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周处除三害》,狂揽金马奖四项大奖。

《老狐狸》让我不禁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两部作品:电影《布朗克斯的故事》和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这三部作品虽然形式和文化背景各异,但都探讨了道德、师徒关系以及在不公平的世界中追求成功等相似主题,它们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人选择的后果。

休谟在《人性论》中指出,道德源于人的情感和同情心,而非理性。人们之所以认为某些行为是善的,是因为这些行为能唤起愉悦的情感。休谟强调个人道德情感的普世性。在这些作品中,善良正直的父亲形象让主角产生温暖向上的情感共鸣,符合休谟的观点。尼采则提出个人意志和主人道德的概念。在《善恶的彼岸》等著作中,他主张个人应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成为“超人”。尼采认为传统道德束缚了人的天性,应该重估一切价值,由强者主宰世界。桑尼、老狐狸和富爸爸等人物身上体现了尼采所推崇的强者意志和主人道德。

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主角与两个对立的父亲形象之间的关系。在《布朗克斯的故事》中,卡洛杰罗在正直朴实的父亲洛伦佐和富有魅力却是黑帮老大的桑尼的两种影响之间挣扎。《老狐狸》中,廖杰既敬仰节俭的父亲,又憧憬精明富有的地主老狐狸。《穷爸爸富爸爸》则对比了作者努力工作却经济拮据的亲生父亲和他朋友富有智慧、善于创造财富的父亲。在这三部作品中,年少的主角都必须在两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抉择。

另一个共同点是传统道德观念与不择手段追求成功之间的张力。桑尼和老狐狸虽然道德品质存疑,但在世俗眼光中却是成功人士,拥有权力、地位和金钱。相比之下,耿直善良的父亲们似乎总是处于弱势。《穷爸爸富爸爸》更是指出,富人往往不循常规,他们善于利用政策漏洞,避税增值,专注于积累资产而非为薪水打工,本书暗示经济上的成功需要道德上的灵活变通。三部作品都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古老的问题:好人真的总是吃亏的吗?能否在坚持善良的同时获得物质成功?

表面上看,这似乎呼应了尼采的观点:主流的普世道德观念告诉我们要善良、要无私、甚至要满足于平凡,但现实世界往往弱肉强食,强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主宰一切,弱者只能默默忍受不公。在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中,空谈公平和正义是幼稚愚蠢的,个人必须勇敢地追求自我,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并实现自身价值。

然而,更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些故事的核心实际上是主角的道德觉醒。在《布朗克斯的故事》中,卡洛杰罗摒弃同龄人的种族偏见,在桑尼的支持下勇敢追求跨种族恋情。桑尼虽是黑帮老大,但他真诚地关心卡洛杰罗的成长。最后,桑尼也因卡洛杰罗的爱和忠诚而得到救赎,这体现了个人的改变对他人产生的积极影响。《老狐狸》中,廖杰虽一度想效仿老狐狸的狡黠行事,却终因内心的善良而回归本真。即使在公开鼓吹财富的《穷爸爸富爸爸》里,作者也承认慷慨施予的重要性。这些作品表达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休谟所言的同情心不应被忽视,保持同情心,关注他人福祉,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并得到内心的满足与平静。

尽管这些作品对人生百态有诸多深刻见解,揭示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布朗克斯的故事》和《老狐狸》对是非曲直的刻画略显简单化,人物似乎落入了善恶二元对立的模式。《穷爸爸富爸爸》则常因过度简化金融概念和强调房地产投资而遭诟病,其观点未必适用于普罗大众。

即便如此,《布朗克斯的故事》《老狐狸》和《穷爸爸富爸爸》都对人性的复杂和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选择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自我。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往往需要勇于挑战世俗观念,在逆境中作出艰难抉择。这些作品既体现了休谟式的同情伦理,也包含尼采式的个人意志张扬。它们没有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说教,而是如实展现了现实的复杂性,激励我们去思考个人应该如何在同情心与自我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老狐狸沒教我的事(2022)

主演:未知

导演:蕭雅全 / 

老狐狸沒教我的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