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正传》的1955和1990 英年早逝的占士甸与张国荣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一年五月的評述鏈接

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

1955年的《Rebel Without a Cause无因的反叛》,詹姆斯·迪恩 James Dean(港译占士甸)又一次演了个反叛青年,但和半年前的《伊甸园之东 East of Eden》相比,他似乎“长”了一个辈分,因为不再是一个人叛逆,而是身边多了个女孩(尽管都可以视为被他“移情别恋”过来的),还有一个被叫作柏拉图的少年……

《无因的反叛》海报

《伊甸园之东》海报

甚至于这“三人行”,都能自己凑成一个三口之家,长“兄”为父,大“姐”为母,但最终这个临时“拼凑”的“小家庭”还是分崩离析了,倒不是起于内讧,还是因为跟成人世界的“莫名”之战,最小的那个,那没有来得及长大的柏拉图,就穿着占士甸给他披上的红外套,死于子弹之下。

《无因的反叛》中临时的“三口之家”

《无因的反叛》是赤裸裸的表现两代人之间的“战争”,还面面俱到,不分男女长幼,都涉及到,与之相比,多年后的《毕业生》《美国风情画》《斗鱼》,甚至《ET》《普通人》这样的电影,都显得有点太过温情脉脉,甚至粉饰太平,顾左右而言它。

而《Rebel Without a Cause》在香港的译名是《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重映海报

《旺角卡门》重映海报

这应该不是巧合,但问题是,这两部《阿飞正传》不能简单的一对一进行比较分析,而是应该各拉进一个“外援”来,除了上文提到的《伊甸园之东》外,还有王家卫的处男作《旺角卡门》。

不难发现占士甸主演的《阿飞正传》,更像是后来王家卫的《阿》《旺》两部的集合。王版《阿飞正传》中绝大部分时间里几乎都跟青少年帮派斗争无关,除了结尾处张国荣和刘德华的角色突然联手成了“双雄”,又莫名因为空手套护照,陷入追杀之中……

《阿飞正传》最后莫名的“双雄”联手

也就是说,《阿》是负责沟女,以及寻母,而《旺》则负责把过剩荷尔蒙,消耗在男性肢体冲突,以及再传统不过的情义两难全。

而这两方面在占士甸1955年的《阿飞正传》里是“辩证统一”,王家卫导演则将之硬生生剥离开来,于是他版本的《阿》与《旺》,影像,甚至叙事都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当然票房,口碑及得奖缘也是很“割裂”。

但这种“割裂”是必须的吗?

永远的占士甸

1955年的《阿飞正传》是美国叛逆青年电影的经典之作,当然这跟詹姆斯·迪恩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出车祸去世(年仅24岁),也有极大的关联,他毕生的电影作只有三部,比李小龙还要少,至今却和玛丽莲·梦露、猫王、可口可乐及Levi’s牛仔裤一并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之后很多青年“头部”“顶流”男星模仿致敬的对象,如瑞凡·菲尼克斯,以及早年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

戈达尔:电影就是Nicholas Ray!

同时,此片的导演尼古拉斯·雷 Nicholas Ray也不是什么只开创一时“疼痛”青春潮流的导演,戈达尔、特吕弗和里维特在《电影手册》文章中都极为推崇雷导,戈达尔甚至认为:“电影就是Nicholas Ray!”(当然高达一向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行文至此,先理一下顺序与逻辑,虽然这些方面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似乎向来没有那么重要……此文就是把迪恩主演的电影,跟王家卫导演的各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而其中应该不是巧合的是,前后各有一部片,中文名都为《阿飞正传》,又各有一部电影,男主人公都在“寻母”。

