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12

东城梦魇:赢在气质


可能是预期出现了偏差,也许是乔庄得太过于逼真,在回京的火车上一口气看了四集,导致片子前半段的观感非常糟糕,一边人命关天,一边家长里短,扑朔迷离仿佛全员恶人,主角犯浑,主线迟迟没有推进。不论是推理,还是刑侦角度,这种片子吹破大天也就三颗星。火车到站,回家喝了一瓶啤酒,又推了两集,突然有一种释然。(第四面墙线到此为止)

回过头来看这片,其实明线和暗线都不出彩。明线的案件侦破环节,节奏拖沓,不够扣人心弦;暗线战胜心魔,则又是一堆机缘巧合的过往,愧疚与压力丛生,解法又是千篇一律的“那不是你的错”。

不过说来也奇怪,后半段,当一切逐渐明朗的时候,在一种独特的气质萦绕下,剧情逐渐引人入胜了起来。

大背景,东郡的风格冷峻中不失温馨,正像是人们打着交道,却又不得不在冲突中共存。

Mare的设定也有亮眼的地方,中年妇女处事的温存,警察的干练果敢,毫不妥协的倔强品格,让人感知到制片人有趣的灵魂。至于心理障碍,虽然成因和解法都不免有些俗套,但是作为暗线也算具有一定感染力。

感触最深的,则是和这个气质浑然天成的结构,也就是解开心魔的不二法门。

“那不是你的错。”

为啥几乎所有经典的心理危机最后都指向这么一个解?或许是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前半生都生活在克己复礼的约束下,个人服从集体,欲望屈从秩序。于是“子不教,父之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背负了太多的枷锁,约束了人性之恶的同时,也埋没了每个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生命对于灵魂的第二次叩问:“那我的一生算什么?”(第一次则是青春期的中二思考,我的一生要怎么过)

觉醒的人便会迎来中年危机,再如数家珍的梳理人生果实:爱情,亲情,友情,知识,技能,阅历,经历……记得曾经有个有趣的测试题,把这些都用一种人来代替,最后那个不离不弃的角色就是工作。这点很有趣,再一次让我想起薛兆丰那个社会合作理论,经济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不同的人高效率的协作,这无关于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感情,只要有能力就行。也恰恰如此,工作之于人生来说是或许是最缺少人情味的一份资历。所以,太多主角起初的设定都是工作狂,happy ending的达成条件都伴随着人性的失而复得,最后落在自我接纳,与世界建立起更多元的羁绊。

这片也是这样,破案这个主线一直以来占得比例就非常有限,即使观众们习惯性的去关注谁是凶手,但是编剧偏要着重笔墨去描绘,Mare是怎样有血有肉的人。工作固然重要,但是人更可贵。

用什么来定义人呢?《EVA》里提到是所有人对于“我”印象的集合体就是“我”,不过《三体》里面壁人和章北海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在豆瓣里也曾经看过这种杠论“不是吃的多的人就是好厨师,不是看的片能定义人是否高级”,推演一下,也不是你做什么就决定你是什么。只是人们都习惯了用最简洁的方式压缩了解一个人的成本,太多的标签把人拍扁到一言以蔽之,太多刻板印象捆绑着一个人的过去与未来。

也许是为了挑战这种思维定式,本片最后,两次被指控的牧师重新鼓起勇气布道,Mare儿媳妇放弃抚养权,决心再次戒毒,Lori终于接纳了不幸,Mare也放手儿女,直面伤痛,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反观现实,只能感叹这种自由主导的价值观多少还是有些讽刺,前半生约束天性,后半生寻找释放天性,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仿佛这徒劳的一生都变成了一场梦。


东城梦魇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