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看一遍《人间》,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很多评价说,与星光熠熠的男性角色相比,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实在是乏善可陈,光彩黯淡,尤其是杨立华。有人说是演员的问题,有人说是剧本的问题。可是如果再往深一层想下去,在大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风流人物一向被男性占据,女性的形象一向都是陪衬。这不是剧本或演员的问题,或许就是历史的真实呢。

关于杨立华,剧中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她“脆弱、摇摆、逆来顺受”的原因。比如,她在医院照顾受伤的瞿恩,两人谈起初次见面的情景。读书交流会,杨立华的书单里有“老庄列”。现在还有多少人读过这三本书,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三个字分别指的是哪三本书。可见立华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是古典色彩及其浓厚的。这一点从之后杨家老爷子的言谈举止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去广州读师范,可以说是立华第一次同“现代”有了大范围的接触。但毕竟年纪不小了,三观的坯子早已成型,日后再怎么受影响,都难改底色。

再有,杨家兄妹自小丧母。父亲对儿子自然是严格,对女儿,唯一的女儿,还是这样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儿,自然是宠溺偏多。姨娘就更不敢多说多动。这样的环境出来,难免带些骄娇二气。之后去广州读书,成绩好人漂亮,众人捧之,封为“校花”。一路的顺风顺水,让她没有机会细细打磨自己的性格。瞿恩与老董,这两个剧中的极品男人都献出了他们的爱。命运如此的宠溺,实在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第三,成长过程中女性指导角色的缺失。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立华自幼丧母,很难说她的坏脾气是不是承袭了父亲。姨娘又是那样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立华的潜意识里是想做一个男孩子的,积极上进,家国天下,但这样的志气与她自身的女性特质有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会看见她的软弱、痛苦、纠结、退缩。

最后,时代女性意识懵懂。长久以来,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甚至现在,好多女人以“嫁不出去”为人生最大耻辱,以“没有小孩儿”为人生最大遗憾。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那她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尚且如此,一百多年前又是怎样呢。立华接受西式教育,受现代思想影响,但骨子里依旧为自己不能生育而深深遗憾。全家人无论是谁,都能时不时的巴塔当年堕胎的事情拿出来说嘴甚至调侃。都是最亲的亲人,饶是无意,也不能恶毒至此。说到最后,连立华自己都觉得这是一桩“教训”可以拿出来警世了。立仁带林娥回去吃饭,林娥呕吐,大家知晓她怀孕后纷纷劝立仁快点把事儿办了。立华的说辞是“千万别像我当年似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痛。这是第一次立华主动说起当年的事,而在此之前无论谁提起都会被她喝止或怒目而视,而那时分明从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自轻自贱。实在令人痛惜痛心。

除了立华,剧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作为某人的妻子、母亲、妹妹出现的。而立华,是想找一个找一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但无论是瞿恩还是老董,都过不去她自己心里的那些坚持。她觉醒而无人引导无人同情甚至无人同路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里痛苦的碰撞、游移,找不到出口。那个时候,全球性的女权解放运动远远没有到来,《第二性》则更远。

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女人若想有一番作为,要么就依附于男人,要么就是移植男人的心理特性,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立华在国民党大会上表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满,立仁一句“妇孺之见”就给打发了,连获得惩罚的权力都没有。作为国民党的监察委员,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跟着宋庆龄做慈善,建学校、跑医院、看儿童。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似乎依然没有改变。女性若是有野心,若是渴望权力就会有失端庄。端庄到底是啥?为啥那么重要?失去了又为啥那么可怕?

说句题外话,我真希望看到希拉里当总统。

到底怎样是一个女性的胜利?怎样才是女性特质的胜利?

这个问题然要在今天都没有答案。

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

主演:孙红雷 黄志忠 吕中 孙淳 张恒 杨雪 郑玉 柯蓝 张志坚 王鑫 涂凌 郭广平 马维福 陈丽娜 石文中 练练 黄品沅 

导演:张黎 / 编剧:江奇涛 Qitao Jiang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