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绝杀慕尼黑》影片之前,会以为这只是部刻画苏联篮球队逆袭夺冠的热血主旋律片;但在观影过程中,却发现前前后后穿插着许多表现冷战时期苏联浓厚的意识形态的状态,尽管有些内容是艺术手段的夸张,但也不失为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又结合当时正在看钱其琛的《外交十记》中关于苏联的一部分,对其较为敏感。

在这部影片里,首先赞扬了苏联篮球队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尤其是谢尔盖·别洛夫一个人留到最后还在联系,以主教练的视角让我们为他负重练习的刻苦而惊讶。赛场上的最后三秒,也深刻诠释了“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在这部影片里,在苏联篮协官员的不断摇摆中,在他与主教练的对比中,也毫无吝啬地讽刺了许多政府官员将自己头顶那盏乌纱帽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但同时也在最后表现了万众一心地力量。

在这中间,不断用细节还原当时苏联的社会情况。譬如球队回国过海关时,严格检查携带物品,严格询问在美国购买的每一件商品的用途,比如毛线、腰带、大衣;譬如队医原来是党安排在队里监视所有人的意识和思想情况;比如教练在美国给队员买了隐形眼镜;比如教练为了出国给孩子治病却困难不断;比如队员在国外发病急需在当地治疗,却又苏联人质问是国内的医疗技术比美国差吗;比如美国球员送给谢尔盖一支止痛药,在当时苏联国内却并没有(只是电影中的情况),而这一幕发生在队医身上时,他却说“我们自己也有”,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执迷于军备竞赛、冷战的意识形态世界里,但却不肯承认国内经济科技都想对落后的苏联。

在网上查找电影的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医疗水平并没有政府声称的那样‘一切为了人民’。苏联的平民看病需要排队,需要送礼。因此,很多人更倾向于前往中欧等国家就医看病,甚至是通过黑市搞到一些西方药品。影片中的教练加兰任想要出国给儿子看病,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在这部一边歌颂伟大传奇一边揭露苏联偏激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的敌对状态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通过普通民众的生活角度展现出来。

我也再次体会到,献出一切的是普通人,赔上一切的也是普通人。

绝杀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2017)

又名:一跃而上 / 一跃而起 / Going Vertical / Three Seconds / Dvizhenie vverkh

上映日期:2019-06-13(中国大陆) / 2017-12-28(俄罗斯)片长:133分钟

主演: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约翰·萨维奇 马拉特·巴沙罗夫 谢尔盖·加尔马什 伊万·科列斯尼科夫 亚历山德拉·雷文科 詹姆斯·托拉斯 基里尔·扎耶采夫 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 

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 编剧:Nikolay Kulikov/Andrei Kureichik

绝杀慕尼黑的影评

玥er
玥er •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