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五十年的回望
——浅析《俗女养成记》中的陈嘉玲和李月英
今年台剧真的没让我失望,《我们与恶的距离》将人性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导演严艺文还不止于此。《俗女养成记》这种家庭温情式的剧情,让我又好哭又好笑,近几年我真的很少遇到了,上一部还是《请回答1998》。电影改编自江鹅同名散文集,剧本很扎实,再加上演员的配置也是赚足了眼球,金马奖影后谢盈萱,再加上温升豪和陈竹昇的加持,剧情缓缓推进,娓娓道来的感觉,显得很有趣。
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经历人生阶段必经的旅途和坎坷之后,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己的女性。她用了小时候与现在两条主线展现,个人感觉导演把着重点放在台南乡下的童年,故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显得丰富饱满。导演用很接地气的呈现方式,画面很写实、台词大部分都采用台南台北的方言,对细节的把控等都很到位。再者,导演不着急,慢慢得尽力还原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把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婚姻问题、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家庭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行了探索,导演展示了一些她的价值观。
该剧的主角是陈嘉玲,亲情、友情和爱情主要都是围绕她而展开,里面的两个女性很有代表性,值得探究。童年的她,厚厚的刘海,斜扎着马尾,黝黑的脸庞,一看就让人想到健康这个词语。她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容易和男孩子打成一片,充满好奇心,经常在鬼屋门口的栅栏中间窥探着,对着黑暗且畏惧得止步于前。有两个场景特别能戳中我,甚至和我童年有些相似。第一个是陈嘉玲的妈妈眼神示意让陈嘉玲去偷听奶奶和姑姑的谈话,我相信当时的嘉玲和我一样,感觉自己是个间谍,帮助妈妈窃取情报,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二个点也是和妈妈在一起发生的,妈妈抡起鸡毛掸子,面目狰狞就要暴打嘉玲。嘉玲怕的爬上床铺,然后那紧张的小眼珠子来回灵活地飘动,一本正经地告诉妈妈姑姑与自己的秘密,八卦的妈妈赶紧收起武器,紧挨着嘉玲和她亲热了起来,之前的不愉快烟消云散。当然这故事的结果,真相揭露,引发家庭矛盾,我和嘉玲成为告密者,却都有属于自己的苦衷。还没失去童真的嘉玲,是多么难得可贵,让人怀念,她又是多少代人的缩影,是我也是你。她有最真挚的朋友,有属于他们的秘密和暗语,蔡永森和她为一对情侣当传信的使者,暗示了他们俩最纯洁的初恋和最终美好的结果。信件事情败露后,在当时那个仍旧封建的六十时代,友邻小姐姐被其父母暴打,甚至被母亲剪头发,这是整部剧第一次出现暴力。女孩主动表达自己的喜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对做错事的嘉玲也是一种打击和伤害,在她内心深处留下烙印。也是这件事之后,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对自身的羞愧,她听从了“男女授受不亲”,和男孩们都断了联系,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赎罪。
她所处的家庭,给了她满满的爱,他们都有缺点,有些时候展现出他们粗俗的一面,有时是引发笑料的导火索,不得不说我很羡慕这样一个家庭。其中的每个人都爱对方,阿嬷爱阿公,妈妈爱爸爸,一家人相亲相爱。从阿嬷口中唱出《纯情青春梦》,“不是阮不肯等,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她唱的是自己,她已经具备了当时一定反抗精神,她想当一个独立的女性,但却被这个大时代框架所束缚住。最后她选择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告诉嘉玲,她一直不想成为丈夫的附庸品,成为陈太太或者老板娘对她来说是一种羁绊,她想成为独立的李月英,她就叫李月英。这可以说是对成年陈嘉玲的支持与羡慕,陈嘉玲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勇于做自己,突破外界的阻挠表达自己。阿嬷愿望死后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自由自在想去哪就去哪,她为这个家奉献了太多,最后还想当李月英,而不是她在这个圈子里口中的陈李月英。整部剧节奏把握的很好,像是含着一颗糖果,裹着糖衣的外表,里面暗含着苦涩的夹心。陈嘉玲好像就是她的骄傲,她像一个工匠一样给嘉玲注入了她所期许的一点东西,成为独立的女性真是太好了。
提一笔弟弟是同性恋这件事情,姐姐作为一个新独立女性,以很平静的心态接受我觉得很正常不过了,刚开始我总感觉导演想把这些非典型性和在一个家庭里面,有些刻意而为之。母亲一句“我早就知道了”让故事不往俗套的边缘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最后母亲能自圆其说,轻描淡写的也能让人接受。最后父亲与弟弟的爱人握手的那刻,我不由得泪目了。在父亲那一辈是最难接受这种事情的,但是他们一想到儿子一个人面对这些,他们跨越了自己的偏见,与儿子一同迎接。他们之间的握手是父亲对他的认可和鼓励,对于儿子爱的人,他放下自己的成见,懂得接纳他。故事尾声的时候,她放下一切浮躁又一次回归到家庭,真的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给我了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家庭在我人生中的地位。如果以后我赚到了足够的钱,我也要回归家庭呐,真的要爱自己和家人,他们是最独一无二的宝藏,家庭需要用一生去守护。


l

俗女养成记的影评

June
June • 人生啊