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29

路德维希:导演说

这是意大利杰出的导演维斯康蒂(1906~1976)著名的“德意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1969年的《众神陨落》(La Caduta degli dei)、德语片名为《众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源自瓦格纳的歌剧名,在法国上演时,经导演的认同,改名为:“Les damnés:该诅咒的人”)和1971年的《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在《众神陨落》里,维斯康蒂通过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德国工业家的家庭成员互相残杀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新纳粹主义势力的抬头。《魂断威尼斯》则改编自德国作家托玛斯·曼的同名小说,表现了一个濒临死亡的艺术家的孤独心灵。在《路德维希》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剖析和再现了19世纪巴伐利亚国王那孤傲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内心世界。
维斯康蒂有很深的文化修养,自幼就博览群书,更酷爱文学。他不仅精通法国文学,对德意志文学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喜爱的作家有维尔加、普鲁斯特、托玛斯·曼、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等等。因此,文学作品成了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他一生中摄制了14部影片,其中有9部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1967年,他将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改编成电影后,便酝酿将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而改编的《麦克佩斯1967》(又译:《麦克白》)搬上银幕,但由于资金的困难,这些计划便被搁置了起来,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德意志三部曲”的拍摄中。其实,维斯康蒂早已倾心于德国的文化,他对歌德、席勒、托玛斯·曼等人的文学作品推崇备至,也被乐坛巨匠瓦格纳的神话所吸引。而路德维希这样一个陶醉于艺术、为追求艺术的美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悲剧性的历史人物,更是触动他的灵魂。维斯康蒂一向就对贵族家庭的没落、对豪华一代的命运、对那些遭受挫折人的命运极为敏感。另外,艺术和生活相冲突这一主题也始终吸引着维斯康蒂,艺术家的美学追求同他日常生活间的矛盾,有貌似超脱历史和他实际上所处的历史条件相矛盾的一面。而路德维希正是他揭示这一矛盾的最好契机。
路德维希二世·德·维台尔巴赫出身于一个日益趋向衰败的家庭,不幸接二连三地降落在这个家庭上:路德维希的祖父因爱上一个芭蕾舞女演员而弃位,他的弟弟奥杜因精神错乱而死亡,他表姐伊丽莎白遭遇暗杀,表姐的儿子自杀等等。这些家族的不幸深深地刺激了路德维希,所以,他生前和在位时,心灵备受折磨。他不仅实现不了自己的乌托邦——视艺术为最高的价值,将艺术美学置于金字塔之顶,而且还要蒙受被人指为“疯子”并被迫退位的耻辱。难道就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爱好,喜欢在宫廷里同演员们在一起,喜欢建筑宏伟的城堡而不愿意打仗就被废黜吗?但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我们就会理解他的悲剧性的命运是注定了的。路德维希生活在那个充斥着平庸精神的时代(尽管是俾斯麦统治时期),在那个耶稣会、银行家暗中操纵的背景下,他的反传统的宏伟理想,是注定要遭受扼杀的。我们退一步而言,即使从医学的角度上讲,当时的医生对于精神疾病的判断和治疗也是无能为力的,在路德维希结束生命之前,他的身心遭受了多少痛苦的折磨,又经历了多少焦虑的不眠之夜,这些永远也不会为人所知晓。连同将他诊断为妄想狂症患者的精神病医生,最后也成了陪葬者!
