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就像小社会的缩影,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巴西,也滋长着潮湿、闷热与肮脏。电影里小偷在车站里投抢小物件,被警察追出铁轨,直接击毙在铁轨上,围观的人们,脸上没有半点波澜,那习以为常的表情里,仿佛看到鲁迅笔下的围观者形象。

到底《中央车站》是一部讲寻找信仰的故事。故事里的角色名字都那么宗教,少年叫约书亚,他爸爸叫耶稣,而到片末,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以赛亚,一个叫摩西。就算对圣经再不了解,也大概知道这些名字的意义。

中央车站代写书信的女人,代写书信代寄书信为由,执行着上帝的工作,窥探着人们的隐私与生活,揣度着别人的幸福与不幸,甚至根据书信内容选择撕毁,还是放在家里,寄出的可能寥寥无几,对此她还从中收取钱财。

别人问她是否收到回信时,她甚至说,巴西的邮政就是这么糟糕,可能根本就没抵达。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巴西。

对此,她坦诚地享受着这上帝的职权。听取人们的告解。

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代写书信的女人说:我一切都好,客人越来越多,几乎应付不过来了,我要存钱回去读书。

简单的对话,可知,这个女孩在里约做着妓女。多么美丽的悲伤啊,她要靠贩卖身体与青春,存钱回去读书。回哪里?不知道。可见她是个异乡人,来城市里寻找梦想,妓女的生活供养着她念书的期望。这又是巴西的另外一个侧面。

说到这里,性之于巴西,好似一个暴露于阳光之下的事情。中间,小孩和卡车司机上厕所,小孩给卡车司机说,他在里约有2个女朋友,那里的女孩都有婚前性行为,每个都是。而卡车司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转身离开,仿佛有那么一刹那对眼前的小孩有点不可思议。

巴西似乎就是这么一个性、妓女、肮脏与信仰、耶稣同在的社会。

里约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耶稣像,但似乎最信仰耶稣的人们心里最无视那一尊巨大神像。越大的圣像,是否可以理解为内心里越大的精神空虚?这里有着神像,也的确有着很多人在耶稣那里找寻救赎,但现实却是神的缺位,就像小孩约书亚的父亲耶稣缺位一样。

电影到最后,代写书信的女人带着约书亚去找他叫耶稣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找到,但是他们心里都找到了一个美好形象的耶稣,但这个耶稣是他们想象的美好形象。电影让我们去相信美好,以至于仿佛在他们穷途末路时,代写书信挣钱吃饭,也是耶稣赐予的,而人们也在感激耶稣对人们的庇佑。

对比现实里,就在今年,里约贫民窟发生了一起恶性的强奸案件,30多人轮奸一个16岁的少女。多么可怕的现实困境,连世界上最大的耶稣像也不能在人们的心里形成哪怕一点点的畏惧与敬仰。在这件案件之前两年,一个女游客在里约的巴士上被抢劫强奸,然后扔到了野外。(性别的不平等,造成责任的缺位。电影《中央车站》里父亲耶稣最后都没出现,或许也是巴西现实的隐喻,女性成为了父权的牺牲品。)

当然,我们愿意相信美好。我们可以看到巴西的旗帜与足球一起飘绿全球,很多球星让我们为之喝彩。就像电影里随处可见的耶稣与圣母像,吟唱的圣歌,跪拜的虔诚,以及那个远离里约大城市的世界边缘,老人对代写书信的女人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一字一顿地说出这句重要的话,说完发自内心的开心起来。他要把这封信送到上帝那里去。

只是亚热带的气候似乎太容易滋长肮脏。而上帝似乎只是静静地宽恕着所有的罪孽。

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He was looking for the father he never knew。She was looking for the second chance。但愿,the father给了这个国度the second chance。

中央车站Central do Brasil(1998)

又名:开罗:中央车站 / 千年等一天 / Central Station

上映日期:1998-01-16片长:110分钟

主演:费尔兰德·蒙特纳哥 马里利娅·佩拉 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奥顿·巴斯托斯 Soia Lira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 编剧:Marcos Bernstein/João Emanuel Carneiro

中央车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