验的电影,今天还在《DVD银幕内外》群里谈论电影拍给谁看的问题。电影,顾名思义首先是影像的艺术,《心之潜蚀》却反其道而行之,导演跟拍老水手路易斯追寻往昔情欠的过程,所谓心路的历程在散漫的生活场景里展现,一句话,昏昏欲睡。
正如上海的新生代的影评人完美的圈圈所言:“在当代制作如此一部电影,意义不大,不推荐观看,除非是考验自己的耐心”
心路历程,不是靠银幕上的绝对时间来证明漫长的,在这部影片里,许多繁琐的镜头表现路易斯的茫然的状态,其实没有必要,在当代社会能有这样耐心的观众是不太多的。
西方当代电影对于非法移民、器官交易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涉及表现着对于弱势的关注,可是,作为影像本身而言视觉的震撼会更加打动观众。导演说:“我的电影并不是那么知识分子化,而且《心之潜蚀》就像一艘漂在大海上的船一样,那就是我想拍的。” 这种晃悠是不合时宜的。法国哲学家Jean-Luc Nancy的本子其实是阻止了电影的视觉化,就像我认为徐静蕾的新片不是“电影”一样。所谓作者电影在这个年头已经堕落成知识分子孤芳自赏远离民众的借口,电影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不过。将电影拍得如此乏味对不起观众的时间。

影片里韩国釜山的那位“美女”是让我为之一怔,而影片摄影也比较漂亮,可是,毕竟不是风景片,将哲学文本拍成电影其实无趣,寻找往事的过程,植入心脏的事件以及太平洋小岛和韩国釜山的指涉都和闯入的命题有关。但是,无论闯入还是疏远都是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
人的一生依旧在路上。
这部电影过于自恋而忽视了观众的认同,这样的影片也只有法国人会经常拍摄,电影文化和在地有关。
记忆的断片在生命的流逝中含混不请,对于他人,他们的真实世界对于观众而言都是故事,而对于故事的拼贴造就了认知的五彩缤纷,不过,我个人认为电影还是简单里显出哲理为上乘,如塔维尼兄弟的影片。归归拢地洞,《心之潜蚀》还是留给悠闲阶级自我忏悔用吧,俺不喜欢!

【附录:影片资料】
《心之潜蚀 (The Intruder)》2004法国
导演: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
主演:格雷戈尔·科林Grégoire Colin、贝阿特丽丝·达勒 Béatrice Dalle
片长:121分钟
奖项: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提名金狮奖、  2005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提名
个人评价:艺术性5,欣赏性0.5(强烈不喜欢法国的故作深沉)

2006年7月19日 星期三 下午12时22分 酷热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入侵者L'intrus(2004)

又名:闯入者 / The Intruder

上映日期:2004-09-09片长:130分钟

主演:米歇尔·索博 格莱戈尔·科林 Yekaterina Golubeva 

导演:克莱尔·德尼 / 编剧:Claire Denis/Jean-Pol Farg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