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面回忆》虽是一部高度动作化的科幻电影,其剧力却源于施瓦辛格那多次反转的身份带来的悬念感。
影片始终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氛围里——施瓦辛格打开手提箱,好人→(间中他又被女主怀疑)后段集团上司撤退的命令下→怀疑坏人→会面反抗军领袖打开记忆,好人→被捕后,坏人确立。在这一内层中又套了一层——领导人对外星人留下的装置的不确定;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结尾,施瓦辛格按下按钮,火星世界那刺眼的大红褪去,曙光降临,人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朝着美好的未来走去。此刻观众与主角同时沉浸在大获成功的欢欣中,但下一秒,范霍文又将二者拉出——这是不是一场梦?
范霍文为何要这么做?他的动机仅仅是再一次操弄悬念吗?
解决这个问题需将焦点重新回到故事动作的源头——角色的身份。 整个剧作着力于“身份”的生成,他的身份共有三次转变:英雄的构建→英雄的崩塌→英雄再建立→英雄的消失。
由环状的结构可看出范霍文对英雄的否定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根茎乃为二战。
生于二战末的范霍文并没有躲过战争的波及,反而是在他眼前发生——六岁那年,他看见高空上英军的飞机在进行对地轰炸,其中就包括他的家,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亦曾在街上目睹过纳粹行刑。这些经历给他带来极大影响,就如战争那样,这影响辐射到了他的作品里——丝毫不回避、不省略的血腥场面,直面残酷暴力的断肢、体裂、喷血、爆浆,他的类型片便常存在着这种刺激官能的类B级片趣味的特质。但战争对他作品的影响,远不止于单存在表象-画面中,同时还蕴涵在文本内。
故而不妨顺着这“反英雄”的引子继续向内延伸。
先将时间跳转到1997年,范霍文的新片《星河战队》上映。在当时片子受到各界的嘲笑与贬低,数年过去,人们终于认识到范霍文以他别样的方式戏谑般地洞穿了美国军工霸权主义思想。电影被业内重新评估,赞誉为优秀的讽刺剧。带着这一思维再度重新审视《全面回忆》,便会察觉出它似乎并非表面那样粗浅也不只是单一的反英雄表达。
二、
建筑工人的施瓦辛格被梦魇缠身。某天,他决定给自己来场火星美好之旅,以除却那可怕的噩梦;为追求刺激,他在建议下附加了卧底探员的情节,此举唤醒了他的记忆,他发觉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一名火星卧底探员。在这里故事的第一幕结束,可以说影片正式开始。兴许敏锐的人会立马联想到主角此前接触的所有人。但更有经验的观者,早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已收到了来自范霍文的提示。

(上图两处的情境——主角向他们倾诉关于火星的记忆,导演给到他们的诡异反应镜头。)

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开头范霍文就已将观者正式架上了怀疑的列车上,这一特质随同列车的前行被逐步放大,而这遥相呼应了影片上映时代所处的世界局面——冷战时期里的不信任、彼此猜忌的特性。
从火星的生态的缘起——全因集团为利益考虑加之对..的不信任——到生态的样貌——人民的上空始终积郁着浓厚的红云,光线透射其后映出的是极刺眼的红光,人民被培育在有氧的温室内、对外部无所知,与外部直接接触的下场只有死亡,由集团直接掌握输送氧气的权力——的呈现,我们会发现与彼时美国当局制造的恐苏/反共集体意识高度契合。而施瓦辛格的身份转变历程能够很明显看出范霍文意欲切除这种封闭的意识形态输出:

影片最后,施瓦辛格引爆T矿(权力),天空中那象征着红色阵营苏维埃的云雾化开,此前与之直接接触的男女主角恢复原状,世界变得一片光明,拨云见日。但他终还是以“这是不是一场梦”悲观的口吻自我嘲弄;这即是理性表露——一方面不认可这个幻想的生成、冷战思维绝非一日消散,另一方面不愿摆出激进高大的姿态,以消解英雄的处理拒绝了投射、拒绝了移情,否则就有向所痛斥的记忆/意识形态植入者偏斜的可能、倾向。
一年后,苏联解体。不过这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亏负这份悲观与理性,六年后,范霍文借着《星河战队》就此发出了他的怒吼。


全面回忆Total Recall(1990)

又名:宇宙威龙(港) / 魔鬼总动员(台)

上映日期:1990-06-01(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 雷切尔·蒂科汀 莎朗·斯通 罗尼·考克斯 迈克尔·艾恩塞德 马绍尔·贝尔 梅尔约翰逊 迈克尔切姆平 罗伊·布罗克斯史密斯 雷·贝克 萝丝玛丽·邓斯莫尔 戴维·奈尔 阿列卡夏罗宾逊 迪恩·诺里斯 马克卡尔顿 黛比·李·卡林顿 Lycia Naff 罗伯特·康斯坦佐 Michael LaGuardia Priscilla Allen 马克·阿莱莫 迈克尔·格雷戈里 

导演:保罗·范霍文 / 编剧:菲利普·迪克 Philip K. Dick/Ronald Shusett/丹·欧班农 Dan O'Bannon/Jon Povill/加里·戈德曼 Gary Goldman

全面回忆的影评

涟漪
涟漪 • P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