《旺角卡门》还是侧重于帮派内部纷争与兄弟情

先说《旺角卡门》这部老王的处男作,不管他在此片中的掌控权有多大,至少看起来影片除了摄影风格外,跟当时的香港青春帮派电影,或者说是英雄电影,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主角是刘德华和张学友扮演的一对“兄弟”,虽然后者其实还有一个真正血缘上的兄弟,由黄斌饰演,但在帮派“双雄”面前,真正的兄弟,就跟张曼玉的女性角色一样,只是沦为象征性的点缀。

而这部电影在情节或情感上,最大的驱动力,与其说是张学友扮演的乌蝇,还不如说是万梓良所演的“同门”大哥,这可能也算是此片的一大特色,它不像一般帮派电影那样,纠缠于不同帮派间的争斗,而是一门心思在“内讧”。

万子演绎惊人反转,如果当年出演《喜剧之王》,就是类似的“双反转”

以至于最后出现了港片自“开埠”以来,难得的一个惊人反转,那就是万子的角色,在被“张学友”拿枪指着头后,突然跪地求饶,尽管幸免于难,但威信尽失,被自家小弟所不耻……

这不是说不可以,也不是说不能跟之前的《英雄本色》里角色,在被手枪指着头时的反应,或者事后的论调相区别,问题出在,这样的“人设”反转,在电影之前的戏分中,没有任何的提示或铺垫。

接着回到王家卫版本的《阿飞正传》,如前文提到过的,绝大多数时间与帮派无关,而张国荣和刘德华的角色甚至开始时,压根就不认识,但在菲律宾时却意外“联手”起来,这样的“意外”当然称不上是反转,连周星驰《喜剧之王》演员变卧底的收尾,和《阿飞正传》的结局比起来,都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豹尾”了。

哥哥的角色与养母关系错综

而张国荣演的“阿飞”,人如其名之处还在于沟女成性,又是即抛型的,或者说跟养母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代沟型的“吃软饭”。而他少数的肢体暴力活动,都是为了养母“出头”,教训她身边的那些或老或小的白脸,从某种层面来说,甚至可以稍显刻薄的理解为,同类相斥,或者是厌恶另一些版本的“自己”。

除此之外,这个正牌的“阿飞”还有别的什么个性,或是深度吗?我想,即使是重度王家卫迷,应该都很难再列举,或者挖掘了。

刘嘉玲贡献了职业生涯最性感表演

更夸张的在于,如果说张国荣的角色还能说是自成一体的,那么他身边的角色,不论男女,就实在是单薄的紧,同时还像被应召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张曼玉,刘嘉玲的角色,或者张学友,刘德华所演的……对此只能说,刘嘉玲在此片中,可能是贡献了她职业生涯最性感的一次演出,而与“北姑”式的老土毫无反葛;而张学友在本片中的演出,则像是突然间哑巴了的乌蝇一般,让人难以留意到他的存在。至于张曼玉,没准只能让人联想起《东邪西毒》中杨采妮的角色来。

张曼玉在《阿飞正传》中的颓废与单薄

杨采妮在《东邪西毒》中的单薄与颓废

最重要的是,虽然这些男女都“不约而同”的围绕在张国荣角色的身边(甚至包括最后的梁朝伟),但TA们跟张之间,并没有构成太多真正的互动,也无法填补,或者升华第一男主角性格,或情感上的漏洞,或闪光点……

张国荣的角色与其说是喜怒无常,任性妄为的,还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酒吧,或者烟馆助兴节目的主持人,但主持人跟嘉宾之间,最强有力的联系,通常就只局限在前者介绍后者出场的那一刹那……

《无因的反叛》中的“三位一体”

而在占士甸的《阿飞正传》中,不是只有一个“众星捧月”的男主角,女主角同样是“家庭代沟综合症患者”,还有一个之前提到的少年“柏拉图”也是如此,三人在片头警察局里以不同的站或坐姿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占士甸的角色主动要把自己的红色外套,给素不相识的“柏拉图”披上;而这一本应是“相互取暖”的动作,在片尾同样出现,前后呼应出如同宿命一般的悲剧。

