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葛优在电影开头的谈话中,评论一些不知名的人:这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
2.
中国电影是很少有悼亡视角的,大约是国人好生而讳死。所谓悼亡视角,说起来也很微妙,那种感觉就像是,当你观看时,你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些鲜活的人,其实都已经死了,观者是站在一个超越现世的、仿如天使或死神的角度,在垂怜着他们。因为时间已走到尽头,所以不用着急,爱恨情仇都可以慢慢地讲述。像人临终时的一恍惚,像催眠式的回溯。饱含情感,但不至奔溢。留下凝重的忧伤,会久久地盘踞心头。
《红楼梦》是最好的悼亡作品,曹公开篇即言明,怀金悼玉。薄命司的判词即是提前告诉读者,她们的命运是消亡。带着这种视角进入故事,无论繁花似锦的盛宴、小儿女的柔情蜜意,乃至凶杀残暴,都令人有悲凉感,是万艳同悲了。
有人写,从《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出了《红楼梦》的感觉。当然不是说高度上的比较,我想,他应该也感受到了那股悼亡的悲气。
《罗曼蒂克》的时间线是迂回的,有倒叙与插叙,导演在访谈里提到:“我们迅速地用三场戏让观众喜欢闫妮这个角色,但她很快又死了,观众很惊讶。但因为时间线是打乱的,之后再看到王妈的几场戏时,当王妈再做任何事,观众其实已经知道王妈的终点在哪里,会有更多思考。”这段话也适用于整部电影,终点就在那里,是死亡发生后,带着深情的一次凝视。
3.
闫妮饰演的王妈是陆先生的管家,戏不多,但出彩。据说闫妮本来演的是陆的妹妹,浅野忠信那个温婉无话的妻子。戏都开拍了,导演意识到闫妮应该起更大作用,临时换角。她确实应该演王妈。这个角色本身色彩是热闹的,但不是喜剧的。闫妮和葛优出现在同一幕里,有喜气,却被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压制住,没有让观众想笑场,这是导演的克制。动用他们身上已经成熟的喜剧资源是最容易的,但他没有。王妈在故事里短暂地明亮了一下,就迅速地暗淡。
导演说,王妈出现的场景就生动了起来。她是某种色彩。作为仆人,是低于主人的社会存在,但她在生活里又很重要,统筹了主人的吃穿住行,以获得了某种地位——可以给黑帮大佬脸色看,可以在家宴上直接向主人推荐杀手。她最后的死亡也是缓慢而有尊严的,缓缓地脱下腕上的钥匙,好像卸任的仪轨。但她也不是纯洁的劳动人民,她也给权臣办事,做说客,笑容可掬地劝美丽女子做金丝鸟。
她存在的象征是复杂的,不同于,当下流行的古装宫廷剧中的忠仆义婢。她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遵从的某种秩序。当这个秩序被打破了,旧资本所留恋的一切也就不复存在。而本片最初是打算叫《旧社会》的。
4.
王妈带着点心去和吴小姐摊牌的那段戏,袁泉演得真好,令人不断叹气的好。《寻访千利休》里有一段,是丰臣秀吉派人向千利休家提亲,要纳他女儿为妾。面对权臣,千利休的妻子也是这般正襟危坐,古典美人的脸上有礼貌的冷笑,压不住的愤怒,身体微微颤抖。但要比起来,袁泉演得更好。她太适合这个角色。像一个玻璃音乐盒上起舞的芭蕾美人,精致、尊贵、纤细易折。当戴先生的权势将她生活颠覆,爱人也背叛远离,她心里一清二楚自己是无处可逃的。是笼中鸟。此时面对笑面虎般的王妈,她除了冷冷地回几句以保持尊严,已经是日暮西山、美人穷途了。
与丈夫告别的那场戏,单人特写,她脸上的表情又是多么动人、多么凄然欲绝。一层层的,先是带有一丝卑微地希望两人还能在一起过小日子,再是被丈夫的虚伪气到苦笑,绝望之后又是突然的放松与颓然,嘲笑了几句丈夫蹩脚的演技,最后心底里的悲情再一涌而上,含泪永别。
真是好演员,令人心疼的好演员。
5.
整部电影里,浅野忠信的戏份是最完整的,支撑起了一个多面复杂的日本间谍形象。我猜想,他自己应该是钟爱这个角色的。
电影里,他梳大背头、穿长衫、搓麻将、说上海话的样子,其实很怪异,“不像”,又能看出苦心经营的“像”。号称“日本人来了我要跟他们拼命”的妹夫,表情是笑嘻嘻的,有一点滑稽。上海话骂人说“赤佬”,有时也作戏谑意,他这副样子就让人想骂一句“赤佬”。据说上海话台词很多都是浅野的原音,他苦心学的。
当他辞别后去到自己灯火昏黄的日料小店,脱下长衫换日本穿着后,配乐是温暖的小曲,他像是迪斯尼乐园穿大头动物装的演员回到了家,变回本来面目。那段戏,真是柔情似水,看得人眼睛一热。他安静地做日料,也给小猫做,用日语跟小猫说话。那种感情的流露恐怕无关法西斯狂热,纯粹是,乡愁。既是地理上的,思乡,也是身份上一个假人对真我的思念。这段感人的温馨,要在很后面的倒叙里,观众才知道那时他已经犯下了残忍的事,也就格外地凄凉起来。
倒叙里,送小六去苏州的那段夜路,当满载国军士兵的大卡车用强光照亮他的脸,那一刻他内心的凶兽被唤醒了。那强光是一头敌对的兽在旷野里的咆哮,听到这声音,他醒了。在汽车停下后,他转头看她,表情是平静的,目藏凶光,心中那头野兽一跃而起。这段他演得真好,平静里饱含汹涌。
