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造成卢刚的悲惨结局的原因大部分应归属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外国,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要学的专业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而且他们完全是按照自身的兴趣去选择,也就是他自己去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他对于这个专业已经认同了,是他个人的喜好,是他愿意一辈子去搞这个专业的时候才去选的;

外国的学生在求学时期,家长与老师是十分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他们从初中开始就出去打工,做过无数的不同的工作。

所以到了大学如果他们发现他们学的专业出来以后找不到工作的话,他们会比较灵活地改变方向,或者去临时找一份工作,等到专业有希望了再回来,或者他们会改变专业方向再去学一个专业。

对于国外的人来说,同时学两个专业,学两个本科,甚至是一个硕士完了再去学另外一个硕士,实际上是一种常态。

但中国的现实恰恰与国外的相反,中国对孩子的未来目标、方向的灌输是比较单向性的。
在进大学以前,中国的父母只是告诉孩子们要进大学,所以说孩子进大学要学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孩子思考的问题,跟他的爱好是没有关系的。

到孩子们填大学志愿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填什么专业,也只是根据自己选这个专业是不是能进这个大学来决定的,而不是说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我要进这个大学。

卢刚他的求学经历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所学习的物理并不是他所喜欢的,而是在全社会都热衷于数理化时他的父母要求他学的——这就为他后来发觉学习物理对他来说是一门绝望的路定下基调。



当然我们探究问题不能一味地纠缠于客观世界,俗话说“自作孽,不可活”,卢刚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当自己深陷泥潭却无法自救。

首先,他的接受新事物与应变能力太低。
如果说在中国时卢刚对自己的人身路不能够自己规划,但当他去了美国这个自由之都,面对美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他没有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

比如说,他发现自己的这个专业未来找不到工作,迅速改变专业,这在美国是有可能的,或者说即使他毕业以后,发现找不到工作,那么他也不应该迁怒周围的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而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在美国这个社会进行生存,去继续深造去读就业面更宽的专业。

就业上的应变能力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必需的。

再次,极端的私我,促使了卢刚犯下了大罪。

他在临作案前写的公开信里,把校方和他的导师们所做的事都夸张地称为“令人发指”。

看来他是一个十分自负气盛的人,他对任何对己不利的事表示出了极大的不容忍,如果说他曾经容忍了的话,也是为了达到他的目标而强忍着,直到他不能忍受下去,做出了真正“令人发指”的事情来。

他孤独自闭,没有真朋友为他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义愤,他在为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独行匆匆,搜寻着所有可能成为他前进路上障碍的“假想敌”,并把他们列到自己仇恨的名单里。

卡内基曾说过: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他曾经问过那位给威尔逊、哈定、柯立芝、胡佛、罗斯福、杜鲁门等六位总统当过顾问的伯纳·巴鲁,他会不会因为敌人的攻击而难过?他回答说:“没有任何人能够羞辱我,干扰我的思想,我绝对不会让他们这样做的。”

卢刚已去,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太多太多……

转载于 岩鹰清心居 的新浪博客

暗物质Dark Matter(2007)

又名:流星

上映日期:2007-01-23片长:88分钟

主演:刘烨 梅丽尔·斯特里普 艾丹·奎因 钱熠 

导演:陈士争 / 编剧:Billy Shebar

暗物质的影评

豆豆
豆豆 • 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