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5-04

法外之徒:神话里面有魔鬼

去年5月戛纳市长率领上千名法国老兵举行大规模散步,试图阻止《法外之徒》亮相戛纳电影节:1945年阿尔及利亚激进分子屠杀法国移民引发塞提夫惨案,影片却把法国政府描写成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的纳粹,法国凭什么还要资助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上映?市长大人肯定忘了:1975年在炸弹袭击的威胁下,颂扬独立斗争的阿尔及利亚影片《烽火岁月志》照样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戛纳电影节能够成为世界级的电影盛会,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密切相关。

法国人抱怨影片让年轻一代误解那段历史,作为那段历史的另一位主角,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FLN)有同样的感觉:为鼓动民众反抗殖民者,“法外之徒”无所不用其极。影片左右开弓,不愿呈现某个特定群体所理解的真相和正义,以致于两面不讨好,而这正是艺术家的荣耀所在。

二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留给欧美的后遗症之一,就是神话反抗者或将反抗神圣化。《法外之徒》以Messaoud一家三兄弟的反抗经历,掀开了自由法国和反抗神圣的面纱: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后,FLN在巴黎开辟第二战场,用暗杀消除不同派别的政治分歧,诱使当局镇压,进而激起旅居法国的25万阿侨和阿裔的怒火。神圣、正义的反抗殖民统治居然充满不择手段的黑暗,神话里面有魔鬼!

围棋有句行话:恶手招恶手。法国警方猛烈报复FLN,酷刑、秘密处决成了家常便饭;后者大开杀戒,杀得巴黎警察下班后一度不敢穿制服上街。当局干脆成立了一个以恐反恐的秘密组织,大肆暗杀FLN成员,沦为道德侏儒。

当祖国与自由不共戴天,战旗为谁飘扬?用一位金发美女代表支持FLN的法国精英,编导的好恶一目了然。法国知识界的主流“爱国派”和以加缪、阿隆代表的温和、保守派,与萨特领袖的左翼阵营的论战之激烈,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本身。

“用行动而不是言词来承担义务”的萨特,仿佛法兰西爱国贼的照妖镜,他公开号召法国人联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殖民者,以爱国就是不让政府伤害祖国的方式唤醒公众。侥幸躲过数次炸弹袭击后,萨特毫不退缩,与坚信“法国的官方政策背叛了法国的价值观”的让松等名流用游行、声明、演讲、输送资金等方式帮助国家的敌人(FLN)。

日益受到冷落和曲解的萨特,让人想起阿隆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鸦片”,浅薄、随大流并非沉默的大多数所独有。萨特是“躺在资本主义的温柔乡里咒骂资本主义的伪君子”、西方左翼“患有间歇性智力癫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在政治狂热的电击之下,陷入迷乱状态”,这些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却忽视了萨特真正的价值:反抗纳粹、反对美国种族歧视、批评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的虚伪、1964年谢绝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怒斥入侵捷克的苏军为战犯,因冀望于苏联(萨特后来承认自己在苏联问题上撒谎)而备受诟病的萨特从未改变大知识分子独立千秋的反抗者造型:政府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错”;政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偏激自有偏激的价值。意识到极权无法创造出公正、平等的社会,站在萨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进,反对跨国公司的“统治”、推崇人权高于主权、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阻止种族屠杀等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空袭利比亚都能看见新左派的强硬立场对联合国和北约的影响力。

《法外之徒》阐释了来自左派的沉痛教训:无论理想有多么崇高和伟大,亦须以正义的方式去实现。1961年10月17日,FLN在巴黎组织游行示威引诱军警镇压,三兄弟当中的老二,从事恐怖活动每每遇难呈祥,和平抗议却惨遭射杀。法国、欧洲以自由平等著称,为何在殖民问题上如此伪善?萨特一针见血:“因为我们大家都从殖民剥夺中得到过好处。”

价值观的迷失、战争的肮脏与血腥、舆论界左右两大阵营的分歧、军队的叛乱,让法国濒临内战的深渊。1958年复出政坛的戴高乐将军,决意让阿尔及利亚人自己决定前途和命运。1962年7月5日,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法外之徒》戛然而止。

在细节处理上,影片的艺术成就或许不值一提,但在肯定阿尔及利亚独立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反思战争双方的恶行,“有如干将出匣,寒光迫人”,令表现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迈克尔•柯林斯》(1996年威尼斯金狮奖)、《风吹稻浪》(2006年戛纳金棕榈奖)等著名的欧洲左翼电影黯然失色。(新民周刊)






法外之徒Hors-la-loi(2010)

又名:法外兄弟(港) / 光荣时刻(台) / 法律之外 / Outside the Law / 法外正义

上映日期:2010-09-22(法国)片长:138分钟

主演:贾梅尔·杜布兹 罗什迪·泽姆 塞米·鲍亚吉拉 Chafia Boudraa 伯纳德·布兰卡恩 Sabrina Seyvecou Assaad Bouab 蒂博·德·蒙塔朗贝尔 安东尼奥·萨瓦 

导演:拉契得·波查拉 / 编剧: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