导演在访谈里说到,他相信妹夫的暴行不是筹谋已久的结果,是一次意外的失控。那是他们各自命运的偶然性。一个镜头,章子怡从汽车后窗往后看,从观众的视角,她和他都在笼中。
他们的情欲也并不能对标《色戒》。后者还是承认了性本身的欢愉对人的塑造。这里的性,尽管身体赤裸、动作激昂,演出者又是特别有雄性魅力的浅野忠信,却一丝一毫也无激情的欢愉,是死亡的鸣奏,看得人心中冷冷,像红楼里那面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
穿长衫吃小笼包的妹夫,永远坐姿挺拔,而换上日式家常衣服、与囚禁于地下室的女人一起吃饭时,他的身体反而是松弛的,微微地驼着背,比在自己家时更像一个丈夫。那一餐一餐的饭食,一次一次的性,是他在麻木的假幸福下偷偷排练的思乡戏剧。但是假幸福里,却又有矛盾的真。那血流满门的一天,清早他起床,给了妻子最后的、深深的拥抱,是他心中与凶残并具的一丝温情。因为他毕竟有心。
浅野在最后的表演也是动人的。在尸横遍野的战场血泊中,他喃喃自语,念叨着儿子、故乡的田地。他居然还幻想着活下去,做一个纯良的农民,或许这才是他的本来面目,而战争扭曲了所有。当葛优到菲律宾战俘营找到他时,他一见面就笑了起来。此时除了笑,又能有什么其他表情。他的笑甚至带着顽皮,“赤佬,终于还是找到我了哦”。
6.
电影里故意造作的上海腔调,有赖于上海话的对白。其实那不完全是现在的上海话,当中有大量词汇和音调,是我作为出生长大在上海的八零后,只能意会而感陌生的。听觉记忆里,在我童年的弄堂生活中,老人们说这样的话,我是已经讲不来了。
王传君和杜江两个小马仔的戏份,是大风暴里尘埃的天真。让人会心一笑,但又在快速席卷来的死亡面前,笑不出声。导演说,他希望保留一些罗曼蒂克,所以让杜江和霍思燕成为影片中唯一没有幻灭的温情。但读了他的原作,知道那是更加残酷的故事。
7.
在死亡面前,人的力量微弱,只有神永远地凝视我们。
电影里有一段俯拍镜头。日料店枪战,陆先生在随从掩护下离开,慢镜头里,他最后看见的是妹夫中枪倒地。那一刻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然后,神在空中俯瞰着他,看见他走进被灭门的陆府,看见他的儿子、妹妹、仆人们倒在血泊中。他只是安静地走过去,看到了这一切。有一个镜头是他低头看着,一动不动,表情是在巨大命运悲剧面前的、无法做出反应的安静,眼泪一直凝结着,但没有掉下来。
音乐响起,是童声独唱。
Where are you, father
You’re my world, my life I know
Where are you, father
The day has given away to darkness
Take me home, take me home, take me home
Where are you, father
I’m buried in your love sealed with blood
《你在何处,我父》,既是呼唤父亲,又是呼唤着神,祈求神来解释和结束这杀戮。这一天,家庭中的两位父亲都失去了儿子,儿子也永远地失去了父亲,丈夫失去妻子,兄弟失去姐妹。妹夫没有死,但作为妹夫和父亲的他,死了。
到了最后,在菲律宾战俘营,一颗子弹终结了另一个儿子的性命。这首歌又再响起,像儿童的灵魂升上天堂后,依偎在天使身边发出的质问。
8.
在访谈里,闫妮说:“我们在意的不是飙戏,而是怎样能让自己的风格在电影中统一起来。导演的把握恰到好处,他拿走演员身上最好的东西,而我们都给了他。”我想,这是真的,也是演员对导演的最高评价。一部电影聚集了如此众多的明星,但从头看到尾,我看见的依然是角色,没有一颗星的锋芒夺走整体的平衡。大的星星固然光彩夺目,小的星星,也构成了众生相。没有一颗星是虚置而浪费的,这真好。
9.
最后的最后,大势已去的陆先生,孑然一身走向关口,脱帽,高举双手与旧时代的罗曼蒂克告别。那些没有正常情感的人赢了。互相杀死儿子的凶兽们,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的杀戮、情欲与爱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时葛优竟然也有宝玉的悲情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

又名:旧社会 / 浮生如梦 / The Wasted Times

上映日期:2016-12-16(中国大陆)片长:125分钟

主演:葛优 章子怡 浅野忠信 杜淳 钟欣潼 倪大红 赵宝刚 袁泉 闫妮 韩庚 霍思燕 杜江 王传君 钟汉良 马晓伟 吕行 乔笑笑 刘天阳 赵海涛 叶禾 周敬峰 杨露璐 松峰莉璃 松浦敬之 平田康之 张晓龙 郭晓小 小黑 

导演:程耳 / 编剧:程耳 Er Cheng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影评

Beth
Beth • 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