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对《我很在乎》的失望,大多来自对影片阵容的判断失误。

大众是冲着裴淳华去的,因为《消失的爱人》实在太深入人心。

裴淳华塑造的Amy,那一双勾魂摄魄又惊悚恐怖的眼睛,就问你敢不敢多看一眼。

《消失的爱人》剧照

《我很在乎》的剧情基本等同于Amy重出江湖。对热爱腹黑大女主剧情的观众来说,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们忘记了《消失的爱人》和《我很在乎》最大的区别是:

《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作品,《我很在乎》不是。

《我很在乎》的编剧和导演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作者J Blakeson。

J Blakeson

他自2005年出道,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叫Pitch Perfect,翻译过来可以叫《完美推销》,是个短片;2009年时,他又自编自导了一部短片作品叫The Appointment(翻译过来可以叫《预约》)。 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的长片作品叫《爱丽丝的失踪》,是个黑色电影。豆瓣评分7.0,烂番茄的专家评分81,Metacritic评分65。从这些权威平台的评分来看,应该不是雷片,但什么水花都没有,这才是最愁人的。


至少在中国,雷都可以有出路,但平庸就真的没救了。


《我很在乎》是J Blakeson第一部自编自导且自己当制片人的作品。裴淳华是他手里唯一的一张王牌。
打过牌的都知道,一开始就出王牌的,要么是手肥到没小牌可打,要么就是虚张声势,其实家里一堆烂牌打出不去。


《我很在乎》的牌面就是后者。


它最大的问题出在故事趣味上——暴力的形式花样繁多,但动机和价值导向都有点跑偏,最终主流价值观挨不上,黑色喜剧又不到位,两头不讨好。

女主角Marla人设的低共鸣


戏剧中的性别顾虑是存在的。一个人物,选择让TA呈现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潜规则可循。在Me Too浪潮、大女主设定的流行趋势之下,女性被认为是比男性更适合重整家庭秩序和伦理秩序的性别。


但是Marla既没有家庭,也没有伦理。


她在搞事业。

她要赚钱,要养小女朋友,要跟男人正面刚。

这就……有点不务正业了。

她搞的这项事业是什么?文雅一点叫社会清道夫,通俗一点就是啃老狂魔。

她在养老的行业道路上走出了歪门邪道,将素不相识的老人的财产据为己有,美其名曰法定监护人。她最常去的几个社会场所分别是医院、法院和养老院,豢养出犯罪一条龙,只手遮天。

Marla从事这个事业,在伦理层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可追溯的动机。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从文本里我们看不到她背叛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理由。
这就让她的共情性又薄了一层。

女性观众的普遍认同的女性角色有两种:

要么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辣手摧花,但往往心有柔软,愿意为老弱病小让步和牺牲;
要么就是傻白甜加小幸运,主角光环一路照耀着她走向人生巅峰,最后打败邪恶,达成恋爱,修成正果。

Marla两者都不是。

她太悍,悍到与所有女性默认的伦理价值为敌。这个叛逆所换来的洒脱,在性别上却是孤立无援的。

黑色喜剧跟女性诉求混搭失败


这个片子的喜剧点大概都被黑帮小老大Roman承包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强烈表达“我知道不可能但只能硬演”的无奈情绪。看完全片我也没有明白为什么这个人物要设定为一个侏儒。

这根本不是一部黑色喜剧片,这只是一部既有点黑色又有点喜剧的片子。

其中Marla负责黑色的部分:一个道貌岸然的女慈善家最后死在羔羊的枪下,功败垂成;
Roman负责喜剧的部分:一个谜之自信的黑社会前成员被一个业余的反社会女性玩得差点命都没了。

同样我也不明白Marla这个人物被设定为女性的理由。

Marla所做的事情跟女性诉求毫不相关。

女性呼唤的平等待遇,无论是社会分工还是情感意识的被认同,在Marla这里统统不重要。

Marla像是一个披着女人皮的男人。

她的身上没有丝毫女性质地的东西,从内到外,全是阳性的。


Marla要的始终是钱,但钱的伦理符号是权力和责任。它是非常典型的男性目标。有了钱才能养得起家,才能爱得起人,才能做想做的事。这是男人每天在YY的事情。

女性的价值排序中长年名列第一的是一个叫做安全感的东西。安全感对女人来说有多重要,不言自明。Marla需要安全感吗?她根本没有脆弱的时候。
另外,女性做不了世界的霸主,最大软肋是情绪。古往今来的叙事作品都在告诉我们:女性不是没有武力值,她们往往都是被自己的情绪打败的。

不能说观众期待,但观众默认的叙事原则中,包含着对女性情绪的体验诉求。
我们想看到女性在现象面前的精神纠结,感受细腻而丰富的意识形态流动。我们希望知道女性在想什么,哪怕是自相矛盾的意识,也是有趣的。我们想探知女性这种生物从皮囊到心灵之间密密缝缝的思绪的层次,那是比烟花还要绚烂的美景。

而Marla没有这些女性思维的层次。她凌厉无比,直截了当。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她其实是单薄的。

归根到底还是人设的问题。大女主的黑色喜剧,不好做。不是简单的元素的拼接就可以完成的。

情节漏洞多到可以下海捕鱼


Marla跟Roman的过招跟儿戏没有两样。观众用脚趾头都能想出一万种方法把Marla处理得渣都不剩,但Marla硬是凭主角光环一路顺风顺水,还获得了黑社会前正式成员的青睐。

一个被打得满地找牙的男人,最后跟暴揍他的女人说:我看好你,咱们联手吧。

这个逻辑,古今中外,没见过。性别游戏从来就不是这么玩的。

况且,Marla的战斗值始终是个谜。

从Marla的结局来看,她死得不是一般的草率。一颗子弹就能让她展现血染的风采,可见也不是什么金刚不坏之身。

所以杀她有何难?Roman怎么就做不到呢?

