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6-25

子夜的太阳:谢尔盖神父

电影里讲到神父在旷野隐修,衣衫粗陋,生活简朴,心却安定和平。看到他憔悴却坚毅的面容,我想这张脸,大概就是耶稣的模样了罢。以前看根据路加福音改编的《耶稣传》,也是这样一张脸。

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过一本画集,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圣经故事画像。俄罗斯画家画的耶稣在旷野,风格和其他国家都不同。书里的注解说,反映当时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的困境。那幅画里的耶稣,就和电影里的神父神似。

但是他到底还是个凡俗之人,只是在某些时间点,接近了我们心中那个无暇的圣者。这个时间点,也许是他小时候看着神职人员的队伍经过时跪下来默念“上帝,请带我走”的那天,也许是他为战胜自己情欲而剁掉一截食指的雨夜,也许是混迹在流浪朝圣者中间接受路人施舍的那段时日。

老农妇对神父说,愿午夜都有太阳照耀着你。但这电影里我看到,信仰不是午夜的太阳,那是八岁那年,暗自放进鞋里的石子,含有某种自我惩罚而又无可奈何的意味。细嫩的脚磨出血,忠诚、虔敬和渴望牺牲的感觉那么强烈,却不知朝向谁,只做给自己看。

马太福音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是他自己选择了窄门、险路和荆棘王冠。不管结果如何,亲爱的父神,我努力过了。

至于他为什么当修士,豆瓣的电影简介说“他离开国王,离开世俗的生活,成为一名隐居苦寒之地的教士。他从一种信仰之中跌落,在另一种信仰之中,将一块更大的、更为尖锐的石头放进了朝圣者的鞋子。”概括得很好。而托尔斯泰书里这样写,“他把别人以及从前自己供职时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切都视为粪土”,“正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曾羡慕过的芸芸众生。”这是他性格里追求完美、争强好胜的一面;而他内心潜藏的宗教情感,是“这一切把它引向绝望,绝望把他引向上帝,引向在他心中从来没有被破坏过的童年的信仰”。

至于他当修士以后,做得如何,电影侧重于外化的表现,小说则是大段的心理剖析。倨傲是他一切罪的根源。“倘若你蔑视荣誉是为了上帝,你就会忍受。你身上世俗的傲气还没有消灭。”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隐修的平静和孤独,做给人看,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他是一盏点亮的灯,他越是感觉到这个,就越感到心中燃烧的上帝的真理之光正在渐渐黯淡和熄灭。”他有怀疑,有肉欲的挣扎,也有外界的干扰。

马可福音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作为一个努力了却没有成功的人来说,也许这很悲哀,但这个追逐寻找神的道的过程,亦是蒙福的。至于信仰是何物,被造者难以揣度造物主的心思意念,只求有祂的同在。

小说结尾关于帕申卡的段落,很精彩,电影没有讲这一部分。神父选择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小时候的玩伴帕申卡,选择了安安分分做一个世俗的人。一个忍受宗教的苦行,一个承受生活的磨砺,是谁离上帝更近呢?他所表现出来的谦卑、纯洁和博爱,是属世的,是刻意为之;而她的坚韧、顺从、舍己和不求回报,已经脱离了自身利益的考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似乎这才是属灵的。

我们的一生可以怎样度过。帕申卡是谢尔盖神父“从前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人”。他说,“我从前为人们活着,却以上帝为借口;她活着为了上帝,却以为是为了别人。”人和人千差万别,圣徒也一样。《超脱》里的年轻妓女对男教师说,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你的问题,看起来比我还要多。是的,有的人很容易、很自然地就有美德与喜乐,而有的人付出很多,问题却只增不减。也许帕申卡和谢尔盖神父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人。经上说,“耶稣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有的人要经历漫长的挣扎,相信最终会得到安慰。

小说的结尾,神父隐姓埋名,做“上帝的奴仆”,谦卑而坦然地接受财物,再施舍出去,别无所求。也许这是最自由和最平静的时刻:“世俗之见具有的意义越小,他就越强烈地感受到上帝。”愿做主的工具和器皿,用卑微生命做土壤,去开出祂的花种。

原谅我还是会躲开那些沉重的反思和关于罪的探讨,我还是会选出轻盈美好的那一部分去记住。电影很美,很舒缓。落花、石子、“希望同时死去”的老两口、笼中的人工鸟儿、苍白的哑巴少年、在田间干农活的情景,都是我觉得电影出彩的部分。影像和文字,各有所长。

子夜的太阳Il sole anche di notte(1990)

又名:午夜的太阳 / The Sun Also Shines at Night

上映日期:1990-05-15(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2分钟

主演:朱利安·山德斯 夏洛特·甘斯布 Massimo Bonetti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 / 编剧:保罗·塔维安尼 Paolo Taviani/托尼·诺格拉 Tonino Gu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