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肯定是电影的抢手题材。但评论家公认,维斯康蒂以其聪明的手段,不去迎合人们的好奇心,演绎一个在宏伟豪华城堡里充满阴谋斗争的离奇的故事,也不想通过影片来揭开路德维希的死亡之谜——也许这个谜是维台尔巴赫家族要永远守护的。维斯康蒂遵循自己的一向风格,在影片里,向人们演绎的是路德维希那由于自己特立独行的、有悖于传统的行事格调而酿成的悲剧的短暂的一生。这既不是传记片,也不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形象,而是导演心目中的人物——极有艺术才华、心灵不安分的艺术家:他激情奔放,但其荒诞不经的行为又令人不可思议,是个内心极其矛盾和痛苦的人。所以维斯康蒂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通过路德维希在位的20年里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以及有代表性人物的多舛命运,在竭力再现他的艺术追求和他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冲突,并竭力捕捉主人公在那些荒诞不经的行为后面所隐藏着的痛楚的内心世界。维斯康蒂的一些豪华的场景、优美画面、一些宏伟城堡的再现,皆是在反衬出路德维希的孤苦的内心:他毫无顾忌地蔑视世俗的陈腐而对瓦格纳一意孤行的迷恋,反而给对手抓住了把柄,给自己酿成了苦果;他对艺术的美的执著追求——他设计并亲自监督修建的城堡成了自己的躲避世俗社会的藏身之所。导演尤其通过一些风格诡异的城堡场景的再现,来凸显路德维希在理想破灭后那扭曲了的内心。那满是玻璃的回廊实则是主人公自我毁灭的象征;那山洞里的水和船是主人公精神恍惚下的幽灵般的遐想的投射;在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里的漫游和诗歌朗诵是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自我能量的爆发;对“罗密欧”的宠爱是主人公在爱情理想破灭后的颓唐,既可以理解为同性恋,也可以理解为不停地寻觅心灵伴侣的本能的发泄。其实,维斯康蒂是极为赞赏和认同主人公的行为的,同主人公的心灵是沟通的,所以,他才把路德维希作为时代的反叛“英雄”人物来遐想、来塑造的,只不过这是个不幸的英雄,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英雄。维斯康蒂在其“临终独白”(1976年3月与世长辞前撰写的一篇文章)里曾提到,他在影片中很少去展现那种所谓的“正面人物形象”,他宁愿以更多的篇幅去叙述失败者的命运(1960年的《罗科和他的兄弟们》),描绘孤独者的心灵(1971年的《魂断威尼斯》)以及被现实生活摧残的人的命运(1948的《大地在波动》)等等。
音乐在维斯康蒂的影片里是个很重要的元素。在《魂断威尼斯》里,他以奥地利浪漫派音乐家马勒为原型塑造主人公,使用的便是马勒的悲怆交响曲来表现灵感枯竭的艺术家对生命的苦苦的追求。在《豹》里,著名电影配乐尼诺·罗塔为片中长达40分钟的舞会而创作的带有感伤情怀的音乐,恰好衬托出贵族萨里纳亲王大势已去的颓唐心理,这段音乐也成为音乐爱好者广为传诵的经典电影音乐。本片则贯穿着瓦格纳等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路德维希狂热地崇拜瓦格纳,其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剧情,而且,维斯康蒂本人对瓦格纳这位古典音乐结束后开创浪漫派音乐的先驱、这位在欧洲音乐史上有着强大影响力的音乐家更是喜爱有加,对其音乐中所流露出的青年时那火一般的革命热情以及他后来所创作的气概万千的歌剧和交响乐也是顶礼膜拜的。因此,使用瓦格纳、舒曼等人的音乐,也是导演对这些伟大音乐家的致意。
在影片的布景上,维斯康蒂将文化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不惜工本,在真实的林德霍夫古堡里,搭建了蓝色的山洞、诡异氛围的玻璃厅廊,同时用阴暗对比的色调、扑朔迷离的灯光衬托主人公的奇思妙想、主人公的怪僻和忧郁。影片使用昂贵的布景,华丽的服饰,再现了时代氛围,尤其是影片开头加冕典礼的壮观场景可以与《豹》中的舞会、《魂断威尼斯》中的舞会场景相媲美。演员的表演是杰出的。奥地利演员赫尔姆特·贝尔格以他那既脆弱又敏感的气质,先是演绎出了年轻的风华绝代的君王的魅力,而后又将路德维希的高傲和孤僻表现得十分得体。罗密·施奈德在《希茜》三部曲中的鲜丽演出,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这次息影后复出所饰演的伊丽莎白,依然是那么高贵、典雅、光彩照人。此外,特雷弗·霍华德将瓦格纳的贪婪、西尔瓦娜·曼加诺将柯西玛倚仗着音乐家的名气而表现出的颐指气使的尖刻劲儿,也都演绎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