说到Roman这个小老大,真的是无愧于全片的笑点担当。

他全程龟缩在SUV里不敢露面,演绎黑社会是如何维持神秘感的。人手也少得可怜,接老妈的司机跟救老妈的打手,居然用同一个人。至于他自己,目测也是手无缚鸡之力,所以在家练瑜伽是要表达什么?(用力收住刻薄话~)

作为一个混过黑社会的人,在那么等级森严的环境里待过,竟然允许下面的人居高临下地跟他对话,他还得抬着眼睛训斥比他高好几个身子的下属,这个秩序感,简直乱成一锅粥。


当然,最大的雷还是在于一票人一事无成,还干不过一个死了老妈的无名氏。
瞧人家结尾那一枪,多准多干脆。

Roman的妈Jennifer,跟她儿一样,

全程除了被Marla玩得像陀螺一样转之外,只会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表情,

然后该送养老院送养老院,该送精神病院送精神病院。该吃的亏一样没少吃。

就是这么个谜之自信的老太太,前史被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金融高手、身份成谜,但似乎并没有给Marla的狩猎造成任何麻烦。

都是虚张声势而已。

除此之外,长得一表人才,但是专业技能一般般的律师;

人高马大但是一秒就被电晕的保镖;

还有怒闯养老院救人结果全军覆没的小混混们,

一个个出场都气场两米八,过了两招发现不过都是花拳绣腿的角色。

法庭上力量悬殊的对决蔓延到生活中,就是Marla一派全都开了挂一样的强,小女友被煤气毒死大半天了,还能复活。

就问你服不服。


讲故事,都涉及到欲望的表达

以《我很在乎》为例:到底是要钻石,还是救老妈,本来是个可发展的欲望挑战。

钱财还是人情,二选一,天然的博弈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把霸道总裁Roman丢进这个局,看他百爪挠心,求而不得,很有滋味。


但故事偏偏把这个层次撤销了,把两个价值融为一个价值,变成“我都想要,我都不给”的简单局。

钻石和老妈作为重要的叙事符号,本应该分开呈现,结果被揉成了一团,变成了一个模糊的欲望对象,就是幼稚的“属于我的”。这就跟幼儿园小朋友抢东西的思维逻辑差不多了,何谈人性困境?

其实蛮可惜。

最后是复仇叙事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物复仇有一个非常重要隐因,就是道德偏差。因为道德偏差而自然夸大自己受的冤屈和对方造成的伤害,因此才能理直气壮地付诸暴力,一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道德偏差,一定是跟人情世故挂钩的。

偏偏《我很在乎》是一个没有烟火气的故事:Marla把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的照片挂了满满一墙,像野蛮的猎人炫耀他射杀的动物头颅一样,原始而冷酷,反社会到变态;Roman抱着莫名其妙的孝心,笨拙地追杀一个旁门左道人士,一路上洋相出尽不说,一抹脸,是个更甚的贪婪小人。自负而麻木,屈辱而不自知。

这两个人,谁都不会发生道德偏差,因为他们双双越过道德的边界太远了。

观众不是不喜欢看狗咬狗的戏码,但看戏的乐趣除了感官刺激,还有一个归属感需求。演员在台前卖力表演,观众在台下是要论断是非的。

两个人的冲突如果不涉及道德判断,观众就无从站队。
《我很在乎》的冷清就在于道德意识的淡泊和迟钝。

剧中人物既没有道德,也不谈道德。剧情发展也毫无禁忌,充分放飞道德底线。这让复仇如何名正言顺,这让复仇如何大快人心。
当观众的志趣和同理心无处寄放,回馈的也自然只有不近人情的差评了。

The End


我很在乎I Care a Lot(2020)

又名:完美监护人(港) / 完美监护(台) / 诈欺女王(台)

上映日期:2020-09-12(多伦多电影节) / 2021-02-19(美国网络)片长:118分钟

主演:裴淳华 彼特·丁拉基 艾莎·冈萨雷斯 黛安·韦斯特 克里斯·梅西纳 小伊塞亚·维特洛克 梅肯·布莱尔 艾丽西亚·维特 达米安·杨 尼古拉斯·罗根 利兹·恩格 乔治亚·莱曼 克里斯·埃弗里特 何塞·冈斯·阿尔维斯 凯文·芬内西 珍妮尔·费格利 杰米·加扎里安 阿德里安·M·蒙波因特 

导演:J·布莱克森 / 

我很在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