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4-13

黑道之无悔今生:那些人……

小成本電影,但是很現實地反映了那些人的生活:殺人犯、精神病人……他們,是被社會遺忘在角落的人,但是只要他們有什麽動作,就會被社會所不齒。在落筆之前,我也斟酌了一下這篇文章的題目,原本想用“處在社會底層的人”或者“和我們不一樣的他們”,但是《無悔今生》裏的一句話讓我放棄了這些分級色彩的題目:我們所有人都是生活在一個地球上,怎麽會被分爲“我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呢?

無論电影的配角、布景、音樂,完全地深入他們的生活。如果做為一部“誠意電影”,的確不錯,它的題材、切入點、講的東西都很好;但是如果想達到“讓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的目的,那麽能在影片結構、敍事和深度上增強一些,就可以堪比奧斯卡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了!

我在看這部電影時,好幾次都想起了《心靈捕手》,同樣是兩個問題男主角,一個觸及心靈的長者,一個女主角。《心靈捕手》的筆墨更多地放在男主角WILL如何從一個惹是生非的人到明確目標的人的轉化過程,其中心理咨詢師起了很大作用,每一次的咨詢,都是令人深思的。而且,這個過程是咨詢師和WILL共同成長的過程——他們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有自己曾經的故事,曾經認爲過不去的時光,但是大家都要成長。

言歸正傳,裏面的主角阿宏和小豪是對比的角色。他們都是經歷了幼年的創傷,成長在惡劣的環境内,曾經做過很血腥的事,也迷茫在尋找出口的時候,最後,小豪救人而死,阿宏在掙扎了一番后也終于醒悟。小豪出場時他“善”的一面已經顯現了,阿宏卻在作惡不斷,任何的事情,都用武力解決,打父親、打女人,這與他幼年的經歷大有關係。影片中講述了他親眼目睹母親自殺。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他在五六嵗時,母親不斷地改嫁,他本處於“戀母的時期”,應該認同父親、依戀母親卻沒有處理好,到了八九嵗時,母親當著他的面自殺,自殺前還說了一大段負性的話語,給正處於自我認同的他再次打擊,於是,阿宏漸漸地成爲了一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阿宏的表現都很符合DSM-IV的診斷標準,凡社會型人格障礙常常有以下的特徵:外表迷人、能説會道;表現多種應遭拘捕的行動;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缺乏行爲的控制能力;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易衝動;不能對行爲負責等等。形成的原因中的家庭因素就是因爲缺乏情感和遭到父母粗暴拒絕。例如,母親對孩子的管束受到孩子堅決的抵抗,如果母親在這個時候做出退讓,就會使孩子學會通過堅持自己的錯誤來最終獲得他人的妥協。(在影片中表現為,阿宏的母親以自殺的方式抗拒她的婚姻。)

對於阿宏的轉變,也很有意思。他在影片中有兩次移情,一次是對飯店裏對孩子訓斥的母親,他看到她的訓斥,就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不負責任的離開,積聚已久的對母親的憤恨在這次一起爆發,難怪他會毆打這名素不相識的婦女。另一次是對管理者“阿爸”的移情,他把自己的父親移情到“阿爸”身上,於是在中心門口的兩次對比的情節很戲劇性:第一次,他内心阻抗“阿爸”對待他的方式,於是對他說“爲什麽還要回來?你們有什麽好看的?”;第二次,是在結尾,“阿爸”對他說過,他之所以要殺死狼皮,是因爲他的自責,他必須要“否認”,繼而“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其實這個時候,阿宏已經在準備成長了。

結尾,有人已經走完了他有意義的一生,有人正在十字路口尋找正確的方向準備出發,有人卻還迷離在血腥暴力之中……

那些人,和其他標榜自己是“正常人”的人,都在一個世界裏生活,選擇自己的人生。

黑道之无悔今生(2008)

又名:The Sparkle in the Dark

上映日期:2008-01-10(中国香港)

主演:关智斌 吴浩康 蒋雅文 

导演:梁鸿华 / 编剧:梁鸿华 Tony Leung Hung-Wah

黑道之无悔今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