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是一部拍给《教父》粉丝们的限定剧,因为教父这个系列电影的影响力在那,也是世界伟大电影中稳稳排进前十名的一部,派拉蒙扛把子的佳作,值得拍一部幕后剧。

比较特别的是本剧的视角和立场,完全以制片人的视角和立场写电影的拍摄和完成、发行、上映过程,整个可以作为一部讲解电影工业工种和流程的教材,直接拿给电影专业的同学。

这个戏前后其实只讲了一件事:为什么制片人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大概这句话会让很多导演不爽,为什么不是我导演是灵魂?

演员也会发问,一部戏靠主要演员吸引观众,为什么我不配当灵魂?

编剧也会说,一剧之本就是编剧,为什么要让那个干杂活儿跑腿的当灵魂?

这些是在看这部剧之前,我都有的疑惑?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但最关键的核心人物是谁?

看完本剧,他讲清楚了这件事,心服口服地讲清楚了,成就一部伟大电影的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制片人,这是为什么在奥斯卡颁奖典礼,颁发重磅级的最佳影片奖,一定要制片人带领团队上台,制片人发表获奖感言,这是好莱坞这个工业体系对于制片人工作价值的极高肯定。

因为没有制片人,所有有才华的艺术家,都是个体,只有纸片人的存在,能让他们的才华转化为可见的电影,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的票房。为什么呢?这个剧的故事情节讲的很清楚。

一部电影的创作从创意到上映经过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靠制片人的协调和整合才能推进,没他们根本不可能。每个阶段,梳理一下制片人的困难和操作方式,这部剧演示了好作品的制片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换言之,可以解释垃圾的作品背后,制片人的某些操作一定出了问题。

电影工业分为:制作、发行、放映三个阶段;

其中电影制作环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阶段包括:找钱、立项、剧本、选演员、建祖;

中期:开机拍摄;后期:剪辑、声音、胶片调色、印制拷贝等后期工作;

电影发行也是一个深邃的领域,第十集说了一点包档发行的策略,为了《教父》商业票房成功加了一个保险。但本剧主要说的是制作环节,优秀制片人的操作方式。

阿尔·鲁迪第一集出场时是个码农,电影爱好者,文艺小青年,对电影是有情怀的人,但不是专业人士,对于制片人来说,不需要非常懂得电影专业,但要一点必须有,就是他在影院银幕前,对电影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有一场戏他和女友约会,专门写了他的这个初心。

很多行业里的制片人的问题是不仅没看过什么电影、本身不屑电影、不尊重电影可以作为一种和大众产生情感联系的艺术品存在,他们从内心里觉得这些是生意,卖糖火烧的生意卖小龙虾的生意,和电影的生意都是同一种生意。

剧集前半部分几乎都在讽刺这种只懂生意,不尊重电影的生意制片人,比如小汉克斯演的拉皮德斯,开口闭口都是利润,钱,资本,成本。其实这样的人也没什么错,超级常见的一种商业型制片人。

鲁迪的重要性来了,他要搞定这种难缠的金主,让他们相信这个电影项目可以赚钱,游说别人的时候自己先要有底气相信这是个好项目。

鲁迪第一次做制片没经验,带路的大佬来了,金牌制片人埃文斯,就是故事里鲁迪演的鲍勃,他在做Pitch推销项目上是个高手,在对一些资本家的谈判桌上极有魅力和才华。

说服投资人立项,接着就要制片人搞定剧本,制片人游走于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眼睛里只有钱,挣钱是工作,挣钱写到血液里的资本家之间,让彼此接受对方对自己有用,是鲁迪在前期里干得最多的事。选择的导演科波拉当时还是个小透明,写过《巴顿将军》的剧本,剧作是他擅长的事。

鲁迪选择了科波拉,就坚定地维护导演,所有人都觉得要换导演,鲁迪坚信不疑,尤其在拍摄阶段,科波拉话语权弱,连摄影都跟自己对着干,鲁迪就得搞定这些事。

鲁迪是个沟通大师,最大麻烦是意大利黑帮发来的信息,别拍,拍了就弄死你。

鲁迪的操作方式是:跟你沟通,不硬来,接着,你提要求,我满足你,再接着,我信任你,可以给你一些好处。电视剧虽然有些美化夹带私货的嫌疑,但在意大利人反对的舆情汹涌时,让电影项目顺利进行,一定是超乎一般人的胆识和能力。

很精彩的一场戏是鲁迪被劫持到布鲁克林,科伦坡亲自见他,告诉他:你丫最好别拍了,拍了就拍死你。鲁迪一脸大汗,演员演得非常好,谁知道这帮人做出什么事情来呢,普通人哪能欣然接受这种阵势。

他在这次谈判时争取到了说话的机会,哪怕只让对方听一分钟,你也要为了自己的诉求正确机会,我发现这是鲁迪的谈判技巧,他从不在谈判桌上放弃诉求,要抵抗到最后一刻。特别困难的时候,也不一定没有机会,再渺小的机会,都值得争取。这是我从鲁迪身上学到的制片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