而这样的呼应与升华,在王家卫版本的《阿》中是看不到的。

也就是说,1955年里的《阿》中,三大角色所遇到的问题有类似,又有不同,还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甚至在精神上想组建属于自己的“三口之家”,没有谁是简单的“花瓶”或符号,也没有谁是谁的附庸或陪衬,而不像王家卫版本中,角色和戏份之间,很多时候只能牵强的解释为“相逢何必曾相识”……

《伊甸园之东》中的寻母

如果觉得上面的比较还是太过粗疏,甚至草率,那就再请出《阿》与《伊甸园之东》中共有的“寻母”母题。哥哥在《阿飞正传》的角色是个养子吧,但也是比较“富养”的那种,因为养母虽然从一开始就是拿了生母的钱,委托抚养的,但她竟然还有余钱来养“小白脸”,至少说明这对非典型母子的生活,甚至感情方面的环境都还不错。

但哥哥的角色,还是在“无因的反叛”,做法也很单一,甚至是粗暴的,就是“不厌其烦”的要从养母口中得到线索,找到生母……这条动机式的线索,在片中算是贯穿的,但也只能说是“蜻蜓点水”式的,以至于最后哥哥去菲律宾见到生母,几乎没有“正面”表现,除了哥哥自己的画外音,以及所谓生母的一个侧面镜头(甚至如果结合《旺角卡门》式的江湖片套路,这种“寻母”情节更像是一种另类的“跑路”)。

《阿飞正传》几乎把生母处理成“戈多”

也就是说,王家卫把这个“寻母”的母题,“艺术”般的简化到了《等待戈多》般的“形式”,一方面与其这样,还不如让生母永远不要出现,或者最后解释成其实养母就是生母,只是她太过痛恨儿子的生父,两人看起来又如出一辙,于是至少在口头上不如“退而求其次”。

同时还有一个疑问,难道哥哥的角色因为就一个养母,于是非得找到一个生母,然后再离开……那么生父呢?这位男主角,或者说编导王家卫对于这角色在男性意识的这一面,只能毫不关心,惜“胶”如金?与此同时,他身边的角色在这方面,也毫无助力作用,毕竟总不能把刘德华,甚至张学友的角色,当成哥哥角色心目中“父亲”的弥补或投射吧?

《伊甸园之东》中脱胎于圣经该隐和亚伯的兄弟恩怨

反观《伊甸园之东》,占士甸角色的父母亲,自始至终都没有缺席,只是很久之前就分开,甚至彼此当成死了一般,父母角色的人设有云泥之别,一个故作崇高,另一个不避世俗,于是在占士甸的角色,以及类似圣经中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另一个兄弟之间,造成了性格与命运的撕裂……

占士甸的角色,在父亲的眼中,就像是母亲的化身,处处瞧不上,没有共通,只有对立的人生价值观,但与1955年的《阿飞正传》中占士甸的角色不同,《伊》中的他不是一个劲的无因反叛,恰恰相反,他还想方设法要取得父亲的认同,但事与愿违,他越努力,和父亲间的距离就相隔越远,而他那个乖乖孩式的兄弟,则轻而易举的就会得到父亲的欢心。于是兄弟俩对于“父爱”的争夺,演变成了一场似乎永无休止的家庭悲剧,而本以为远在天边,恍若隔世的“母爱”,实际上只需要像“阿飞”一样坐火车就能靠近,但这份对于兄弟俩来说,又有天壤之别的“母爱”,非但不能产生良性的化学作用,反而成为更具摧毁性的导火索……

导演王家卫

同样,上述的这一切人设,情节,情感,结构,在王家卫版本的《阿飞正传》中也是看不到的,但这种“缺席”,应该不能只用,或永远只以所谓“艺术”,“梦呓”,“精神分析过敏”,“散点透视”,“后期剪辑式剧本创作大法”来牵强解释,或人为规避吧?


无因的反叛的影评

谷
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