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是谢晋导演上映于1987年的作品,讲述了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下,芙蓉镇上的"米豆腐西施"胡玉音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被称为谢晋在经历过中国社会巨大政治动荡之后,所创作的"反右三部曲"。美国学者尼克·布朗称其为"政治情节剧",认为谢晋在创作影片时,用了一种巧妙的"手法"将"政治主题"转化为道德主题,将历史悲剧置换为叙事正剧。
基于这种看法,我们可以先抛开影片从大的语境来谈,首先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政治"与"道德"对立的现象?从东西方的文化认知来讲,西方认为世界是由"实体"组成的,而东方认为世界是"虚实相生"的,这一点从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道教中不难发现。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万物相生,在政治、宗教、家庭、道德中也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政治与道德的对立,属于无稽之谈。在其观念上所讨论的"政治主题"与道德主题的转化、历史悲剧和叙事正剧的转化,实属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李亦明用结构主义法解读谢晋导演的作品时,提出"性别——政治"的观点。他认为"谢晋在对影片的历史表象进行分配的时候,是把女人分配给性,而把男人分配给政治。"不可否认,这种结构配置的方法,给我们解读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从这种完全对立的角度看待电影,又不免过于片面。在《芙蓉镇》中,号召大家一起搞阶级斗争,掀起镇上第一波"革命"浪潮的李国香就是女性,经历了风雨变化、受尽摧残的"米豆腐西施"胡玉音也是女性。在电影中如果单纯的分析,男女性角色的政治地位,其实是对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的一种扭曲。赋予角色的身份地位,其实是一种符号,是角色的"外衣",也是"表象",而谢晋在电影中也有刻意地反其道而行之:人人都叫"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却是一个古道热肠的"文艺青年",而党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农王秋赦却是一个好吃懒做、爱贪便宜的"二流子"。

同时,谢晋在电影中也"玩心大起",用"三突出"原则将李国香批斗秦书田时的场景,表现得荒谬而具有讽刺意味。"三突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所制定的样板戏电影拍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还由此形成了一套电影语言——"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在芙蓉镇上的批斗会中,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站在批斗台上怒斥"右派"秦书田时,导演用亮光将人物的蛮不讲理和荒谬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反而在"暗处"被批判的秦书田倒有一种机智幽默。这种反差,是对刻板电影语言的一种巧妙运用,也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中"光明"与"黑暗"的一种解构和重建。

我们倒不妨从"人性"的角度来解 读这部作品,善良、勤劳、靠自己双手致富的胡玉音在阶级斗争中被认定为"富农",失去了丈夫和家庭,每天被批斗、扫镇上的大街,在她被生活一步步逼迫,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遇到了同样遭受迫害的秦书田,两人惺惺相惜,逐渐走到了一起。导演赋予秦书田一种底层人民最朴素的乐天情感,即使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被认定为"右派"、搞资产阶级文艺运动,被罚去扫大街,秦书田也乐乐呵呵地接受,所有的折磨在他一个个轻快地步伐中变得烟消云散。"二流子"王秋赦说他们俩是奸夫淫妇,让他们在门口贴白对联,让全镇的人都来看。秦书田也认认真真写好,贴上去,还安慰胡玉音说:这是对我们夫妻身份的"承认"呢!无疑,谢晋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现的远远不是表面的政治运动所带给人的迫害,而是在波诡云谲的社会变动下,唯一能跟社会非理性对抗的东西——人精神深处的"人性",而这种人性在一无所有的底层人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其实所有戏剧结构的电影作品,都是按照开端(好人受难)——发展(道德坚守)——高潮(价值肯定)——结局(善恶有报)来进行叙事组合的,但是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量却"参差不齐"。谢晋在谈论自己的电影观时,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社会问题发言。"谢晋导演对人性的透析以及电影的理解,为中国创造自己民族电影提供了一个思路,并且为所有电影工作人员树立了榜样。创作时的"童心",艺术家的"思想"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芙蓉镇(1987)

又名:Hibiscus Town

上映日期:1987-03-05(中国大陆上海首映)片长:164分钟

主演:刘晓庆 姜文 郑在石 张光北 徐松子 祝士彬 刘利年 

导演:谢晋 / 编剧:阿城 A Cheng/谢晋 Jin Xie

芙蓉镇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